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 1999年连续 4年 ,在玉米粗缩病的常发重病区河北省辛集市夏玉米区 ,对灰飞虱虫口数量、不同播期和玉米粗缩病发生程度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 :在灰飞虱大发生年和常发生年 ,6月 15日以后为河北省夏玉米区的安全播期 ;在灰飞虱的极轻发生年 ,不同播期对病情无明显影响。因此 ,播期是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灰飞虱虫量是玉米粗缩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预测灰飞虱的发生情况 ,适期播种 ,可有效地防治玉米粗缩病 ,达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灰飞虱田间爆发的动态规律及其与玉米粗缩病发生的相互作用,降低粗缩病发病率和减少对玉米等作物产量损失,2008~2010年在麦田和玉米田系统调查了灰飞虱的发生消长规律,并设置11个播种期调查分析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结果表明:济宁市越冬灰飞虱虫量平均在75000头/hm2以上,大部分以2龄或3龄若虫在稻茬麦田越冬,越冬死亡率极低;初春后越冬若虫开始发育,5月上中旬始现一代灰飞虱成虫,下旬开始由稻茬麦田向旱作麦田和玉米苗田迁飞;6月上旬灰飞虱在旱作麦田密度达最大;6月中旬前后大量迁飞到玉米田;6月下旬随着温度和湿度升高一代灰飞虱大量死亡,部分迁到杂草上越夏,进入下一个生长周期。播种期是影响粗缩病的重要因子。5月初至6月上旬播种玉米后,玉米多处于10叶以下的敏感叶龄期,在灰飞虱成虫扩散高峰期和传毒率较高的环境下几乎完全致病,6月20日后播种的玉米出苗后能够避开灰飞虱成虫扩散高峰,受传毒的几率明显降低。因此,根据气候资料及时预报灰飞虱发生数量和动态,确定玉米安全播种期等农业措施,在时间和空间上严格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发生,为科学防控灰飞虱危害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玉米田灰飞虱暴发成因及粗缩病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邹城市2004~2008年玉米粗缩病及灰飞虱的调查资料,着重分析了灰飞虱大暴发的成因;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选用适宜的玉米品种,切断灰飞虱虫源,防虫治病,多种技术措施配套使用,控制玉米粗缩病危害。  相似文献   

4.
1玉米粗缩病的传播方式及传播规律 1.1传播方式 玉米粗缩病由灰飞虱携带病毒传播,病毒寄主范围广泛,主要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灰飞虱具有迁飞的习性,一只灰飞虱可以连续使3~5株玉米受害。  相似文献   

5.
李静 《种子科技》2008,26(2):20-21
玉米粗缩病又称玉米条纹矮缩病,俗称“万年青玉米”、“生姜玉米”,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带病毒的灰飞虱吸食叶片汁液后,使玉米植株感病。从玉米苗期到抽雄期均可发生,但苗期最易感病。种子本身不带病,不传毒。因此,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种子质量无关。  相似文献   

6.
玉米粗缩病成因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原因 1.1传播途径 玉米粗缩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害,主要由灰飞虱以持久性传毒发病,蓟马危害后也可发病。玉米出苗后,小麦和杂草上的灰飞虱即带毒迁飞至玉米上取食传毒,引起玉米发病。在玉米生长后期,病毒再由灰飞虱携带向高粱、谷子等晚秋禾本科作物及马唐等禾本科杂草传播,秋后再传向小麦或直接在杂草上越冬。  相似文献   

7.
莫洪雨 《种子科技》2001,19(6):362-363
1 玉米粗缩病的症状特点玉米自交系感染病毒后 ,叶片宽短僵直 ,叶色深绿 ,心叶不能正常展开 ,顶叶簇生 ,呈君子兰状 ;茎秆节间缩短 ,植株矮化。发病轻者雄穗发育不良 ,散粉少 ,雌穗短 ,粒少 ;重者雄穗不能抽出或无花粉 ,雌穗畸形不结实或结实极少。2 发病规律有研究调查发现 ,玉米粗缩病发生的轻重与当地灰飞虱的发生数量 ,玉米播期、品种和播种方式 ,种植结构、耕作习惯及当年的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其中灰飞虱的数量和玉米播期是决定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的主要因子。3 防治对策3.1 调整耕作制度 ,切断病源传播途经。玉米粗缩病主要由灰…  相似文献   

