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岫粳11号系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合系2号作母本.岫粳4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4年12月通过了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抗倒伏、耐肥、品质好、适应性广等特点.较适宜保山市中海拔粳稻地区中上等肥力土壤种植。现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岫粳11号 (原名岫136-14)系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合系2号作母本.岫粳4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4年12月通过了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获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品种具有高产、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耐肥抗倒、品质好、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的特点,较适宜保山市中海拔粳稻区中上等肥力条件种植,特别是在腾冲、龙陵多雨区仍然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2009年区试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省2009年水稻区试的62个常规粳稻品种的12个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苏省粳稻稻米品质主要性状是垩白率和垩白度,不同品种类型之间以早熟晚粳品种类型米质相对较好.相关分析表明:整精米率越高,垩白率和垩白度会降低;要进一步提高江苏省稻米品质整体水平则应加强对垩白率和垩白度性状的改良.主成分分析表明:外观品质和碾米品质的联合因子、籽粒性状因子以及直链淀粉贡献率之和占到61.98%,为主要因子.稻米品质性状间的聚类分析表明:江苏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之间的同质性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新品种主要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2015年江苏省粳稻新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对参试的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抗病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粳稻相比,杂交粳稻在株高、分蘖率和每穗总粒数上具有较强的正向竞争优势,但成穗率、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质量为负优势,杂交粳稻在产量上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对杂交粳稻产量贡献最大。杂交粳稻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常规粳稻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各类型品种(组合)间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其他品质性状。杂交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及直链淀粉含量优质达标率均偏低,表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高以及直链淀粉含量偏低是制约江苏省杂交粳稻品质性状提高的主要因素。杂交粳稻对苗瘟、穗颈瘟、条纹叶枯病的抗性总体强于常规粳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总体弱于常规粳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与常规粳稻相比,杂交中粳较弱,杂交晚粳较强。综上所述,江苏省杂交粳稻育种中在提高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基础上应加强垩白性状的改良,并重视综合抗病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云粳25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粳25号,曾用名为云粳优14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粳稻育种中心选育的粳稻优质香米新品种,杂交组合为云粳优2号,云粳4号。2007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稻米外观和食味品质好,香味浓郁,是市场上比较看好的一个优质稻品种,米价比普通大米高0.3~0.5元/kg。  相似文献   

6.
对保山市11个常规粳稻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岫10鉴20、岫223-7、岫217-15、隆科16号、昌粳15号比对照合系41号增产显著。岫223-7、隆科16号在整个生育期间表现出生育期适中、田间长势、抗病性、抗倒性等综合性状好的优点,可在当地进行扩大示范推广。岫10鉴20不抗倒伏,岫217-15、昌粳15号生育期稍迟,可进一步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7.
保山市隆阳区常规粳稻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保山市11个常规粳稻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岫10鉴20、岫223-7、岫217-15、隆科16号、昌粳15号比对照合系41号增产显著。岫223-7、隆科16号在整个生育期间表现出生育期适中、田间长势、抗病性、抗倒性等综合性状好的优点,可在当地进行扩大示范推广。岫10鉴20不抗倒伏,岫217-15、昌粳15号生育期稍迟,可进一步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8.
云粳43号是云粳20号通过空间诱变后,从变异单株中经7年7代选育而成的粳稻新品种。利用区域试验中的数据,分析了云粳43号的产量和品质特性。结果显示,云粳43号在区域试验中,产量比对照增产3.97%,增产不显著,但品质远优于对照品种,并具有浓郁的香味;产量的贡献因子主要来源于分蘖数、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品质指标达到国标2级粳米的标准,主要表现整精米率较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低、胶稠度较高。该品种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试验结果,对改良品质和产量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楚粳28号是云南省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水稻育种栽培站,以楚粳26号为母本,96Y-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常规粳稻品种,2007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滇审稻200722,2010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012年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楚粳28号抗性好、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优,是目前云南省种植面积最大、推广速度最快的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两系杂交粳稻主要性状亲子关系与组合选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个粳型光敏感核不育系与5个粳型恢复系配制成25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测定其杂种F1主要性状杂种优势,估算父、母本及其互作对杂种各性状变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粳稻单株产量具有明显杂种优势,平均中亲优势率32.21±14.48%,平均超亲优势率10.80±13.73%,通过亲本筛选可以培育出比常规粳稻增产20%以上的强优组合;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影响粳杂稻米品质的主要因子,母本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起主导作用,培育优质不育系是改善粳杂稻米品质的关键;当双亲中有一亲本为优质品种时,其杂种稻米品质明显提高,而当双亲均为劣质亲本时,其杂种稻米品质进一步恶化,在配组时确保亲本之一为优质品种能有效改善杂种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豫南引进的5种粳稻稻米的品质性状进行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为豫南优质粳稻的引进与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豫南引进主栽的5种粳稻为试验材料,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近红外谷物分析仪、粘度计和微波消解仪等仪器,结合生化和理化分析的技术与方法,分别对引进主栽的5种粳稻稻米的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研磨加工品质以及营养品质等主要的品质性状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豫南引进主栽的5个粳稻品种之间差异最大的垩白性状是垩白率,其次为垩白面积,9优418品种在豫南稻区垩白性状表现欠佳;9优418、扬粳805和龙粳31为中糊化温度类型,其余均为低糊化温度类型的粳稻品种;这5种粳稻稻米的胶稠度介于61~100 mm,均属于软质粳稻;除了南粳9108外,引进的这5种粳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均达到国标优质一级标准;整个模拟煮饭过程中,不同的粳稻米粉的粘度均呈递增的趋势,但其递增的速率并不一致;豫南引进主栽的5个粳稻品种稻米中总氨基酸含量差异相对较大,扬粳805稻米中总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23.80 mg·g~(-1)),其次为南粳9108;而限制性氨基酸含量中,南粳9108稻米中赖氨酸和甲硫氨酸的含量最高,天隆粳6号稻米中赖氨酸和甲硫氨酸的含量最低。【结论】豫南稻区有利于粳稻种子中垩白性状的产生,在豫南引进主栽的5个粳稻的蒸煮食味品质均达到国标优质三级标准以上,加工品质达到优质稻谷二级标准以上,其稻米营养品质存在一定的变异,南粳9108稻米中的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和甲硫氨酸的含量最高,且蒸煮食味品质较好,适口性佳,适合在豫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加强贵州优质粳稻品种的选育,提升贵州优质粳稻育种水平,对贵州省近10年审定的14个粳稻品种的10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粳稻品种垩白度、垩白粒率、透明度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品质育种上要注意对这些性状的选择,只有降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才能对稻米品质有较大改善;所研究的14个品种中稻米品质没有各项指标都达到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米标准,这14个品种无论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都有待改良提高。  相似文献   

