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淮安地区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从江苏淮安地区的棉花庄镇、赵集镇、黄码乡分离到的3份辣椒疫霉菌,利用一套鉴别寄主对其进行生理鉴定,结果表明:这3份辣椒疫霉菌均属于生理小种1(Race 1)。  相似文献   

2.
通过活体植株和离体叶片试验,对来源于北京、陕西、广东、广西、江苏南京和湖南长沙、衡阳、郴州等地15个辣椒疫霉菌菌株的致病力强弱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地的辣椒疫霉菌致病力强弱差异明显,且活体植株和离体叶片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大豆疫霉菌的分离、鉴定及菌株致病力的测定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利用组织分离法,种子、植株诱集法和叶碟诱集法可分离到大豆疫霉菌。对分离到的菌株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大豆疫霉菌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利用11个分别含有单抗性基因R1~R11的1套鉴别寄主,对2006~2007年采自青海省7个县市57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6个菌株的生理小种,其中优势小种为3.4.10,占所测菌株的31.6%,主要分布在所有的采集地;其次是3.10,发生频率为14.0%,主要分布在互助、乐都、湟源、大通、平安;然后是3,发生频率为8.8%,主要分布在互助、循化、湟源、西宁。除了vir9和vir11外,其他9个毒力基因均检测到,青海致病疫霉的生理小种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5.
从山东、湖北、广东、浙江、云南、重庆和湖南7个不同省份采集辣椒疫病病株和病土,经分离纯化获得31株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菌株,利用浸根法进行致病力测定,并从100个RAPD随机引物中选出多态扩增性强的14个引物用于对其全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结果表明,31个菌株具有明显的致病力差异,并有非致病、弱致病、强致病的分化。利用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受试31个菌株的基因组进行扩增,并用UPGMA软件对受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状图。结果显示,不同致病力分化的辣椒疫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聚类组的划分与菌株的致病力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由此说明,来自不同地区的辣椒疫霉的DNA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与其致病力无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3年从河南省4个地区采集玉米小斑病标样,对分离出的140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有T、C、S、O等4种生理小种,但各小种在地区间的分布存在差异,其中,O小种是河南省各玉米产区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且在豫南分布最广泛,其次是C小种和S小种,T小种的比例最小。O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强致病力菌株的出现频率较弱致病力菌株高,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南地区,弱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北地区。  相似文献   

