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正在早稻生长期间,常常会遇到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洪涝过后往往诱发病虫害,发生危害迅速,对早稻生产造成的影响很大,稍不注意一旦失去防治适期,便会造成严重后果,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采取措施,把病虫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防水稻心腐病。水稻心腐病即细菌性褐条病,因水稻感病后出现烂心而得名。近年来该病的发生与危害有逐年扩大蔓延之势。  相似文献   

2.
正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又称细菌性心腐病,因水稻感病后烂心而得名,特别是台风暴雨后稻田受淹,禾苗生长严重受阻,容易诱发。病原菌称燕麦(晕疫)假单胞菌,属假单胞杆菌属细菌。1.农业防治整治排灌系统,避免洪水淹没稻田,合理灌溉,防止深灌积水,以避免稻株感染。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增强水稻抗  相似文献   

3.
水稻白叶枯病再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水稻白叶枯病历史演变与流行原因,研讨综合防治技术,对中国1960—2014年和浙江省温州市1971—2015年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20世纪70—90年代初期为该病重发流行阶段,90年代中后期为间歇流行阶段,进入21世纪后病害发生减轻,但近年又趋上升态势。2014、2015年浙江省晚稻白叶枯病发病点多面广,浙江省东南沿海和沿江沿溪部分稻区发病较为严重,造成水稻产量较大损失。对该病在浙江省的发生动态及其影响流行的相关因子解析表明感病品种的种植与抗性退化、台风暴雨频繁、病原菌的累积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是导致近年病害再度上升流行的主因;提出了新的耕作栽培条件下病害的防控对策,集成了一套以监测预警预报、选用抗(耐)病良种为基础,杜绝病菌来源为前提,秧田防治为重点,健身栽培和合理肥水、本田适期施药预防保护的综合防治技术,在生产上示范推广应用,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4.
暴雨后须重点防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由黄极毛杆菌属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是国内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此时适逢暴雨、冰雹或洪涝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极易造成细条病的发生与流行。发病轻的田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田可减产40%60%。危害特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侵害叶片,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逐渐沿叶脉方向扩展,扩展时受叶脉限制,病斑呈细线状或短虚线状,黄褐色。田间湿度大  相似文献   

5.
正白叶枯病是水稻上的细菌性病害之一,近年来在江苏省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带菌种子、带病稻草、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和李氏禾等田边杂草是主要初侵染源。白叶枯病病菌在水稻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的菌脓可借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该病流行的必要条件,稻田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发病。一般中稻  相似文献   

6.
水稻霜霉病也叫黄化萎缩病,在玉屏县历年来属零星发生的次要病害,其发病症状与水稻坐蔸很相似,因此没有受到重视。2009年,该病在玉屏县大面积流行,其中亚鱼、田平、新店等乡镇受害严重,受害面积1000公顷,成灾面积400公顷,绝收面积21公顷,已上升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引起了政府和各级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农药市场信息》2003,(18):20-21
<正> 水稻稻曲病,又叫青粉病,南北稻区都有发生。水稻主要在抽穗扬花期感病。水稻生长后期生长过旺,抽穗前后遇多雨,高温(26~28摄氏度),该病易诱发。偏施氮肥,深水灌溉,田水落干过迟则发病更重。品种的抗病性有显著差异,尤其是今年种植的粤优938等品种极易感染稻曲病。另外,杂交稻制种田中尤以制种田母本发病重。发病后  相似文献   

8.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水稻病害,该病可导致病株生长迟缓、矮化、抽穗结实困难,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产。在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不同双链RNA序列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5对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获得了相应片段,结合基因沉默的方法,分别构建RNA干扰载体,并进一步将发夹结构构建入以玉米泛素Ubi为启动子、以bar基因为选择标记的改造后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1300-Ubi中,经农杆菌介导对黄淮稻区主栽水稻品种圣稻13进行遗传转化,成功获得了5个含有水稻黑条矮缩病干扰片段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经农杆菌介导获得了部分水稻转化植株。旨在为下一步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及抗病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9.
正近期持续高温多雨,导致稻田普遍积水较深,水稻基腐病和叶鞘腐败病的发生较为严重。现将这两种病害的田间症状与防治方法总结如下。一、水稻基腐病。该病主要为害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独特症状是病株根节变为褐色或深褐色腐烂,有别于细菌性褐条病心腐型、白叶枯病急性凋萎型及螟害枯心苗等。防治该病以施杀菌农药为主,兼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可用200ppm的农用链霉素或农用抗菌素12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800~12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也可  相似文献   

10.
<正>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中而引发的一种危害极大的传染性血液原虫病,主要引起猪的高热、贫血、黄疸、消瘦和全身发红等症状,俗称"红皮病"。该病近年来在国内广泛流行,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养猪业发展。该病主要由蚊蝇等吸血昆虫传播引起,夏秋季节往往多发并造成流行。目前,正逐渐进入该病高发流行季节,大家应密切注意各地疫病的发生情况,同时注意收集  相似文献   

