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鄂西南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恢复时期群落为对象,研究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恢复过程中林分生长动态。结果表明:随着群落的恢复,林分蓄积量随着群落的恢复不断增加,当恢复到60a时,林分中落叶阔叶用材树种蓄积量最高。生物量随着群落的恢复逐渐增加,但恢复过程中生物量的发展速率不是均匀的,在群落恢复前期发展较快,在后期则发展较慢。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大兴安岭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种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研究了阔叶混交林的空间结构。研究发现:林分中随着径级的增加,林木株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林分的平均角尺度为0.526,林分整体空间格局偏向于聚集分布状态;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436,林分处于中弱度混交;林分的大小比数平均值为0.455,林分内各树种整体上处于中庸状态。  相似文献   

3.
《林业科学》2021,57(8)
【目的】探讨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内不同林分土壤中有机酸的分布特征,以期为野生杜鹃林分土壤管理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采集常绿混交马缨杜鹃林、常绿混交露珠杜鹃林、常绿混交迷人杜鹃林、常绿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表层土壤,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测定土壤中的草酸、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乙酸、乳酸、丁二酸、甲酸的含量。【结果】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酸总量分布情况为: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混交露珠杜鹃林常绿混交马缨杜鹃林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混交迷人杜鹃林;土壤有机酸的分布差异显著,有机酸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草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乙酸甲酸丁二酸,草酸为优势酸,乙酸、甲酸和丁二酸含量较低;土壤有机酸与pH呈负相关,其中酒石酸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柠檬酸与pH呈显著负相关;聚类结果显示,落叶阔叶混交林明显区别于其他林分类型,且草酸含量最高。【结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中有机酸分布受到优势种的影响,百里杜鹃的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土壤有机酸含量远高于常绿阔叶混交林和常绿混交杜鹃林,森林土壤有机酸分布特征应成为森林林分管理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对天目山自然保护区8种典型森林类型(杉木林、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矮林)进行样地调查并计算了各个森林类型乔木层林分密度、物种种类、优势树种、生物量.结果表明,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常绿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毛竹林>落叶矮林;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5种森林类型,生物量变化不大;而在海拔1000m以上的3种森林类型,随海拔升高生物量下降,物种则增加.  相似文献   

5.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特有的自然植被类型和天然林类型,也是鄂西南武陵山区中山地带最典型、最重要的天然林类型.由于长期过度采伐利用,退化严重.采取全面禁伐的强制性保护措施,恢复进程缓慢,一些严重退化群落甚至难以恢复.遵循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演替规律,借助自然力,通过以积极的人为干预措施,可以快速恢复与重建鄂西南武陵山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鄂西南武陵山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演替动态和恢复的可能性,分析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恢复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恢复的3种方式即人工恢复、人工促进天然恢复和人工重建,以及封禁保护、抚育间伐、补植(播)、封山育林、林分改造和人工重建等恢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区域性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林分组成与空间结构特征,为林分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奠定理论基础,指导优化与调节森林空间结构,以获得最佳林分空间分布结构,达到森林经营管理的理想结构目的。【方法】以远安县典型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布设5个30 m×30 m的固定样地,采用全面调查分析法。对树种组成、林分直径分布、密集度、混交度、大小比和角尺度5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进行测定分析,为该区域天然林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1)样地调查乔木层物种13科22属31种,林分主体为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群落;林木径级株数分布遵从异龄林型。2)各树种密集度频率值分布在0.75~1.00之间,平均密集度为0.98。3)各树种平均混交度频率值为0.55~1.00,平均混交度频率值为0.79。4)各树种的平均胸径大小比平均频率分布在0.25~0.92之间,平均胸径大小比值为0.5。5)各树种平均角尺度值分布在0.13~0.54之间,综合平均角尺度值为0.48。【结论】该区域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群落物种组成丰富,结构复杂,树种组成搭配复杂,林分组成以壳斗科阔叶混交林为代表的优势树种占主体地位和生态空间;林分直径分布符合天然林径级特征;林分处于比较密集与很密集水平之间,为强度混交,混交状况较好,种群隔离程度较高;各树种空间大小分化和大小组合存在差异,既占优势也有受压,整体林分处于中庸和优势状态;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因树种不同,分布格局而不同,随机、团状、均匀并存,林分分布格局整体呈现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7.