7.
为使含有R1〜R11单基因抗性的一整套马铃薯组培苗鉴别寄主能整齐一致的生长,及时准确地用于致病疫霉生理小种的鉴定,本试验通过改变培养基部分成分的含量及选择不同转接时期对组培苗的培养条件进行初步优化。结果发现,当MS培养基中琼脂的量从7克/ L增至10克/ L时,可显着促进组培苗扎根及生长,同时降低了杂菌对11个鉴别寄主组培苗的污染,染菌率由30.56%下降至13.89%;将培养基中蔗糖的量从30克/升降为26克/ L时适宜其中7个寄主组培苗的生长,而生长较慢的R1和R11最适的蔗糖含量分别为28克/ L和27克/ L时,生长较快的R3和R5最适的蔗糖含量分别为24克/ L和23克/ L;当从母株上剪取的组培苗每个茎段包含4片叶时,适合多数鉴别寄主的生长,而生长较快的R3和R5的茎段上最适叶片数为2片,生长较慢的R1和R11最适的叶片数为6片。另外,茎段长为3厘米,培养时间为40D时,组培苗转接后恢复生长的能力较强。利用优化组培条件后获得的组培苗对2016年采自东北三省的70株致病疫霉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优势小种为超级小种(含有11个毒性基因的晚疫病菌),出现频率为27.13%,在东北三省中均有分布。优化后11个鉴别寄主的长势,叶片数量和大小均比较整齐一致,能及时用于致病疫霉生理小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8.
辣椒疫霉抗甲霜灵菌株的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诱导辣椒疫霉对甲霜灵产生抗性 ,然后测定所得抗性菌株和野生亲本型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结果表明 :辣椒疫霉易对甲霜灵产生抗药性 ,抗甲霜灵 (Mrt)突变株HF 1 T、LA 1 T和驯化 (Trt)抗性菌株HF 1 Y、LA 1 Y与其野生亲本相比 ,其对甲霜灵的抗性水平均在 5 0 0倍左右 ;在含甲霜灵的CA平板上 ,其抗药性较稳定 ;所得的抗性菌株无论抗性倍数多大 ,其对辣椒的致病力与其野生型亲本菌株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10.
辣椒疫霉交配型及其与对辣椒致病力的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孢菌落直接配对法对来自安徽合肥、淮南、和县、潜山、岳西等县市的发病辣椒上分离鉴定获得22个辣椒疫霉菌株进行交配型测定,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了辣椒疫霉不同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安徽省辣椒疫霉菌存在A1和A2两种交配型,以A2占优势,均有分布,发生频率达81.8%。不同来源菌株对2个辣椒品种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各菌株对艳阳离体叶的平均病级范围为1.0~4.8,对合丰天瑞离体叶的平均病级范围为1.5~4.5。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有强弱之分,同一地区中不同菌株的致病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辣椒疫霉菌的致病力与品种之间存在互作关系,菌株的交配型与致病力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Five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pepper-cropping reg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i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ymptoms after being re-inoculated to pepper, these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as Phytophythora capsici Leonian. The sporangia induced on carrot medium (CA) were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and most of their shapes were ovate or elliptic, and obviously papillate. The mean size of the sporangium was 40.8–45.9 (l) μm × 23.2–30.9 (b) μm, with l/b ratio 1.4–1.8. There were evident differences in my celial growth rate, productivity of sporangia and pathogenicity to pepper among the isolates. A test of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howed that one isolate was determined as Race 1, and the other four isolates belonged to Race 3. It is concluded that Race 3 is most likely to be the predominent race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7, 28(1): 50–54 [译自: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   

12.
辣椒疫病防治剂的室内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和孢子囊萌发抑制法分别测定了烯酰吗啉、氢氧化铜、王铜、甲霜灵、福美双、三乙膦酸铝、氨基寡糖素、霜霉威、百菌清、代森锰锌等10种杀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1.06 μg/mL;氢氧化铜对孢子囊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1.68 μg/mL;代森锰锌对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也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霜霉威对辣椒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几乎都没有抑制作用。对辣椒疫霉菌产孢子囊培养基的筛选结果为米糠琼脂培养基为最佳培养基,产孢子囊量最多且个体较大、均匀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为找到防治由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辣椒疫病的有效方法,首先研究了生物熏蒸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结果发现在生物熏蒸第7 d时,土壤疫霉和真菌数量显著低于不加菜粕病土(对照),分别降低了20%和68%;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分别增加了40%和49%;7 d后生物熏蒸处理和对照土壤中疫霉数量逐渐增加,说明生物熏蒸的最佳时间为7 d。为了增强生物熏蒸的防病效果,通过平板试验筛选了1株既可以拮抗辣椒疫霉又可以抵抗由菜粕降解释放的挥发性杀生气体的铜绿假单胞菌,然后将菜粕与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同时施入土壤中进行7 d的生物熏蒸盆栽试验。发现与生物熏蒸处理相比,生物熏蒸结合铜绿假单胞菌处理的土壤中假单胞菌数量显著增加了401%,疫霉菌的数量显著降低了72%,辣椒疫病的发病率降低了8%。表明生物熏蒸结合施用拮抗菌是一种环保的防控辣椒疫病方法。  相似文献   

