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发展与小麦品种、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天敌等因素有关,其中与小麦品种、气候条件、防治适期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发展与小麦品种、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天敌等因素有关,其中与小麦品种、气候条件、防治适期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情况下小麦、玉米关键生育时期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对生产的适应性,选用基于BCC-CSM1-1气候系统模式下的3种不同浓度路径(RCP2.6、RCP4.5和RCP8.5)的模拟数据,研究了山东省冬小麦和夏玉米播种至出苗期和抽穗至灌浆期的最高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历史(1961—2005年)气候条件下,小麦季和玉米季关键生育期的最高温均呈增加趋势;在未来情景模式下,小麦季和玉米季播种至出苗期的最高温均在RCP2.6情景下呈下降趋势,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呈增加趋势,且在RCP8.5情景下增加最快,气侯倾向率分别为0.56、0.62℃/10a;小麦季和玉米季抽穗至灌浆期的最高温在3种RCP情景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在RCP8.5情景下增加最快,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5、0.76℃/10a。在历史气候条件下,小麦季播种至出苗期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抽穗至灌浆期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玉米季两关键生育期的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在未来情景模式下,小麦季播种至出苗期的降水量在3种RCP情景下均呈下降趋势,在RCP4.5情景下下降最快,气候倾向率为-0.43 mm/10a;小麦季抽穗至灌浆期和玉米季播种至出苗期的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在RCP8.5情景下增加最快,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53、4.62mm/10a;玉米季抽穗至灌浆期的降水量在RCP2.6和RCP8.5情景下呈增加趋势,在RCP4.5情景下呈减少趋势,在RCP2.6情景下降水量增加最快,气候倾向率为2.41 mm/10a。综合来看,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玉米季关键生育时期最高温的增温速率均大于小麦季,而降水量的变化不显著,因此,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随着CO2浓度的增加,可通过调整播期和优化作物管理模式实现作物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濉溪县气象局气象资料和柳丰种业、濉溪县小麦新技术研究所的数据,分析2013~2014年度小麦生产周期增产的气候条件。结果发现,濉溪县2013~2014年度小麦生产周期,返青后气温持续偏高,抽穗、开花提前,灌浆期延长;日照充足,灌浆期气候条件优越,穗粒数、千粒重增加,是小麦产量实现新突破的主要原因,其产量突破7 500 kg/hm2。  相似文献   

5.
新疆小麦品质生态研究(上)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2001~2004年,在新疆不同生态麦区的25个试验点,选用强、中、弱筋不同类型小麦品种10个,通过同种异地种植和小区试验,研究新疆不同生态条件对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疆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生态条件较复杂,品质形成类型具有多样性.在环境条件中(含自然条件和人为栽培措施)籽粒品质形成主要受气候影响,尤其是在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的气候条件,是影响蛋白质数量和质量最主要因素.灌浆期平均温度在20~28℃,有利于小麦蛋白质含量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较有利于烘烤品质的形成.通过小麦品质指标对气候条件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新疆小麦品质主要受温度条件的影响.小麦品质指标降落数值、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形成时间均受灌浆期温度条件的影响,灌浆期温度决定小麦的最终品质,在一定温度范围相对较高的温度有利于品质的提高.新疆地域广阔,绿洲只占新疆总面积的4.3;左右,点片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山地和荒漠之间,荒漠绿洲间间距较大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形成多种荒漠绿洲气候生态条件.环境与品种互作,是决定新疆强、中、弱筋类型的基础.新疆小麦以强筋、中筋型为主.石河子、奎屯、奇台和南疆多数地区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平均温度较高(20~28℃)适合种植强筋、中筋小麦.哈密等地区6月中旬~7月上旬,常出现>32℃的高温,籽粒蛋白质含量虽然较高,但蛋白质质量较差,粉质和拉伸特性不佳,烤烘品质变差.巴里坤、昭苏等温凉地区,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平均气温一般低于18℃,适合中、弱筋小麦生产,灌浆期间若降水过多容易出现穗上发芽,会严重降低小麦品质.新疆是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但温度差异较大,专用小麦生产应注意生态条件选择,品种及栽培措施应配套.新疆是灌溉农业,麦田肥水可控性强,工业污染少,病虫害轻,同时,麦收期间晴天较多,雨水少,除个别地区外小麦很少有霉烂和穗上发芽等现象,较适合中强筋小麦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6.
我区属温凉型气候区,特点是春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降温迅速、霜冻早,冬季较长,多雪、严寒干燥. 2009年气候异常对小麦生长不利的气候条件大于有利气候条件.受其影响,播种困难、播期较拖后,出苗至三叶期、抽穗至开花期、乳熟至成熟期降水偏少.今年全场小麦播种在4月20日前后结束,比历年晚7天左右.3月降水偏多,4月14日的降雪9.2毫米,这四场降雪,其中有二次大到暴雪,二次小到中雪,4月16日积雪才全部融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2014年濮阳市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得知,小麦自播种至收获,全市降水偏少,越冬期日照略偏少(雾霾天气多);抽穗至灌浆前期气温略偏低,且回升较慢,发育略迟缓。由于播期底墒充足,小麦出苗快而整齐、均匀,光、温条件基本能满足冬小麦生长需求。除孕穗抽穗期降水偏多外,其他各生育期降水偏少,濮阳市个别地块一度出现旱情,但是气温偏高。总体来看,2014年濮阳市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利大于弊。政府在指挥农业生产中针对气象条件趋利避害、气象服务到位、农民管理措施得力,促使2014年濮阳市小麦总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8.
济宁市2004-2005年气候条件对冬小麦苗情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年济宁市小麦播种以来至2005年3月底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并通过与历年对比的方式,分析了此期的气候特点及其对济宁市小麦生长的影响。前期气候温暖,后期天气寒冷,越冬期温度骤降且低温持续时间较长,使冬前小麦旺长现象明显,冬后小麦普遍受冻害,影响了返青后麦苗的生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气候变暖条件下北京地区冬小麦安全越冬的适宜播期。[方法]通过不同品种冬小麦的播期试验(9月25日,10月7日,10月17日),研究正常偏暖气候条件下,冬前积温和小麦叶龄的关系,从苗情角度,为气候变化条件下如何确定播期提供建议。[结果]气候变暖后冬小麦出苗所需积温增加,但随着播期推迟逐渐降低。9月底播种可以实现壮苗,10月中旬播种,冬小麦苗情依然能达到安全越冬的基本要求。[结论]北京地区,冬小麦9月底至10月中旬均可播种。  相似文献   