8.
岳惠  丁永  郭金保  左磊 《种子科技》2011,29(11):36-38
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的主要传毒媒介,是影响农业生产上夺取高产丰收的巨大障碍之一。我市自2004年灰飞虱大发生以来,连续几年水稻条纹叶枯病蔓延肆虐,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灰飞虱成为植保部门测报和农民防治的重点对象,灰飞虱危害逐渐地被农户所认识,水稻  相似文献   

9.
玉米病毒病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常见的玉米病毒病如玉米花叶病、粗缩病、黑条矮缩病、红叶病、枯斑病毒病等,其中粗缩病危害尤其严重。玉米病毒病是一种虫传性病害,主要传毒虫有蓟马、蚜虫、灰飞虱、叶蝉等。已经报道的病毒达40多种。  相似文献   

10.
陈家友 《种子科技》2010,28(1):45-46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的一种玉米病毒病.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  相似文献   

11.
玉米粗缩病是影响麦套玉米生产的一大障碍 ,通过几年的观察我们认为播期过早是造成玉米粗缩病大流行的重要因素 ,同时6、7月份低温、高湿、寡照 ,冬季温度高 ,也有利于灰飞虱活动和病毒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正>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病毒病的一种,从玉米幼苗期至抽穗期都可发生,发病越早症状越重,导致植株不结实,对产量影响大,麦田套作玉米地块尤为突出,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玉米植株一旦感病,几乎无法控制。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病毒的主要传播介体,2012年、2013年、2014年灰飞虱在虞城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个别田块严重发生。由于暖冬年份增多,气温偏高,灰飞虱越冬虫量加大,虫量发生趋势逐年上  相似文献   

13.
在玉米粗缩病的防治上,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其核心是根据灰飞虱传毒特点及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采取“切断毒源、治虫控病、综合防治、避开危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山东省植保总站近期印发《山东省2013年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防控预案》,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切实做好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防控工作,确保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安全生产。根据灰飞虱越冬基数、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山东省植保总站预计今年全省灰飞虱为中等发生,鲁西南、鲁中、鲁南偏重发生;玉米粗缩病在晚播春玉米及早播夏玉米田中等发生,套播玉米发生较重,直播玉米偏轻发生;水稻黑条矮缩  相似文献   

15.
不同播期对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多年对玉米播种期与玉粗缩病发生关系的研究表明,采用夏玉米套种,由于玉米苗易感病期与传毒介体灰飞虱数量高峰期共存时间长,易感病,玉米粗缩病发生重。生产上通过调整播期,晚套或夏直播,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防治介体昆虫控制玉米粗缩病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粗缩病,采用内吸性杀虫剂拌种防治介体昆虫的方法控制玉米粗缩病.结果表明:利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有效成分)2.1~2.8 g拌1 kg种子,对玉米灰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3.90%~83.98%,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效果喇叭口期为85.35%~87.05%,收获期为72.15%~73.18%;用吡虫啉(有效成分)2.8~3.5 g拌1 kg种子对玉米灰飞虱的防治效果为60.42%~83.18%,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效果喇叭口期为84.10%~87.61%,收获期为72.35%~74.34%;与空白对照相比小区产量增加了36.38%~38.06%.而且拌种对种子无害,各药剂拌种处理的种子出苗率在90%以上,与不拌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玉米粗缩病研究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玉米粗缩病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粗缩病发生比较普遍,重病田病株率高达30%以上,是制约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灰飞虱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其不仅刺吸取食水稻小麦、玉米及高粱等作物,更重要的是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粗缩病等病毒病害,并且传毒造成的病毒病为害远大于直接造成的为害损失。由于至今没有理想的防治病毒病的药剂,防治灰飞虱成为有效控制病毒病的最有效手段。灰飞虱一直以来主要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不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9.
玉米粗缩病俗称“坐坡”、“万年青”,被称为“玉米癌症”,是由玉米粗缩病素毒(MRDV)侵染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在自然条件下,灰飞虱是主要传毒介体,属持久性传毒。该病一般可造成玉米减产10%~30%,严重者可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20.
<正>灰飞虱属半翅目飞虱科,是玉米、水稻和小麦的重要害虫,除直接刺吸危害外,还能传播玉米粗缩病等引起间接危害,造成巨大的产量损失。近年来,灰飞虱对玉米的危害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为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菏泽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和菏泽市农业局农业环保站与广西区绿色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