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黄淮海井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淮海流域水土资源组合的严重错位使该区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农业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面临严峻挑战。分析了黄淮海井灌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讨论了目前井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形势,针对制约井灌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井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实用的井灌区灌溉管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提高井灌区的管理水平,对井灌区灌溉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该系统通过对土壤墒情、地下水位、电力供应、气象资料、需水分布等信息的采集,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配水源,给出优水的提水、调水、配水方案,实现水费计量的准确、公平、降低灌区运行管理费用,提高灌溉保证率,能实现井灌区运行的科学高效管理和充分发挥井灌工程应有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王艳芳 《灌溉排水》1998,17(2):22-24
根据宁夏井灌区机井运行费用高耐效率低的实际情况,运用动态规划原理,建立了以井灌区机井运行费用最小为目标的多阶段优化模型,可用于确定井区机井运行的最优井数和经济指标,从而提高现有井灌区的运行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松嫩平原节水农业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嫩平原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因素,提出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发展节水农业,改善生态环境,积极研究抗旱措施,要树立长期抗旱思想,低平原地区应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井灌区要采补平衡;高平原地区要充分利用降水发展旱作农业。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井灌区低压管道工程主要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江苏省井灌区推广低压管道和沟灌畦灌相结合的节水高效灌溉模式的需要,开展了井灌区低压管道工程管道固定形式、主要设计参数、管材和管径、管道系统布置形式、末级固定管道和出水口间距、出水口或给水栓、工作水头、泵型ab选择等主要技术参数的研究,取得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为井灌区低压管道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江苏省井灌区推广低压管道和沟灌畦灌相结合的节水高效灌溉模式的需要,开展了井灌区低压管道工程管道固定形式、主要设计参数、管材和管径、管道系统布置形式、末级固定管道和出水口间距、出水口或给水栓、工作水头、泵型ab选择等主要技术参数的研究,取得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为井灌区低压管道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井灌区水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阐述井灌区水循环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统筹试验观测、遥感、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梳理基于井灌区水循环开展的水分通储量、可灌溉水量评估、灌溉水质、多水源联合配置调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指出现有研究局限于水循环单一或部分环节的表达,不利于井灌区的水资源系统的综合调控和管理。以农田水利学、灌溉水力学、土壤物理学、作物生理学和水文地质学等学科理论方法为基础,以数值模型、遥感、控制试验等为手段,以灌区水循环综合调控和管理为导向,构建了灌区尺度水循环全过程定量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8.
管道灌溉包括地面软管系统与地下输水系统,是利用管道系统把低压水流送入田间。它适用于井灌区,也适用抽水站与山丘自流灌区。对于不同作物、土壤和水量大小均能全适。从多年运用情况来看,在水资源紧缺、连续干旱、地面条件差的情况下,发展低压管道,效果十分  相似文献   

9.
CPSP模型在华北井灌区农业水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农业水管理措施对区域水平衡的影响,选择北京市大兴区为华北井灌区代表性研究区,以CPsP模型为技术支持,研究了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采用亏缺灌溉、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及利用区外水源等不同水管理措施影响下区域水平衡、区域耗水、区域取水及用水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资源型缺水区域,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采用非充分灌溉及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区域水资源紧缺的压力,特别是采用非充分灌溉及改善作物种植结构能显著减少区域取水及耗水总量,并能减少地表水及地下水的补给量中回归水所占比例,在缓解区域水资源紧缺压力的同时也降低了区域水质遭受回归水污染风险.另外,在未来情景中,因经济快速发展及人口持续增长,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量增加,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将会加剧,为确保区域水资源良性循环,势必采取积极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平原井灌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十分紧缺的现象,为寻求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农业节水途径,提出了改变以前只重视工程节水的单一模式,逐步形成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联合调控,工程节水、农艺节水与管理节水为一体的高效农业节水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