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从语言和历史的角度讨论“臣”字的流变。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臣”这个基本字形曾衍生出了一系列不同的复合字形。“臣”的本义主要和视觉、观察有 关,它的引申义则包括坚固、侧面等等。例如,“臣”字有可能是“真”、“肾”的声旁和“卧”的形旁。第二部分探讨了战国时代的文本中“臣”这一职业 的演变。《论语》中的“臣”是尽职尽责的君子,《孟子》里“臣”几乎和“君”地位相当;《荀子》里的“臣”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对君主的效忠;《韩非子》里的 “臣”则严格服从于君主。  相似文献   

2.
熊赐履是清初理学名臣,其《四书》学诠释具有鲜明的经筵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宗旨上,尊崇程朱、辨正道统;在风格上,直说大义、明白易晓;在致用上,由经及政、以道正君。熊赐履《四书》学是《四书》学在现实政治中的典型性展开,代表了《四书》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在讨论中国传统思想中“以人为本”、“民本思想”等观念的历史渊源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先秦典籍《管子》。经过对《管子》中涉及“本”的论述进行解读、归纳,发现《管子》中对“本”的不同表达,如“某某之本”、“以某为本”、“操本”、“务本”等,在其含义和内容方面是很有区别的。纵观《管子》中涉及“本”的论述,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的以农为重、不排斥全面的经济调控;以治为核、不忽视王霸的思想引导;以君为要、不错过点滴的制君良机;以人为本、不限于功利的耕战之资的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4.
方孝孺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本,他认为君主最基本的职责是养民,“诚以格君”是君职落实的主要途径,治国的根本法则是“均平”,治国路径应该是仁以施治,“视民如伤”, 推行井田制,藏富于民,重用人才、慎选治国理民之吏。为了更好地保护民众利益,方孝孺主张寓仁于法,寓礼于法,“立法利民”,强调立法的目的是卫民,倡导普法宣传,加强执法,先教后诛,“治人”与“治法”并重。方孝孺的政治主张在建文帝时期获得了很好的实践,缔造了绚烂的盛世局面,不失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落实“以人为本”要求的有益参考素材。  相似文献   

5.
朱熹的礼治思想正是“后王安石时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体现。其中所蕴含的政治哲学理念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1)德礼先于政刑又不废政刑的为政原则论;2)严正而不失温情、强调君礼臣忠的君臣关系论;3)主张“与民同乐”、“以民为本”的君民关系论。总而言之,朱熹的礼治思想是两宋时期“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哲学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论语》里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的名句,在这里将日食与君子的过错相比。然而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更多的是将日食看成是上天对人类的一种警示。比如在《后汉书·志第十八》中讲到:“日蚀说日:‘日者,太阳之精,人君之象。君道有亏,为阴所乘,故蚀。蚀者,阳不克也。”。  相似文献   

7.
《灵峰宗论》是净土宗九祖蕅益禅师释智旭的重要著作。宗论卷二之二有一篇《示元印》,其中说:"立身行己之道,志欲刚,气欲柔。志不刚不足成千古品格,气不柔不足陶多生习气。夫众生所以沦苦海者,无他,任情适意,好顺恶逆,不深求出要,故也。书云:言逆汝,必求诸道;言逊汝,必求诸非道。为君尚然,况出世丈夫者乎!出世丈夫,以佛祖自期,以四弘为券,以六度万行为家常茶饭。……”那么,“以六度万行为家常茶饭”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8.
以往对《黄帝四经》思想构造的研究,只讲“道法”关系二元结构,而不讲“道名法”关系三元结构,其实“名”在《黄帝四经》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不对“名”作细致的描述和准确的分析,就很难把握《黄帝四经》的主要思想。将不同语境中的“名”分为五类。《黄帝四经》中,“道”虽然是最高范畴,但并不是论述的焦点。君主该如何把握“名”、“法”才是作者注目之重点。“名”的性质和“法”相近,都与规范、准则相关。  相似文献   

9.
吴骥 《农业考古》2000,(4):311-312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多次描写吃茶养生的情节。“老君眉”茶是“老祖宗”贾母最爱吃的养生茶。每次贾母吃此茶时,都取梅花雪水冲泡,而且此茶色泽澄亮,香气郁爽,其味甘醇,既醒神养心又保健养生。《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翠栊庵》,有一段妙玉烹茶的故事:当贾母一行来到翠栊庵,妙玉捧着一个海棠式填金“云龙献寿”步茶盘,盘里端放着一个成窑小茶盅,盅内盛着色泽澄亮的茶水。妙玉清老祖宗饮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着,又问:“这是什么水冲泡的?”妙玉说:“是旧…  相似文献   