10.
新疆小麦品质生态研究(下)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2.2新疆气候条件对小麦物化品质性状的影响2.2.1影响小麦降落数值(FN,下同)的主要气候条件分析各地区春小麦四个供试品种的FN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各点每个品种数量较均衡。以FN为依变量,以小麦抽穗至成熟的平均温度(X1)、平均最高温度(X2)、平均最低温度(X3)、日较差(X4)、成熟前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郯城县冬小麦冻害发生情况进行系统监测调查、比较分析,总结出不同年份气候条件、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与小麦冻害发生程度的相关关系,提出合理选用品种及适宜播期是预防小麦冻害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雅安小麦各生育期气温、日照和降水等主要生态气候条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小麦的生育前期和苗期的湿害、花期的冷害、抽穗至乳熟期的阴雨寡照是本地区小麦高产优质的主要生态气候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由于气候条件变暖,极端天气的增多,特殊生产条件的限制和一些耕作种植方式的改变等,致使部分小麦播期较晚(指10月15日以后播种的小麦),这部分晚播小麦由于冬前积温少,造成苗小、苗弱,冬前很少  相似文献   

14.
2008-2009年度弱筋小麦播期播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设计品种、播期、播量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本地主推弱筋小麦品种不同的播期、播量对产量及倒伏和冻害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生产上应合理选择品种、播期、密度,在特殊气候(冬春多次低温寒潮导致小麦受冻影响较大)条件下,本地区晚播麦产量高于早播麦,不同播期的产量高低顺序为11/1111/1711/510/3010/24;在早播情况下,每亩以8万基本苗为宜,迟晚播条件下,以16万~24万基本苗为宜,常规播期以8万~16万基本苗,可以获得高产。从播期、密度综合角度考虑,若要规避不利气候(冻害)对小麦生产的威胁,可以选择比常规播期推迟1~2周、16万~24万基本苗播种,从而可以减轻冻害给小麦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农技服务》2015,(9):116-117
通过连续两年不同播期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济麦22收获期的差异远比播期的差异要少。株高、越冬期的枯叶率、冬前单株茎数和次生根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平均每长一片叶,越冬前需积温86.9℃、越冬期需积温45.0℃。牟平区小麦适宜播期在9月30日至10月6日,这期间播种产量高。  相似文献   

16.
北方地区在20世纪以来,冬小麦种植范围逐渐向北方发展,山东地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冬小麦的种植。在种植中应合理根据播期确定小麦播量,根据当地气候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根据土壤条件选择施肥量和施肥措施,科学播种,合理密植,加强病虫害防治,并做好小麦越冬期管理,提高播种质量,做好丰产基础工作,保证冬前苗壮苗齐,为冬小麦的优质、高产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7.
从地块选择、科学选种、秸秆还田、适期适量播种、精细管理、综合防治病虫害等环节入手,探讨鲁西南地区生态气候和生产条件下的小麦免耕栽培技术,为当地小麦免耕技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海安县小麦播期播量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安县为长江中下游麦区,兼有沿江、沿海气候特点,小麦生育后期多雨寡照,不利于小麦籽粒蛋白质的积累和强面筋的形成,但具有独特的生产弱筋小麦的生态优势。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暧、极端天气增多的影响,小麦生产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最大限度减轻暧冬、倒春寒等极端天气对弱筋小麦生产的影响,探索当前生产条件下适期、适量播种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新野县属于南阳盆地平原麦区,处于黄淮麦区和长江流域麦区过渡地带,常年小麦播种面积6.3hm~2,是国家小麦商品粮基地县和国家产粮大县。赤霉病是新野县小麦后期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发病频率和危害程度呈加重趋势,对小麦生产危害极大。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受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及越冬菌量等多种因素影响。新野县常年在赤霉病的预报防治方面主要参考依据是小麦抽穗期至灌浆期(尤其是扬花期)雨日多少。根据天气预报如果抽穗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沿黄稻麦连作区小麦白粉病随着作物品种、栽培方式、气候等条件的改变有着逐年加重蔓延的趋势。根据小麦白粉病的发病规律、侵染途径、预防措施、成株期预防及化学药剂的正确使用等,提出了播期防治、成株期防治、发病后期防治、健壮栽培控病等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