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明确甬优1540水稻的合理需肥水平及缓(控)释尿素使用方法,本文对甬优1540水稻不同施肥量及施肥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内质包裹技术生产的控释尿素可减少氮肥损失,提高吸收利用率。浙北地区甬优1540水稻目标产量11 250 kg/hm~2,需要吸收纯N 109.05 kg/hm~2。在施用复合肥600 kg/hm~2的情况下,控释尿素施用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2.
以甬优12等10个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为材料,开展产量、性状等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浦江不同种植模式种植的籼粳杂交稻品种。结果表明,甬优12号产量最高,比对照甬优9号增产16.08%;甬优1512产量较低,比对照减产15.35%。10个品种平均产量10.32 t/hm~2,产量在8.65~11.86 t/hm~2。甬优12号、甬优15号、甬优7850、甬优1540、甬优538共5个品种比对照甬优9号增产,其中甬优12号、甬优15号、甬优7850产量达极显著差异。甬优17号、甬优1140、甬优8050、甬优1512共4个品种的产量低于对照甬优9号,其中甬优1512与对照相比减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杂交水稻甬优1540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杂交水稻甬优1540的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主区处理为施氮量(N),副区处理为移栽密度(D)。主区、裂区均随机排列,每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施氮量对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的增加有正效应,对结实率、千粒重的提高有负效应;栽插密度对每穗总粒数、结实率的增加有负效应;产量随施氮量和密度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密度比施氮量效应更显著。【结论】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对甬优1540产量及其主要产量性状如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均具有显著影响,实现水稻最高产量的组合为施氮量240kg/hm~2,栽插密度25.5万蔸/hm~2,产量高达9.63t/hm~2。  相似文献   

4.
经全田实割验收,2018年新昌县单季稻共有8户农户、3个品种(春优927、甬优1540、甬优12)稻谷产量超14.25 t·hm~(-2)。其共同特征为骨架强、库容大、充实。如春优927平均株高146 cm,倒1~3功能叶长40.9、50.4、55.3 cm,生物学产量27.30 t·hm~(-2),有效穗199.5万·hm~(-2),每穗总粒372.6粒,总颖花量74 340万·hm~(-2),结实率86.9%,千粒重24.6 g,谷草比0.95。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丰产性好、综合性状适于建德市农业生产实际的水稻新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对6个甬优系列籼粳交水稻品种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2丰产性最好,单产为10 171.5 kg/hm~2,比CK(甬优15)增产14.97%,但生育期偏长,为163 d,成熟期为10月31日,不利于后茬冬种。甬优1540生育期较短,为147 d,成熟期为10月15日,有利于后茬油菜种植。其单产为9 595.5 kg/hm~2,比CK增产8.46%,仅次于甬优12。因此,在无冬作条件的单季稻区可选种一季甬优12,以取得水稻高产,而有冬作条件的区域宜选种甬优1540,能在保障水稻丰产前提下,提高复种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甬优1540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方法]通过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试验,明确氮肥施用量和密度对甬优1540生育进程、分蘖动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氮肥用量的提高,有效穗增加,而每穗总粒、结实率呈减低趋势;但氮肥水平过高会造成无效分蘖增多,成穗率下降,不利于高产。移栽密度对经济性状与产量影响较大,密度过小,成穗率较高,有效穗偏少;密度过大,成穗率下降,结实率偏低,同样不利于高产。[结论]要达到高产水平,甬优1540以氮肥用量240 kg/hm~2、移栽密度24万丛/hm~2为宜。  相似文献   

7.
2018年在福建省尤溪县溪尾乡建立的百亩再生稻示范片,示范种植籼型三系杂交稻甬优1540新品种(组合)。结果表明:该组合具有生长势整齐,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后期转色好,米质优,产量高等特点。头季稻产量10.27 t/hm2。再生季产量4.31 t/hm2。文章介绍甬优1540特征特性的同时重点阐述了该组合作再生稻全年总产14.58 t/hm2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进行了杂交水稻新组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140组合产量居参试品种之首,达9 151.5 kg/hm~2,较对照中浙优1号增产2 287.5 kg/hm~2,增幅33.33%;深两优862组合产量居参试品种第2位,为8 902.5 kg/hm~2,较对照中浙优1号增产2 038.5 kg/hm~2,增幅29.7%;甬优1540组合产量居参试品种第3位,为8 872.5 kg/hm~2,较对照中浙优1号增产2 008.5 kg/hm~2,增幅29.26%;拟下一年扩大试种、示范。  相似文献   

9.
为了考察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的丰产性、抗逆性、商品性、再生力等基本性状,进行了甬优4949再生稻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甬优4949作再生稻进行机械化栽培,头季产量10.67 t/hm~2,再生稻产量4.34 t/hm~2,具有产量高、米质优良、再生力强、灌浆结实可靠等品种优势。  相似文献   

