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生羔羊坏死杆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生羔羊坏死杆菌病是以坏死及脓肿性病变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因在各种动物体中所侵害的组织和部位之不同,而分别给以不同的名称,如羔羊坏死性口炎,坏死性肠炎。笔者近几年在海晏县产羔现场见到初生羔羊发生以肝脏坏死及脓肿为主要特征的急性死亡,经实验室诊断为坏死杆菌病。本病过去虽有发生,但所见报告甚少,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损失比较严重。海晏县有一个村的部分羊群,近两年内有205只羔羊死于本病,个别畜群的发病率达到5—10%。流行特点和病因分析:本病呈散发型,以10—15日龄羔羊多发,无性别品种之差异。春产羔羊发病时间自4月下旬至5月中旬。流行范围似乎局限于少数群内。一般认  相似文献   

2.
羊传染性脓疱也叫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所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为在口腔内外,皮肤和黏膜发生红斑、丘疹、水疱、脓疱、溃疡及痂块。本病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对成年羊危害轻,对羔羊危害重,死亡率在1%~15%之间。羊坏死杆菌病是坏死杆菌引起的畜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因患病部位和组织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病名,本病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羊传染性脓疱病常发生坏死杆菌的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3.
随着集约化养猪业的快速发展 ,猪坏死杆菌病也频频发生 ,给养猪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猪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黏膜坏死为特征。1 流行特点及传播途径坏死杆菌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和家禽 ,病原菌在多种动物消化道内共生。本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多发生于阴雨连绵、潮湿及炎热季节。舍内卫生条件不好、营养不良等因素可引起本病发生。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猪的皮肤常受伤或被蚊虫叮咬而传染。2 临床症状2 .1 坏死性皮炎仔猪和架子猪发生于颈部、体侧、臀部皮肤、耳根、尾、乳房等部位皮…  相似文献   

4.
羔羊坏死杆菌病是由于感染坏死杆菌而引起羔羊的一种畜禽共患慢性传染病。本文分析了1例羔羊坏死杆菌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等,并提出了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检查羊蹄部情况等防治措施,继发感染时要配合抗生素全身治疗,并应用强心和解毒药,促进康复,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牛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梭杆菌所引起牛及其他哺乳动物的慢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为:受伤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口腔、胃肠、粘膜坏死,内脏有转移坏死病灶。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多雨、潮湿、炎热的夏季多发,而秋冬季仅为散发。本病除感染牛外,也感染马、羊、猪等。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病牛及带菌牛和带菌动物。不论病牛或健康动物的粪便,以及被粪便污染的牛舍、牧地、土壤、饲料、垫草等均含有此菌,而水塘、低洼地、污泥塘等也含有本菌,所以,也可成为传染源。本病的传染途径主要经损伤的皮肤和粘膜(口腔)而感染。新生幼犊可经脐…  相似文献   

6.
羔羊肝肺坏死杆菌病,又称羊烂肝肺病,是由坏死杆菌经脐带感染或经消化道粘膜外伤感染引起的一种羔羊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月龄以内的羔羊,临床上以肝脏和肺脏发生化脓性坏死病灶为特征,死亡率很高。据报道,本病曾在西北部分省区发生。1990年4月,新疆呼图壁县雀尔顿牧场的羊群发生本病,死亡羔羊30余只,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猪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组织发生坏死,较常见的病型为坏死性皮炎。本病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感染动物,因此猪栏泥泞潮湿、猪只拥挤、互相践踏和咬架等情况下容易发生本病。  相似文献   

8.
猪坏死杆菌病是由厌氧革兰氏阴性杆菌类梭杆菌属中的坏死梭杆菌引起的猪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多见于受伤的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黏膜,以组织坏死为特征,有的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灶。本病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尤以猪坏死性皮炎比较严重。为地方散发流行性,多发生于潮湿和炎热季节。本菌也可感染人,在人皮肤、口腔、肺部形成脓肿。  相似文献   

9.
羔羊肝肺坏死杆菌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兽医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牛羊腐蹄病,羔羊肝肺坏死病也偶有发生,但大面积流行并不多见,现就呼伦贝尔草原羔羊流行的肝肺坏死杆菌病报告如下:1流行情况羔羊肝肺坏死病在呼伦贝尔草原的牧业四旗都有不同程度流行,发病率较往年大幅上升,流行范围之广也是前所未有的。个别牧户由于本病损失严重,发病率达羔羊总数的20%,死亡率接近100%。发病羔羊从3~60日龄均有,但以一月龄左右的羔羊居多。生前很少见到明显症状,以突然死亡为特征。2剖检变化肝肿大,质地较硬,散布大…  相似文献   

10.
坏死杆菌病是坏死梭杆菌引起的多种家畜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病部组织呈液化性坏死和有特殊臭气为特征。1病因本病病原为坏死梭杆菌,本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动物饲养场,被污染的沼泽、土壤中均可发现。此外,还常存在于健康动物的口腔、肠道、外生殖器等处,本病易发生于饲养密集的牛群,多发生于乳牛,犊牛较成年牛尤易感染。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环境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而侵入组织,也可经血流而散播,特别是局部坏死梭杆菌易随血流散布至全身其他组织或器官中,并形成继发性坏死病变,新生犊牛可由脐经脐静脉侵…  相似文献   

