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莱芜生姜种植历史悠久。在1997年,莱芜市莱城区被推荐为"中国生姜之乡"。莱芜生姜具有个大皮薄、丝少肉细、色泽鲜艳、辣浓味美、营养丰富、极耐贮藏等优良特性,与外地生姜比较,其营养成分在同类产品中居全国首位。莱芜逐渐形成以生姜为主的区域特色鲜明、产业聚集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主导优势产业,以生姜种植、加工为主的特色农业正成为莱芜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生姜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东南亚、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国。  相似文献   

2.
生姜施用钢渣硅肥防病增产的效果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莱芜是"中国生姜之乡",生姜种植面积达1万hm2之多,年产量30多万t,但近年来种植户偏重施化肥,有机肥投入减少,加之生姜在该区连年种植,导致土壤营养比例严重失调,生姜病虫害加剧.  相似文献   

3.
“辐育一号”大姜是山东省莱芜市农科所培育出的生姜新品种。它取材于莱芜大姜,是利用常规诱变育种(经C060放射源辐射处理诱导其变异)和生物技术(组培快繁)相结合的方法,从辐射处理的莱芜大姜种植田中选出目标单株进行种植复选,经过5年的连续筛选试验,成功选育出的优良性状稳定的生姜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吕华 《中国蔬菜》2005,1(5):51-53
生姜是山东省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出口创汇蔬菜。山东省生姜种植面积约6.7万hm2,而莱芜的生姜种植面积占山东省的1/3,已成为山东乃至全国最大的生姜生产、出口基地。莱芜生姜栽培历史悠久,素有“中国生姜之乡”的美称,2003年3月10日通过了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随着出口贸易的发展,有的农民为了增加产量和收入,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生姜产品农药残留量加大,这已成为生姜出口的瓶颈。为此,莱芜市植物保护站通过几年来的试验研究,逐步探索出一套生姜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技术措施,现介绍如下。1姜瘟病姜瘟病(腐烂病)为细菌性病害,是…  相似文献   

5.
莱芜生姜高产技术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姜是莱芜市主导产业之一,生姜种植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并且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由于莱芜生姜品种单一,加上长期的无性繁殖和栽培管理技术缺乏创新,致使几年来生姜的产量徘徊不前,商品性差,市场竞争力弱,莱芜生姜的优势地位受到冲击。针对这一实际,莱芜市农科院从优化莱芜生姜这一品牌入手,从脱毒姜的培育,选育出口创汇新品种。建立脱毒或无病姜种繁育基地,配方施肥,遮阳网代替影草遮荫,后期延迟收获,  相似文献   

6.
生姜根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生姜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较大,如莱芜、安丘等地生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由于种植区域集中,连作时间长,造成病害逐年加重,不仅产量损失大,而且影响了生姜的商品性。随着小拱棚和地膜覆盖栽培的普及,生姜根茎腐病的发生逐年加重。由于该病诊断困难,易与姜瘟病混淆,生产上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给生姜生产带来较大损失,目前已成为生姜生产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生姜是莱芜市主导产业之一,生姜种植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并且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由于莱芜生姜品种单一,加上长期的无性繁殖和栽培管理技术缺乏创新,致使几年来生姜的产量徘徊不前,商品性差,市场竞争力弱,莱芜生姜的优势地位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8.
莱芜生姜生长周期长,富含蛋白质、脂肪、糖分等营养物质,是莱芜当地的名优特产品,生产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病虫的侵害。文章分析了莱芜生姜的主要特点及分布范围,总结了主要病害类型,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达到指导种植合规用药,生产优质生姜,增加姜农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生姜是沂水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7世纪六十年代,常年种植4000公顷左右,2010年发展到5333公顷,主要品种莱芜大姜和缅姜,平均667m~2产3.5吨,最高单产可达6.5吨。全县年产生姜28万吨左右,产值14亿元。其中姚店子、院东头、许家湖三个乡镇为集中产区,这三个乡镇几乎村村种植生姜,常年面积稳  相似文献   