11.
正问:每亩用3%噻霉酮90克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效果如何?对杂交籼稻生长有没有不良影响?答: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为全国植物检疫性病害。该病近年在江苏省徐州、宿迁、淮安等地零星发生,发生面积较小,主要在籼稻老病区发生。该病主要是由带菌种子、田间病残体传播。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扩展成褐色短条状病斑,病斑多时可连成长条斑,对着阳光看叶脉处可见透明长斑,严重时可造成全叶枯死。从苗期到抽穗期都可发生,但以分蘖末期到抽穗前期发病为多。发病以后,严重时影响水稻灌浆,  相似文献   

12.
一、发病情况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暴发性强、扩散蔓延快、为害损失大的特点,水稻一旦染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当前,该病已在我区很多市县尤其是桂北稻区桂林、柳州两市的水稻上普遍发生,发病严重的植株无法拔节抽穗,基本无收成。据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植保站初步调查,该县中稻发生面积达1.5万多亩,占中稻种植面积的15%,病丛率最高为88.5%,最低为2.4%。由于该病是水稻上的新发病害,业界对其基础研究不足,缺少早期诊断技术,致使该病在我国一些稻区潜在流行的风险极大。  相似文献   

13.
<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布鲁氏菌病主要危害山羊的生殖系统,以母羊流产和公羊睾丸发炎为重要特征。本文通过对蕉坝乡山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现状介绍和发病原因调查,提出了具体的防控措施,以期为防控该病提供借鉴与指导。一、蕉坝乡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现状自2012年5月在蕉坝乡二级扩繁场检测出有山羊布鲁氏菌病呈阳性后,我们按照县农牧局要求每年对该病普查1次,累计检测山羊982只,普查覆盖全  相似文献   

14.
<正>现在,烟叶正值烘烤期,烟叶叶部角斑病、野火病、赤星病常因大风、暴雨而暴发流行。如何防控这3大病害,烟农常感头疼,笔者结合10多年的烟草种植经验,现将自己的经验做一简单介绍,供大家参考。赤星病,该病危害大田后期烟叶,是成熟期病害,在苗期亦有发生。该病先从下部叶片发生病斑,以后逐步向上发  相似文献   

15.
<正>日前,农业部发布了2013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遴选出主导品种160个,主推技术100项,其中,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参与完成的"白叶枯病和细菌条斑病‘药剂浸种+增量施药封锁中心’防控技术、农药安全使用技术"2项技术入选2013年农业主推技术。据了解,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条斑病是细菌引起的系统性病害,由种子带菌,风、雨水传播,一旦侵染危害、发生流行,则很难防控。该病与湿度关系最为密切,氮肥过量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品种(组合)间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  相似文献   

16.
稻曲病的识别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曲病,俗称“灰包”,该病多发生在水稻收成好的年份,常被农民误认为是丰年征兆而称为“丰收果”,实际上这是水稻生长后期在穗部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它不仅严重影响水稻产量,而且也影响稻米品质,为广大水稻种植户所头疼。近年来,由于优质稻种植面积的增加以及水稻抽穗扬花期持续阴雨,使得稻曲病持续偏重发生。  相似文献   

17.
<正>问:棉花红叶茎枯病怎么防治?答:该病诱因主要是棉田缺钾、气候持续干旱和暴雨后骤晴所致。因此,防治棉花红叶茎枯病首先要保证田间排灌通畅,遇大雨后能及时排水,同时中耕晾墒,保持土壤中的适宜含水量。其次是增施钾肥,亩施氯化钾25~30公斤,以保证土壤中有效钾的含量。问:旱直播稻3叶1心期用什么除草剂防除多种杂草?  相似文献   

18.
玉米病毒病发病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病毒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是玉米上危害损失重而难以防治的病害。为了探明浙江西北部地区新近大面积发生的玉米病毒病病原和灾发流行规律,研究提出防治技术。于2008-2011年对该病的病原、传毒媒介、发病流行规律、致灾因子和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调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临安等地发生的玉米病毒病为玉米矮缩病,又称玉米粗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引起,灰飞虱为传毒媒介;病害发生流行与介体灰飞虱发生量和带(传)毒率、气候条件、玉米品种抗病性、播栽期,以及水稻发病状况等具有密切关系;提出了病害防控对策和综合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病害发生危害,保障了玉米的丰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正>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病害,无论早稻和晚稻均可发生,特别是随着水稻粳稻品种的推广和氮肥用量的提高,该病发生有上升的趋势。该病一般在水稻分蘖期至灌浆期发生,但有两个发病高峰:一是移栽返青期,二是抽穗灌浆期。水稻移栽后两个星期开始发病,多造成僵苗不  相似文献   

20.
正香蕉花叶心腐病在国外称为花叶病、心腐病、侵染性褪绿等,经报道该病在南美洲、菲律宾等地发现较早,我国于1974年在广东省分地区开始发现。早期植株感病生长萎缩,甚至死亡,成长期感病则生长衰弱,不能结实。近年来该病发病面积逐年增加,病株率一般在30%以上,部分蕉园甚至高达90%以上,是一种较为危险的难防病害。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