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高光效育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探索提高C3作物光合效率途径为切入点,在分析作物高光效育种历程阶段的基础上,从大豆高光效育种的总体思路、高光效的光合生理基础、高光效育种理论、高光效高产育种体系、高光效品种选育5个方面讨论了大豆高光效育种.旨在为通过高光效育种途径来提高C3作物光合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促进大豆高光效育种的进程.提出了启动C3作物自身C4途径,并将多项高光效功能整合,并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可能是提高C3作物光合效率新的突破点,从而确定了大豆高光效育种的总体思路.大豆高光效的光合生理基础是高光效品种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与常规品种相比都有明显改善,并且它们之问存在密切的连锁相关.大豆高光效育种理论是依据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和作物生理学原理构成的.建立在作物生态类型基础上的高光效育种生理遗传基础和高光效的光合生理基础是大豆高光效育种理论基础.依据大豆高光效育种总体思路和理论,通过高光效育种实践建立了大豆高光效高产育种体系,育成了高光敛品种黑农39、黑农40和黑农41.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控效肥的发展历程、有关概念、类型、养分释放特性与机理和评价养分释放的方法;综述了控效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应:提高水稻对肥料的利用率,改善水稻的农艺性状,以及对水稻各种生理指标的影响,提高了水稻生产的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探讨了控效肥在水稻上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水稻关键光合功能因子及高光效育种途径刍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概述了在育种实践中被用以评价水稻光合特性的关键功能因子,分析了水稻高光效育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总结高光效育种研究取得的进展及结合未来高光效育种的发展方向上,指出理想株型培育、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外源有利基因导人是水稻高光效和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成果简介     
杜维广  满为群 《大豆科学》2005,24(4):274-274
“高光效大豆品种选育及高光效的光合生理基础”研究成果2005年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夏大豆进行全程化控试验,结果表明:大豆上喷施多效唑及望立亭进行化控,能使大豆株高显著降低,七个处理中有三个处理对植株抗倒能力均有所增强;喷施多效唑化控对大豆主茎节数、结荚高度、茎粗、有效分枝影响均不显著。喷施多效唑化控,对产量影响不显著,但少量多次喷施有增产趋势,一次喷施量大会使大豆倒伏现象有增加趋势,使产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大豆高光效品种(种质)选育及高光效育种再探讨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通过对高光效种质哈79-9440、哈82-7799及高光效品种黑农39、黑农40、黑农41的光合特性、主要形态农艺性状、产量和选育程序的描述,对与高光效育种相关密切的单叶光合速率与产量关系及高光效育种目标、程序和方法进行再探讨。结果如下:1.大豆生殖生长期单叶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正相关。单叶光合速度仍然是高光效育种育重要指标之一。2.大豆高光效育种目标是选育高产和超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种质)。我们把在某一生态区生态类型基础上,具有较大光能截获能力、光能高速传递能力、高光能转化效率、高光合速率和高RuBP羧化酶活性、并具有光合产物在籽粒中高比例分配、持续较长光合时间等综合水平定义为理想光合生态型。3.高光效育种体系包含创造变异途径、有效快速选择变异途径和鉴定途径。  相似文献   

7.
水稻高光效生理育种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在水稻高光效生理育种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分析了在良好株型育种的基础上开展水稻高光效生理育种是作物育种发展的趋势;指出了超级稻育种的主要途径、以及加强不同学科的相互合作、特别是开展高光效生理育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晚稻无盘旱育抛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示范表明,采用“旱育保姆”培育晚稻旱育秧苗。秧龄弹性大,与双季稻生产茬口要求相适应,控苗效果好,根部带土多,易抛易立,省工省力,节本增收。  相似文献   

9.
通过改变插秧方向来提高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可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本试验将高光效栽培方式与常规栽培方式进行对比,寻找高光效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高光效栽培的措施,本次试验中,行向南偏西23.5°插秧行向增加了平方米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实际产量587.4 kg/667 m2,增产12.6 kg/...  相似文献   

10.
简要分析安徽省沿江棉区棉花生产的现状和现有种植品种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皖沿江棉花今后棉花育种要培育三系雄性不育杂种,尽快开展株型育种和高光效育种,培育高光效株型品种,为棉花生产机械化服务。  相似文献   

