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周期对3个马铃薯种形态机能特征的影响A.M.MapakpoB等马铃薯繁殖功能生理学研究对于解释块茎形成与有性繁殖的调节机理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许多带有块茎的马铃薯种在短日照影响下,能促进块茎形成。同时有一些马铃薯种只有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形成块茎,而...  相似文献   

2.
玉米光周期反应研究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热带玉米自交系CML288和温带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材料,研究了它们在9h和15h光周期处理后的反应和热带自交系CML288在不同时期两种日照挪动处理下的光周期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对光周期的敏感程度不同,CML288对光周期的反应非常敏感,黄早四相对不敏感。CML288在9h的短日照条件下7片叶时期是其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时期,在15h的长日照条件下9片叶时期是其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3.
一、小麦对温光反应的性质二、小麦的光周期效应 (一)小麦光周期反应的性质 (以上见本刊1984年第五期) (二)光周期反应的始末期及其对发育的影响小麦具备光周期反应能力的早晚,不同品种间差异很大。有人从发芽中的胚开始进行处理,发现胚和胚芽鞘对光周期无反应。最早具  相似文献   

4.
大豆光周期反应试验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通过分期播种和人工控制光照长度发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以来,大豆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模式植物,许多关于植物光周期反应的重要发现是以大豆为材料获得的,对植物发育生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大豆光周期反应研究相关的试验系统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进一步完善大豆光周期反应试验系统,推动大豆光周期反应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5.
玉米和狗尾草光周期敏感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周期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玉米和狗尾草都是短日照禾本科植物,且都具有光周期敏感性。对玉米和狗尾草的光周期敏感性比较研究,探索易于研究的狗尾草光周期敏感性机理,借以解析玉米光周期敏感性反应的机理。以玉米自交系CML288、黄早四和狗尾草自交系A10为材料,研究在长日照、短日照和在不同生育时期长短日照相互挪移处理下的光周期反应。结果表明,玉米和狗尾草在长日照条件下都表现出营养生长旺盛和生育期延迟,二者在长日照条件下的光周期敏感阶段都比短日照条件下的光周期敏感阶段长;玉米在进入光周期敏感期之前有一段时间的光周期钝感期,而狗尾草从发芽出苗就直接进入光周期敏感期。两个光周期敏感程度不同的玉米自交系比较,光周期敏感自交系CML288比光周期相对不敏感自交系黄早四的光周期敏感阶段长。  相似文献   

6.
选用中国大豆主要生态区的代表品种12个,在南京(32°N)春播,通过人工光照处理,比较了各类型品种开花前和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敏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2h短光照处理使所有品种的开花期显著提前(P<0.01);开花后进行短日照处理,使除早熟品种东农36和泰兴黑豆以外的其它品种成熟期显著提前(P<0.01)。在本试验条件下,南方夏大豆品种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比开花前更加敏感,其它类型品种开花前光周期反应比开花后敏感或前、后期敏感性接近。相关分析表明,大豆开花前和开花后的光周期反应敏感性,与自然光照下相应发育时期的长度正相关。较长的前期有利于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的提高,较长的后期对提高百粒重有利。文中讨论了大豆品种开花前、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敏感性与原产地日照长度及其它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光敏感型大豆品种“中豆24”进行长日、短日和自然光3种光周期处理,采用cDNA-AFLP的方法筛选差异片段,并进一步通过RACE技术分离了该基因。该基因全长983 bp,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48个氨基酸,在遗传关系上与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高度同源。通过半定量RT-PCR对该基因在不同光周期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大豆生长发育的早期阶段表达,短日照抑制其表达,而长日照则增强其表达。因此,大豆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可能是作为一种负调控因子参与大豆光周期反应。对大豆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的研究能为进一步阐明大豆光周期反应分子机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光温条件对大豆器官建成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在开花前对温度、日照时数和光质的反应并非始终同一。器官建成的时期Ⅱ是光周期敏感期,最适光周期为8小时日照。红光有阻碍发育的作用。在时期Ⅴ大豆对温度的要求提高了,对光照条件的要求改变了。最适光周期为12小时日照。在8小时日照条件下,红光对时期Ⅴ有促进作用。运用生物学检定的方法,有助于研究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试管结薯的光周期诱导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马铃薯品种米拉脱毒试管苗为材料,采用6个不同的光周期处理进行试管薯诱导,以研究光周期对马铃薯试管薯的诱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暗期处理对试管薯结薯个数影响不显著,以8h和12h/d暗处理产量较高;叶绿素含量和块茎淀粉含量与暗期长短均呈负相关,α-淀粉酶活性与暗期长短均呈正相关;叶绿素含量、块茎淀粉含量与经济产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同时随着暗处理时数的延长,薯形和薯皮色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大豆光周期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豆的一生中都存在光周期反应。目前,大豆光周期反应的研究在生理、生态及遗传等方面取得进展,并实现了对大豆光周期性状的改良,获得了适应不同光照条件或光周期反应特异的大豆品种(系)。在搜集整理有关材料的基础上,对上述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1.
块茎是马铃薯的商品和营养繁殖器官,而温度是影响块茎形成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针对温度对马铃薯块茎诱导和起始、膨大和成熟生长发育阶段表型变化的影响,对光合特性、源库平衡和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生化变化影响,对调控块茎形成的光周期、植物激素、sRNA和糖类物质通路的影响,以及马铃薯耐热性评价和遗传改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  相似文献   