10.
2016年浦江县杭坪镇8.2 hm~2单季甬优15机插栽培示范方,平均产量10.893 t·hm~(-2),最高田块12.326 t·hm~(-2)。分析高产田穗粒结构及叶龄动态,提出甬优15机插产量超10.5 t·hm~(-2)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播期和移栽密度对水稻甬优1540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甬优1540为研究对象,在浦江县进行播期和移栽密度试验,研究其对甬优1540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探索甬优1540在浙中地区的高产种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10 d,水稻全生育期缩短3 d,有效穗、成穗率与结实率相应减少,产量下降;水稻产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大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移栽密度过小,水稻成穗率较高,但有效穗偏少,不利于高产;移栽密度过大,有效穗较多,但成穗率下降,结实率偏低,同样不利于高产。根据试验结果,甬优1540在浙中地区的高产种植模式为5月10日左右播期,移栽密度18万·hm~(-2)。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连作晚稻甬优1540的生产安全性,2018年进行5个播期试验。结果表明,在临海种植,甬优1540的临界播期为7月24—25日。7月5日至8月4日播种,播期早、产量高,7月5日播种产量达8.817 t·hm -2。随着播期延后,减产日趋明显,其生育期差异主要表现在播始历期,此时播期与有效积温的关联度高于日照时数。在临界播期下,满足甬优1540抽穗所需有效积温为1 028~1 032 ℃,日照时数为408~411 h。  相似文献   

13.
常山2018年引进甬优1540作再生稻栽培,以2季相加百亩示范方平均产量17 390.25 kg·hm-2的成绩打破浙江省再生稻高产纪录。尽管获得了较高产量,但由于对甬优1540特性掌握不够,对其高产栽培所需的配套技术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于2019—2022年继续从适期播种、科学施肥、插秧密度、留桩高度、头季稻收割技术、水浆管理、病虫绿色防控等方面探索甬优1540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2022年在极端干旱天气条件下百亩示范方2季产量相加产量超18 000 kg·hm-2。本文结合近年围绕甬优1540再生稻高产栽培所做的试验示范,分析总结浙西地区甬优1540百亩示范方2季产量相加超高产技术要点,为适宜地区示范推广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4.
甬优538在武义县作为连作晚稻机插栽培,攻关田达到10.5 t·hm~(-2)的高产目标,总结甬优538连作晚稻产量超10.5 t·hm~(-2)的技术指标、生育特性和实施结果,介绍机插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参试新组合23个,以甬优9号、甬优1540作为对照品种,试验结果表明,新组合亩产幅度在520~760 kg/亩之间,平均亩产666.5 kg/亩,比对照品种甬优9号(CK2)高1%,比对照品种甬优1540(CK1)低9.3%,有11个新组合比甬优9号增产且均达极显著水平,参试23个组合平均日亩产4.209 kg,有4个组合比两对照均增产。  相似文献   

16.
单季杂交晚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缙云县种子管理站对6个单季杂交晚稻新品种及对照进行试验比较,结果是浙优18产量最高,为9.41t/hm2。浙优18和甬优1540综合性状表现较佳,可作为高产优质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甬优1510、甬优1140和浙两优20可以继续品试并小面积推广示范;两优6118田间综合性状表现差,建议不再试验。  相似文献   

17.
对8个单季稻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广两优香66产量为10.42 t·hm-2,在本次试验中居首位,综合性状也较佳,建议多点试种并扩大示范推广面积;甬优17号和甬优1512综合性状都较好,可作为高产优质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甬优538、甬优1540和浙优18可以继续试验并小面积推广示范;齐丰1068和甬优150综合性状表现差,建议不再试验。  相似文献   

18.
研究常规施肥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水稻株高变化对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甬优系列杂交稻的品种选育和氮素高效管理提供指导。于2016年在浙东沿海单季稻区(象山县泗洲头镇)开展田间小区试验,以高秆型(甬优12和甬优15)、矮秆型(甬优538和甬优1540)和中高秆型(甬优7850和甬优2640)为材料,设置N0(0 kg·hm-2)和N270(270 kg·hm-2)2种施氮水平,比较不同株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水稻产量均表现为甬优7850>甬优2640>甬优538>甬优1540、甬优12>甬优15,产量与最大分蘖数、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施氮能显著提高各品种的株高、最大分蘖数和有效穗。不同品种氮肥当季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趋势不同,甬优12和甬优15的氮肥当季利用率分别达37.4%和36.4%,显著高于其他品种(<30%),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低于甬优7850、甬优2640和甬优538,水稻氮收获指数以甬优12最低,植株中有较多的氮素成为奢侈吸收。施氮处理下,所有水稻品种均出现氮素盈余,甬优1540、甬优538、甬优15和甬优7850氮盈余量均大于60 kg·hm-2,显著高于甬优2640和甬优12。因此,在浙东沿海地区常规栽培条件下,高秆型甬优系列水稻品种氮素当季利用率高于矮秆型和中高秆型,但由于生物量大、秸秆“奢侈”吸氮较多,产量反而低于中高秆型和矮秆型品种。  相似文献   

19.
通过钵苗机插技术,杂交粳稻品种甬优2640实现了水稻产量超过12 000 kg/hm~2,比普通机插粳稻品种高2 121 kg/hm~2,利润高2 722.5元/hm~2。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桐乡市配方施肥的效果,在石门湾进行水稻甬优1540配方施肥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施肥每667 m2产量(折干)为602.62 kg,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2.34%、20.39%和49.05%;配方施肥施用缓释肥,每667 m2产量(折干)为582.36 kg,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40.19%、36.91%和54.21%。水稻甬优1540配方施肥明显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