11.
坏死杆菌病是各种家畜都能发生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的特征是患病动物受伤的皮肤、皮下组织或消化道粘膜发生坏死,有时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灶。本病在我国主要发生于羊、牛、猪和马。1发生和流行病原体坏死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及动物的粪便中,抵抗力较弱,一般消毒药均能很快将其杀死。此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在西北广大牧区,常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它对羊只发展及军马培育等危害很大。羊、牛、猪、马最易感,通过损伤皮肤或粘膜而感染。本病多见于雨季,长期在潮湿、泥泞地区放牧,在崎岖道路和荆棘丛生处行走,或圈棚潮湿、拥挤、互相践踏,都易造成皮肤的损伤而发生感染。坏死杆菌经外伤侵入机体后,在局部发育繁殖,使局部组织发炎、坏死。  相似文献   

12.
羊肝肺坏死梭杆菌病又称羊烂肝肺病,是由坏死梭杆菌经脐带或消化道黏膜等外伤感染引起羔羊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月龄以内的羔羊。临床以受伤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消化道黏膜坏死,肝脏和肺脏有转移的脓性坏死病灶为特征,死亡率很高,给养羊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感染引发各种哺乳动物和禽患病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通常表现为皮肤和相关组织出现损伤后坏死杆菌才会通过损伤的组织侵染,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该类疾病发病不集中,大多呈散发流行或地方流行,发病过程较为缓慢,虽然造成的死亡率较低,但是会严重影响到动物的生长发育。生猪规模化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坏死杆菌病发生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并且经常和各种细菌性疾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表现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给疾病诊断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该文主要探讨坏死杆菌病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羔羊肝肺坏死杆菌病,又称羊烂肝肺病,是由坏死杆菌经脐带或消化道粘膜外伤感染引起的一种羔羊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月龄以内的羔羊,临床以肝脏和肺脏发生脓性坏死病灶为特征,死亡率很高。2006年5月,锦州市小东种畜场的羊群发生本病,死亡羔羊60余只,现报道如下:1发病及流行情  相似文献   

15.
羔羊肝肺坏死杆菌病,又称羊烂肝肺病,是由坏死杆菌经脐带感染或经消化道粘膜外伤感染引起的一种羔羊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月龄以内的羔羊,临床上以肝脏发生化脓性坏死病灶为特征,死亡率很高。据报道,本病曾在西北部分省区发生。2011年4月,卓尼县国营大峪种畜场的羊群发生本病,死亡羊羔28余只,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坏死杆菌病是侵害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传染病,病状的特征表现是受损伤的皮肤、皮下组织、口腔黏膜或胃肠黏膜发生坏死,病原为坏死梭杆菌。育肥猪或仔猪多感染,潜伏期为1—15天,多发生在阴雨、潮湿的炎热季节,5—10月居多,为散发和并发性流行。现将一例猪坏死杆菌病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绵羊传染性脓疮又名羊传染性脓包口炎,俗称“羊口疮”或“羊口膜炎”。是绵山羊的一种急性发疹性皮炎,成年羊多呈散发性,而羔羊多为群发性,临床特征为在口、鼻、眼睑、乳头、乳房、蹄部皮肤以及口和颊内粘膜上,依次发生丘疹、水泡、脓包和痂皮。本病常继发坏死杆菌感染。主要危害幼龄羔羊,在我县养羊地区流行比较普遍,导致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坏死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动物的饲养场、沼泽地、牧场以及被污染的池塘等。本病主要经皮肤或粘膜的损伤而感染。近年来牛的坏死杆菌病在我县呈上升趋势,它给养牛业带来很大损失。我县东部地势低洼,盐碱地较多,地表植被遭破坏,每到雨季都自然形成许多泡沼,牛有不选水质随意饮用的习惯,给本病的传播创造了机会。2001年哈吐气乡有两个自然屯发生本病,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很快康复。2002年夏又有三个自然屯发生本病,病牛达20多头,本病以蹄部病变为主,跛行明显。清除蹄部泥…  相似文献   

19.
鹿的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病,在临床上主要为四肢部的皮肤和较深部组织以及消化道黏膜呈坏死性病变,有时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灶。坏死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毒力较弱时无致病性,但通过感染后毒力增强,并与其他细菌混合感染,具有群发性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王金宝 《北方牧业》2004,(10):15-15
<正> 常发生于多雨、潮湿和5~10月炎热夏季。由坏死杆菌引起的猪坏死杆菌病,是一种畜禽共患慢性细菌性传染病。猪的皮肤和黏膜在发生咬伤、划伤或刺伤时,其病菌即乘机侵入而致病。尤其多雨的平原地带易发生。常呈地方性流行,而冬季即使发病也多为散发性。根据病猪发病部位可分四型。坏死性皮炎是坏死杆菌病最常见的一种,多见于胸、腹、颈、背和臀等部分皮肤,病初发肿,后掉毛,伤口由小扩大.由浅入深发展蔓延,肌肉坏死,腐烂,皮、肉分离形成口袋样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