12.
赤霉素对马铃薯块茎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霉素 (GA ,Gibberellins)广泛存在于马铃薯植株体内 ,不同部位和发育时期的GA种类、含量及活性变化受块茎形成时环境条件的影响。GA通过参与马铃薯块茎形成时细胞分裂及细胞骨架的调整、光周期诱导块茎形成时的信号传递、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代谢时多种酶活性的影响等对马铃薯块茎形成进行调控。外源添加GA能促进马铃薯茎、叶和匍匐茎的生长 ,而抑制块茎的形成。添加GA生物合成抑制剂可降低植株体内GA水平和活性 ,促进块茎形成  相似文献   

13.
如果块茎的诱导、分化及其后的生长均具备适宜条件,马铃薯植株在其匍匐茎上形成块茎。光周期是决定块茎形成的因素之一,白昼短于某一临界光周期有利于块茎的形成。据Bodlaender(1963)的研究,对于品种杰宾(Bintje),这一临界光周期为15~16小时左右。另据Struik等(1987)的报告,短日信号能引发  相似文献   

14.
掌握高粱光周期反应的遗传控制,在了解高粱基因型对各种气候区域的适应性时极为重要。Quinby等(1945)在首次证实作物光周期反应的规律性受特殊基因控制的一篇论文中指明,高粱的熟性遗传由4个基因位点控制。后来经选育,在迈罗和赫格瑞高粱的10种熟性基因型中,有效地组成了这些基因的各种组合。现已知道,大部分热带高粱栽培种的4个熟性基因位点全都是显性(Ma),而任一位  相似文献   

15.
选用黑龙江省的主栽玉米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在玉米的生育期间进行遮光处理,对其光周期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遮光处理的反应不同,且同一品种的不同性状反应也不同.9叶期至抽雄期的间隔时间长短是光周期的敏感性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光敏核不育水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敏核不育水稻是我国水稻科学工作者石明松于1973年首次发现的一种具有宝贵应用价值的特异种质材料,它具有长日照条件下不育,短日照条件下可育的育性转换特性。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引发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在方法上产生全新的变革,开辟了“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新领域。1光周期对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影响光周期影响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生长、发育和育性转换。元生朝等(1987,1988)研究认为,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5及其衍生的各类光敏核不育系在生长、发育及育性转换过程中存在两个光周期反应。第一光周期反应诱导生长点由营养生长…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受控生态生保系统(CELSS)中利用光周期调控提高植物能量利用效率的可能性,以红蓝LED(90%红+10%蓝)为光源,在开花前及开花后各设置12、16、20和24h四个光周期水平,形成16个处理,研究光周期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前光周期延长使小麦开花时间显著提前,特别是导致出苗到拔节和拔节到抽穗的天数显著减少。开花后光周期延长会缩短开花到成熟的时间,且开花前和开花后光周期对小麦生育期长度的影响相互独立。在开花前,短光周期有利于小麦营养器官的构建,增加株高、分蘖数、叶片数和营养器官干重,进而提高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能效比。在开花后,长光周期提高了灌浆期叶片光合速率,促进籽粒中干物质积累,提高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能效比。开花前短光周期的增产作用主要是因穗数和穗粒数增加,而开花后长光周期的增产作用主要是因粒重增加。在开花前后,延长光周期均导致籽粒淀粉含量增加和蛋白质含量减少。在开花前12h光照、开花后24h光照的处理下小麦产量和能量利用效率均最高,说明开花前短光周期结合开花后长光周期最有利于小麦高产和能量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青海和西藏小麦品种中光周期基因的分布情况,采用KASP标记对青海和西藏249份小麦品种光周期基因 Ppd-D1、 Ppd-B1和 Ppd-A1等位变异组成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 Ppd-B1位点上,237个品种携带光周期不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B1a(95.18%),12个品种携带光周期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B1b(4.82%);在 Ppd-A1位点上,233个品种携带光周期不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A1a(93.57%),16个品种携带光周期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A1b(6.43%);在 Ppd-D1位点上,221个品种携带光周期不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D1a(88.76%),28个品种携带光周期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D1b(11.24%)。光周期不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B1a和 Ppd-A1a分别在青海和西藏小麦品种光周期反应中占主导地位。西藏和青海小麦品种中共存在6种等位变异组合类型,其中青海小麦品种中存在5种等位变异组合类型,不存在 Ppd-D1a/Ppd-B1b/Ppd-A1a类型,西藏农家品种中存在4种等位变异组合类型,不存在含光周期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A1b的类型。等位变异组合 Ppd-D1a/Ppd-B1a/Ppd-A1a在青海和西藏小麦品种中分布最广。  相似文献   

19.
广适应大豆品种中黄13的光周期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黄13是我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适宜推广范围覆盖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北方春大豆区、南部和南方多作大豆区部分区域,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为分析中黄13广适应的机制,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研究中黄13开花期、成熟期等生育期性状,株高、节数、分枝数等农艺件状和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等品质性状对光周期的反应,比较中黄13不同性状间以及中黄13与成熟期相近的品种中黄24和凤交66-12间光周期反应敏感性的差算,并分析中黄13在各级区域试验中的产量稳定性,以期为中黄13的进一步推广和广适应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中黄13在短日照(12 h)、长日照(16 h)和北京自然光照条件下均能正常开花结实,生育期性状的光周期反应敏感性弱于中黄24和风交66-12.随光照长度的增加,中黄13的株制和农艺性状变化较为明显,但与中黄24和凤交66-12相比,其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顶端花序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等性状的光周期反应敏感性均较弱,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但其蛋白质含量受光周期影响较大.综合分析光照处理和区域试验的结果,认为光周期反应相埘钝感是中黄13广适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马铃薯品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马铃薯育种往往是很复杂的。其实,马铃薯育种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依据种间杂交和其他方法创造具有一定经济特性的原始材料。其次,是利用其中最有希望的试材选育品种。故学者们在不同的育种环节中采用了各种各样的选择方法。在马铃薯育种的早期,采用按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