13.
选用近2年刚通过审定或即将通过审定的15个优质食味粳稻品种(系)进行适应性筛选研究,考察丰产性、综合抗性及稻米品质等特性,旨在筛选出适宜江苏省盐城市机插秧栽培条件下的优质食味粳稻品种。研究结果表明,农粳1402、南粳9036、南粳9108、南粳5718、淮稻5号等品种产量潜力较高,综合抗性较好,稻米品质较优,适宜在盐城地区机插秧栽培模式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天津农业科学》2015,(7):118-121
为中早粳晚熟稻区改良杂交粳稻稻米品质,提高粳稻单位面积产量,采用杂种优势利用方法,在育成优良BT型三系不育系金粳13A和恢复系津恢2号的基础上,组配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粳稻品种金粳优132,经国家北方稻区中早粳晚熟组2008—2009年区域试验,金粳优132号平均单产9.81 t·hm-2,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2.94%;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9.97t·hm-2,比对照增产13.7%。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在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天津市稻区种植。金粳优132是我国北方稻区首个米质达国标优质稻谷1级标准的国审杂交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15.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鉴定新育成水稻品系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为云南省高海拔常规粳稻品种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特组织本年度试验。结果表明,昭粳12号、凤11-55、剑粳10号等参试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建议在生产上逐步推广种植或续试。  相似文献   

16.
扬辐粳7号(扬辐粳4928)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优质中粳新品种,集优质、高产、抗病于一体,2004年2月通过江苏省审定定名(苏审稻200413)。品质达一级优质米标准品质优异,达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糙米率82.7%,精米率73.6%,整精米率67.7%,垩白率7%,垩白度1.0%,碱消值7级,直链淀粉含量17.5%,胶稠度92毫米,蛋白质含量8.0%。产量高于武育粳3号 2002年南通市粳稻区试,平均亩产量661.33公斤,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 1 5个常规晚粳稻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结果表明 :“九五”以来我省选育的晚粳稻品种的产量明显提高 ,这主要归结于品种成穗数的增加和结实率的提高。对照部颁优质米标准 ,品质差异主要体现在垩白率、垩白度等外观品质上 ,绝大多数品种的食口性不尽人意。对目前我省常规晚粳稻育种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2022年7月29日《关于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22年第一次审定会议初审通过品种的公示》,楚雄州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常规粳稻楚粳48号、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选育的3系杂交粳滇禾优61、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和云南禾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3系杂交粳滇禾优61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2系杂交粳云两优502在列。这是云南省选育的粳稻品种首次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9.
水稻新品种新稻18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稻18号是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超高产多抗常规粳稻新品种,其组合为盐粳334-6//津星1号/豫粳6号.200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稻200701),并获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08028),并获得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CNA20050728,公告号:CNA001787G).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不同粳稻品种(系)稻米品质差异,改良稻米品质,筛选出新疆优质粳稻品种(系)。【方法】 以新疆近年来筛选出的16份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粳稻品种外观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采用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不同粳稻品种(系)品质性状之间的差异。【结果】 供试16个粳稻品种(系)稻米品质性状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在1.5%~140.0%,其中糙米率变异系数最小为1.5%,垩白度变异系数最大为140.0%。垩白度与垩白率,糙米率与精米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新稻56号品质性状综合得分最高为2.233 7,新稻50号品质性状综合得分最低为-1.716 5。第Ⅲ类粳稻品种(系)品质较优,第Ⅱ类次之,第I类与优质稻米要求差距较大。【结论】 16个粳稻品种(系)中新稻56号品质最好,新稻50号品质最差,降低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率可以作为新疆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