14.
贵州辣椒疫霉种群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贵州辣椒疫病的防治与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苗期人工接种技术,对不同年度分离自贵州省遵义、贵阳、六盘水、黔南、毕节和安顺等6个地区(州、市)12县(市、区)的49个辣椒疫霉单孢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鉴定出 race 0、race 1、race 2和 race 3共4个生理小种,race 0为新小种。贵州辣椒疫霉生理小种的组成、分布以及优势小种的种类因时间和空间不同而有所差异,2004-2007年4个小种组成相对均衡,2009年优势小种为 race 1、出现频率50.00%,2012年优势小种为 race 3、出现频率高达71.43%。不同地区间生理小种数以贵阳最多,有4个小种;其次是遵义和六盘水,均有3个小种;安顺、黔南和毕节只有2个生理小种。贵阳、安顺和黔南的优势小种为 race3,遵义是 race1,毕节和六盘水的小种分布较为平均。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青椒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capsici)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得出:P.capsici在改良的PDA培养基上生长状况优于在普通PDA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菌丝生长最适温度范围是25~30℃,致死温度为45℃(10mim)或48℃(10min).光照是促进P.capsici游动孢子囊产生的必要条件。游动孢子囊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在25~30℃之间,25℃下,24h时,萌发率达到最高,最适pH范围为6~8。  相似文献   

16.
采用嫁接方法防治青椒疫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搜集国内外茄科(辣椒属、茄属)材料52份,采用疫病病原菌液灌注法进行接种和抗性鉴定,筛选出3个抗性较强的砧木,再进行嫁接试验,研究出用劈接法嫁接砧木与接穗的苗龄、工具及管理条件,嫁接成活率达90%~98.7%,防治效果达95.3%~96%,增产23%~25%。  相似文献   

17.
菜粕生物熏蒸防控辣椒疫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菜粕生物熏蒸(biofumigation)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保护地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blight of chilli pepper)的防控效果。【方法】采用室内平板培养和模拟土壤熏蒸的方法,研究2种产地不同的菜粕(RSM1和RSM2)分解产物对辣椒疫霉菌丝和游动孢子的生长抑制效果;通过菜粕对土壤进行生物熏蒸,研究其对辣椒疫病的盆栽和田间防控效果。【结果】RSM1和RSM2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分解产物对辣椒疫霉菌丝和游动孢子都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中,RSM2的菜粕抑制效果好于RSM1。2种菜粕挥发性分解产物对孢子抑制强于对菌丝的抑制,而非挥发性分解产物对菌丝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孢子的抑制。同一种菜粕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分解产物对辣椒疫霉菌丝的抑制作用差别不大,但对辣椒疫霉孢子的抑制作用有显著差别。室内模拟土壤熏蒸试验表明RSM2用量为0.2%(W/W)时,其挥发性分解产物可以完全杀死辣椒疫霉菌丝。盆栽试验中,采用定量PCR技术测定辣椒疫霉的数量,RSM2用量为0.2%时,虽然没有完全杀灭病原菌,但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100%,取得与化学熏蒸相同的效果;生物熏蒸显著增加了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并增加了土壤中微生物总体数量和多样性。连续两茬田间试验表明,生物熏蒸对辣椒疫病的平均防治效果为82%,并使辣椒增产16.4%,应用效果明显好于化学熏蒸处理。【结论】RSM2菜粕对辣椒疫霉有较强的生长抑制效果,以菜粕为生物熏蒸材料进行土壤处理可以有效防控辣椒疫病并增加辣椒产量。  相似文献   

18.
贵州部分辣椒品种对疫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灌根法对34个辣椒区试品种进行了疫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34个辣椒平中,高抗1个,抗性品种11个,中抗品种15个,感病品种7个,分别占鉴定总数的2.94%、32.35%、44.12%和20.59%。黄平线椒、贵椒1号、绥阳小米辣、贵椒3号、独山皱椒3号、H29、1001、137、87-2-3、党武辣椒、绥阳锥椒2号、独山线椒等辣椒品种对辣椒疫病有较好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9.
作者观察了来自于上海郊区甜椒上的6株P.capsici的菌落形态、孢子囊特征。对6株病菌孢子囊的大小、最高生长温度、对孔雀石绿的敏感性、在含有酪氨酸的培养基上能否产生色素、利用硝态氮和淀粉的能力等生理生化性状进行了测定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