结合试验地调查以及林分内树种组成,利用混交度(M)、大小比数(U)和角尺度(W)3个林分结构参数,分析了叶山林场常绿阔叶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结果表明:该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371 8,主要树种麻栎多呈单种聚集,其余树种中强度混交比例达到96%;平均大小比数为0.493 6,在林分空间配置上,马尾松处于优势状态,其余树种分化严重;平均角尺度为0.518 9,混交林的分布格局基本上以团状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8.
通过87个样地的调查研究表明,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植物群落有:栲林、木荷林、亮叶水青冈林、石栎林、华榛林、鹅掌楸林、桦木林、枫香林、华南五针松林、润楠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闽楠林、云山白兰林、三尖杉林、龙胜杜鹃林、映山红灌丛、竹林、马兰灌草丛等。植物群落景观具有明显的垂直性分布:海拔1 200 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 200~1 400 m之间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包括针阔叶混交林);海拔1 400~1 700 m之间为山顶矮林;海拔1 700 m以上为中山灌丛、草丛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呈正相关,各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指数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9.
在锐齿栎—落叶松林、锐齿栎阔叶混交林、锐齿栎—华山松林、栓皮栎林、栎类阔叶混交林和锐齿栎—油松林等6种不同的林分类型中设置20 m×30 m的标准地,对林木混交指数与钝鞘中脉叶蜂虫口密度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林分中的同一种寄主植物上,钝鞘中脉叶蜂的虫口密度随寄主混交度的变化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在同一林分中的不同种寄主植物上,其虫口密度随寄主混交度的变化也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如果把同一林分中的多种寄主看作同一种“寄主植物”进行分析,则虫口密度随寄主混交度的变化还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表明在成虫的活动范围内,钝鞘中脉叶蜂的虫口密度与寄主植物的混交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弄清优质林分的结构特征,应用传统林分结构因子分析方法,配合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位于江苏宜兴近郊的自然保护区内宜兴小黑沟石栎、青冈栎、杉木混交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石栎、青冈栎、杉木混交林物种丰富度较高,乔木层共出现9个树种,径级结构分布连续,群落垂直结构特征明显,可分为3个林层;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516,处于强度混交状态;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482,属于随机分布;林分平均大小比数为0.482,有超过40%的林木处于优势状态;石栎、青冈栎和杉木种群优势度明显,群落暂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四川盆周山地5种典型林分空间结构的特征,为该地区森林结构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四川盆周山地同龄的杉木纯林、柳杉纯林、杉木-柳杉混交林及同一时期形成的人天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和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杉木纯林、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的水平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485、0.478、0.478、0.481,柳杉纯林为均匀分布,平均角尺度为0.455。2)5种林分的大小比数频率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465、0.529、0.446、0.810和0.534,林分整体为中庸生长状态。3)在混交度研究中,杉木纯林和柳杉纯林以零度混交为主,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227和0.020;杉木-柳杉混交林的平均混交度为0.460,林分整体为中度混交;人工天然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平均混交度为0.610和0.674,为强度混交。4)引入林分空间结构指数FSSI,综合分析3种林分空间结构参数,FSSI大小排序为:天然次生林>人工天然混交林>杉木-柳杉混交林>杉木纯林>柳杉纯林,其排序与林分混交度排序结果一致。【结论】该地区5种典型林分空间结构的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相差不大,林分空间结构主要受混交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自然状态下,广西猫儿山的天然阔叶林在海拔1300~1500m的范围物种多样性指数发生了变化;分别不同海拔梯度对处于原生状态的天然阔叶林取样进行物种多样性和性异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物种在1300~1500m范围的间断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个结果与以往对猫儿山植被垂直分布的划分基本一致,在广西猫儿山,海拔1300m是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3.