10.
在君臣关系上,先秦孟子主张德高于位,东汉赵岐虽未能继承孟子衣钵以德抗位,却也守道不违,守住了人臣的基本原则。而至南宋朱熹在吸纳与反省宋代《孟子》议题的时候,再次开掘和彰显仁义道德本真,以德抗位的人臣之本也自东汉赵岐之后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11.
以民本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治民之道是帝王术、统治术的主要构成之一.不同朝代、不同学派、不同身份、不同立场的思想家对治民方略有不同的认识.历代王朝的治民政策有其各自的特点.随着政治情势的变化,一个王朝的治民政策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在若干最基本的问题上人们并无根本性的分歧,一批重要的治民政策原则获得广泛的认同.它们一旦获得君主的认可,就有可能转化为具体的政策,从而对现实政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金丹派南宗与南方的符箓派道教特别是龙虎山天师道有着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南宗“内修金丹,外用符箓”的修行方面,而且集中体现于南宗宗教制度、科仪教规、人员交往和道脉传承上:南宗传教制度沿袭早期天师道“二十四治”制度,白玉蟾师徒各自都设有主治的“靖”;白玉蟾曾到访过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上清宫,作有《上清集》,与江西龙虎山天师多有往来;白玉蟾与閤皂宗道士有密切交往,曾造访閤皂宗,并作《閤皂山崇真宫昊天殿记》和《心远堂记》;白玉蟾金丹派南宗多袭正一之风。  相似文献   

13.
青铜时代滇人的农牧业云南省博物馆萧明华一在今云南中部的滇池一带,《史记》称为益州郡,青铜时代,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滇人。《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此此白椎结,耕田,有邑聚。……滇池,方三百...  相似文献   

14.
黎森  王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43-18045
指出风景资源是森林公园吸引游客的根本,客观正确的风景资源评价是确定森林公园开发方向的基础。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首先对柳州市君武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进行定性评价,总结出其森林景观特色鲜明、品位较高,林间景象缤纷多彩,山水地貌景观组合良好以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的特点,进而采用《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国家标准,对柳州市君武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君武森林公园的开发价值,突出了其森林美学、科普教育、康疗保健、旅游文化以及旅游经济价值,以期为君武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儒家文化既有自己的精神原则,又有自己的实践之道。精神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仁为前提的“中庸之道”、“中和”哲学或“中”的境界上。而实践则主要体现在化民成俗之道上。儒家茶人及其茶文化也无不体现了这种精神。茶之为物,最为高贵醇厚,而茶人茶事也须相应的纯洁平和。可以说在漫长的茶文化历史中,中庸之道及中和精神一直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某种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这在诸多的文化典籍如《尔雅》、《礼记》、《晏子春秋》、《华阳国志》、《桐君录》、《博物志》、《凡将篇》等内容中,都有所体现;而在《茶经》等茶文化专著…  相似文献   

16.
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作品《蝴蝶君》自问世以来广受关注,剧中通过性别角色的转换和种族关系的颠覆来阐述解构主义思想,表达了要求东西方平等相待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东汉中期的张衡,在诗赋的形式体制和艺术表现上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实验,从而给这两种文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诗歌方面,其《四愁诗》等作,利用并改造楚骚句式,创作了我国古代最早的七言诗体,而屈原以“香草美人” 隐喻政治关系的表现手法,经由张衡的运用与发挥,形成一种重要的诗歌表达模式;辞赋方面,其赋作在句式、结构布局上的创变,以及在题材、小品化、语言风格、结构立意上的新探索,一改传统赋风,深深影响着汉末魏晋的辞赋创作;“七”体方面,其《七辩》与傅毅《七激》改传统“问疾”主旨为“招隐”,在主题、风格和形式上都对此后的“七”体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上海茶馆掌故上海《电视中专》报郎慕中世界上把茶叶当成饮料和最先种茶的首推中国,远在先秦时代民间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的礼节。三国末期东吴的君主孙皓曾以茶代酒赐给宠臣韦曜,以掩众臣饮酒之目。到了唐代由于南北统一,文人学士“茗饮”喝茶之风,遍及全国,诗人...  相似文献   

19.
刘勰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有着密切关系,刘勰评价《诗经》的基本立场是“唯务折衷”,即平衡折衷宗经大旗下文学理论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同时以《诗经》文学实践为基础为其诗学理论建构的提供重要的依据,它具体表现在:以《诗经》创作实践为依据,揭示诗(文学)与社会现实、与时代的关系;以《诗经》阐释为依据,提出“情志”说,将文学的情感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立足于《诗经》阐发诗赋颂赞等文体形式的演变和审美意识的发生;以“比兴”论《诗》突出“比兴”的文学与美学意味,这些都推进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大明律》的制作修订 ,与以前的律书一样 ,充分体现了依礼制法、以礼入法、以法护礼、以法行礼的原则精神。首先 ,“明礼以导民 ,定律以绳顽”,是明洪武君臣制定《大明律》的宗旨。其次 ,《大明律》“重礼”,亦足以证明古代刑法依据礼制并维护礼制。再次 ,《大明律》及其炮制者与古代律书、礼书有很深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