11.
刘健 《北方水稻》2009,39(4):38-39
北方水稻是短日照喜温作物,适当地改善水稻栽培方式,提高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可有效提高水稻的经济产量,通过设计不同密度下斜插高光效栽培方式与常规栽培方式进行对比,旨在寻求高光效栽培的潜能和最佳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2.
齐卫  尚涛  黄晓伟  丛霞 《花生学报》2003,32(Z1):457-459
论述了各种化控药剂对花生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选择出了适宜的化控药剂,在花生生产上使用药剂化控,能对花生生长及最后的产量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但药剂的选择不容忽视.三种调控剂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和化控效果,但产投比率以花生宝最高达到12,比其它两种药剂处理结果增幅在45%~50%之间,三种调控剂特点也不尽相同.多效唑,易引发锈病,造成早衰,对下茬作物影响也较为明显,壮丰安,化控效果不明显,花生宝作为一种新型化控药剂,化控保叶功能均十分显著,可以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沿海垦区棉花采用“前期保、中期控、后期催熟”的全生育期化调技术,有利于壮苗、早发,塑造高光效株型,改善蕾铃的营养条件,减少脱落,降低霜后花比例等。棉花每公顷子棉产量较对照增加331.65~424.50公斤,增产幅度9.20%~15.40%。  相似文献   

14.
提高农作物产量是农学家始终努力的目标之一,目前在高产栽培中应用的叶面积指数、叶龄模式、高光效群体等理论都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本文就叶龄模式、高光效群体相关理论如何与本地区大麦和小麦生产实践相结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群体条件下,扁茎大豆(中国扁茎)结荚鼓粒期光合特性为:光合速率高于高产品种黑农37,与高光效品种黑农40相仿;具有高于黑农37和黑农40的单株叶面积,截获光能能力强;形成较多光合产物,并能有效地运往茎和花荚中,从而获得高于黑农37和黑农40的单株产量。这些光合特性有利于对其进行高光效育种改良。因此我们认为扁茎大豆可以做为高光效育种种质资源加以改造利用。  相似文献   

16.
高光效株型和生理育种是水稻分子育种的一大方向.虽然,水稻干物质产量的90%~95%来自光合作用.但其光能利用率却只有1.5%~2.0%.而理论上,水稻理想的光能利用率应达到3.0%~5.0%.因此.通过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来增加产量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也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本文综述了水稻高光效分子育种的原理和主要途径及水稻高光效遗传育种研究的国内外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稀效唑不同用量处理对花生主要数量性状及荚果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取代多效唑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花生采用稀效唑化控,可以达到与多效唑同样的效果,其荚果增产达14.40%,籽仁增产达19.41%,正常生长的田块,每公顷用量以450g为宜,可取代多效唑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以饲草2号为试验材料,设6.0万、6.75万、7.5万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于拔节期分别喷施多效唑、饱玉、矮跺垛3种化控剂,探究化控剂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对青贮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处理相比,3种化控剂均显著增加各时期叶片SPAD值。多效唑喷施明显增加株高、穗位高和叶面积系数,饱玉、矮跺垛喷施则使其降低。鲜物质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在多效唑处理下较对照显著增加了2.2%和3.1%,饱玉、矮跺垛喷施后则显著减少了3.7%和3.8%、6.0%和5.7%。在7.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多效唑处理获得青贮玉米最高鲜物质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分别达82 877 kg/hm2和26 189 kg/hm2。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设计斜插高光效栽培方式与常规栽培方式进行对比,旨在探讨高光效栽培的效果和最佳的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栽培行向为磁南偏西23.5°,栽培密度为30 cm(行距)×12 cm(穴距)时产量最高,为561 kg/667 m2,增产率为4.0%。  相似文献   

20.
高光效大豆品种豆荚解剖学特性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采用光合速率不同的大豆品种黑农37(普通高产品种)、黑农40和黑农41(高光效品种),分别于R3、R4、R5、R6和R7时期取荚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1.不同光合类型品种间,豆荚表皮上气孔密度彼此接近,无明显差别;2.豆荚同化组织细胞内叶绿体数目,高光效品种均大于普通高产品种,且在相同品种中豆荚叶绿体分布的密度为豆荚的两端大于豆荚的两面。在R6时期叶绿体的体积高光效品种也大于普通高产品种。叶绿体中基粒的数目也是如此;3. 豆荚两侧维管束密度以及腹、背部导管数目高光效品种均大于普通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