10.
莱芜生姜是我国名优生姜品种,姜块肥大,色泽光亮,肉细丝小,风味浓郁,营养丰富,除鲜食外,还适宜加工成调味品及保健食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近几年在山东莱芜及周边地区大面积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主要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玲 《中国果菜》2006,(3):11-12
“辐育一号”大姜是莱芜市农科所近年来成功培育出的生姜新品种.它取材于莱芜大姜,是利用常规诱变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经Co60放射源辐射处理,诱导其变异,再用组培快繁技术,加速其繁育.从辐射处理的莱芜大姜种植田中选出目标单株进行种植复选,经过5年的连续筛选试验,成功选育出的性状优良而稳定的生姜新品种,取名为“辐育一号”大姜.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镇砂蕉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生姜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全村种植面积16.7hm^2。近年来,由于生姜价格高(好的年份4元/kg以上),667m^2产值高达7000元,极大地调动了姜农的积极性。但由于姜瘟的发生,制约了生姜的发展。如该村一农户种植生姜0.4hm^2,因姜瘟危害减产60%,损失惨重。我们经过几年的试验探索与研究,在姜瘟的防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莱芜生姜是我国名贵产品之一,早在60年代,莱芜生姜就以"皮薄肉厚、辣浓味美、色泽鲜艳、高产耐贮"而驰名中外,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慕名前来引种。从莱芜片姜的变异株中优选而成的"鲁王1号"、"鲁王2号",除具有莱芜片姜的优良性状外.其茎杆粗壮.节间长.分枝较多.生长势强,产量高,商品性好。1、选育经过莱芜生姜殖。1995年我王庄镇付宁街的生姜承包田时,发现了17大田群体明显之后经过96年年分区试验、繁育和多点鉴出了表现优异、王1号、鲁王2年10月18日顺区科委组织的现已示范繁育顷、鲁王2号2.32、选育结果(1)植物学特号茎…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在山东省淄博市发展很快。目前全市种植面积逾2万hm^2,但是由于受到农民种植习惯和经验的影响,往往是连年种植,土地得不到休耕轮作,致使土质恶化,加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其产量逐年降低,品质越来越差。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从山东省秸秆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试验了秸秆生物发酵产生CO2供蔬菜利用技术。通过秸秆生物发酵可有效提高日光温室内CO2的浓度,  相似文献   

15.
张春光 《蔬菜》2005,(10):19-20
生姜是我国大宗出口商品,尤以肉质细嫩、辛辣味浓、含硫量低的大姜品种在海外深受欢迎。目前我国生姜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美国及巴西等国家,需求量十分巨大。在不少地区,种植生姜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然而,由于受耕地和水源所限,连年重茬种植,加重了土传病菌的危害,影响了生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近几年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探索出了一条姜蒜覆膜套种的路子。结果显示,姜蒜覆膜套种,  相似文献   

16.
张强 《蔬菜》2021,(1):28-31
为了解决莱芜地区农户平均土地资源有限,传统生姜一年只种一季,土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近两年来,结合济南市莱芜区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利用生姜营养钵育苗、高温土壤消毒、立式条幅遮阴、划抽法采收等技术探索出在同一地块进行大蒜—生姜—大蒜周年栽培模式,从而实现了大蒜—生姜—大蒜周年生产,突破了大蒜和生姜的传统种植方式,并达...  相似文献   

17.
莱芜大姜是我国名优生姜品种,该品种姜块肥大,色泽光亮,肉细丝小,营养丰富,风味浓郁,除鲜食外,还适宜加工成多种调味品及保健食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近几年在山东莱芜及周边地区大面积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莱芜大姜的脱毒技术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生姜根结线虫病俗称生姜癞皮病、姜蚧,近年来.该病已在莱芜、莒县、安丘等地发生。随着姜连作和大规模的种植,有加重为害和扩大蔓延的趋势.并且在部分地区已上升为仅次于姜瘟病的第二大病害,对生姜的生产和品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发病重的姜失去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祥峰 《蔬菜》2006,(3):21-21
宁阳县地处鲁中腹地,其辖磁窑镇、蒋集镇具有传统种植生姜的习惯,播种面积达1333hn^2,通过多年来的引进改良,目前以大姜为主的生姜品种在品质、商品性上有较大提高,但生姜在产量上却一直徘徊不前,没有大的突破。近年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我们摸索到生姜的这种“二一二”新型种植模式,磁窑镇西贤村杜现龙、姜衍梅两户农民试种3年的实际生产结果是:667m^2产量达到3000kg,比原来的传统种植模式增产1000kg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0.
安丘市生姜种植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就有零星种植。50年代以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至1985年,面积已扩大到700hm2。1997年全市生姜面积已发展到6667hm2,总产20万t,总收入12亿元,占全市蔬菜总收入的40%。生姜生产已成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