探究贵州省黎平县典型马尾松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为该地区混交林经营及改造提供理论依据。以黎平县马尾松混交林中的马尾松为研究对象,根据混交树种及混交比例将研究区典型马尾松混交林划分为7种林分类型,分别是马尾松占40%(类型A)、50%(类型B)、70%(类型C)的与多种阔叶混交的针阔混交林,马尾松占30%(类型D)、50%(类型E)、70%(类型F)的与杉木混交的针叶混交林以及马尾松纯林(类型G),采用角尺度、胸径大小比数、树高大小比数、混交度和空间结构综合评价指标,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中:1)7种林分类型中,马尾松均为轻度聚集分布状态,趋向于随机分布格局;2)类型F中,马尾松的树高、胸径处于中庸状态,其余类型中,马尾松的树高、胸径均处于亚优势状态;3)马尾松混交林的树种混交程度较高,通常在中度混交强度以上,而马尾松纯林处于弱度混交,接近于零度混交;4)林分综合评价排序为类型A>类型D>类型E>类型B>类型F>类型C>类型G;5)典型马尾松混交林中,马尾松的角尺度、胸径大小比数、树高大小比数之间无明显差异性,其空间结构的差异主要...  相似文献   

14.
大兴安岭天然白桦林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1年大兴安岭地区的样地调查数据,分别用大小比数、混交度和角尺度来衡量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用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来衡量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白桦优势度的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下降;从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来看,混交林的水平分布格局呈随机分布,林分的混交程度高,林木的生长水平整体处于中庸状态;各项指标均表明,白桦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对白桦林向松桦混交林过渡的群落演替趋势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伊品  吴江  于恩国 《防护林科技》2014,(1):35-36,79
通过对红松、落叶松分别与紫椴混交的林型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宽带状混交的林分生长表现优于窄带状混交的林分,混交林生物量大于纯林,针阔混交林综合效益明显;混交林物种丰富度的种类、数量都远远高于纯林;混交林中物种多样性复杂,土壤营养含量丰富,能加快枯落叶的分解速度,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加速营养元素的释放量。  相似文献   

16.
星斗山自然保护区两种阔叶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斗山自然保护区广泛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他们生长繁茂,都是经过破坏后自然恢复起来的天然次生林。本文选择了钩栲林、水青冈、枫香、多脉青冈林为代表,研究了它们的种群结构状况,并探讨了其演替发展的前景。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类型林分的种群结构都很复杂,组成林分的乔木树种分别为28种和29种,但前者常绿成分占88. 57%,后者常绿与落叶成分几乎各占一半。并且在海拔1000M 以下,以钩栲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是稳定的,而在1000~1500M 的范围里,只能形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7.
合理的林分空间结构是决定林分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河北省围场县木兰林管局孟滦林场典型林分类型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混交度、密度指数和竞争指数、空间分布格局三个定量指标分析了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林分的平均混交度为0.37,处于弱度混交与中度混交之间。(2)林分密度指数为841.2,林分密度较低(一般林分密度指数在1 200~1 600比较合适);竞争指数为2.704,竞争不激烈。(3)当模拟尺度d在0~0.6m时,林分呈现聚集分布;当模拟尺度d在0.6~1.0m和8.5~10.0m时林分呈现随机分布;当模拟尺度d在1.0~8.5m时,林分呈现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休宁县次生林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安徽省休宁县次生林类型的组成、结构、外貌特征、物种多样性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1)休宁县以中、低山为主要地貌 ,属于比较典型的中亚热带气候 ,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其最丰富的地段分布在海拔 350~ 50 0m之间 ,Shannor -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为 3 5~ 4 5;2 )构成本县次生林建群种的主要科有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 ;3)次生林类型与其所处的土壤环境有密切关系。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所分布的土壤多为黄壤和黄红壤 ,物种多样性指数高。落叶阔叶林大多分布在黄棕壤上 ,其物种多样性指数低。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峰丛中部典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特征、群落内种子植物的区系特点以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茂兰喀斯特峰丛中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由乔、灌、草及层间藤本植物组成,种类组成丰富,样地(1 800 m2)共有植物146种,分属55个科,其中种属比较多的科有樟科、壳斗科、山茱萸科、胡桃科、榛科等,群落无明显优势树种;群落以常绿树种、革质叶、高位芽植物为主;群落的植物区系与泛热带植物区系和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的关系最为密切,热带、亚热带分布的属占65.31%,群落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特征。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较高,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不同干扰强度对杭州西湖山区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干扰条件下杭州西湖山区植被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发现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加,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的物种数均是在中度干扰时最高,重度干扰时最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各层次的均匀度大小为灌木层>藤本层>草本层>乔木层,而落叶阔叶林中各层次的均匀度大小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藤本层。3种植被类型中灌木层的优势度都最小,物种数最多,因此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也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