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范庭迁 《内陆水产》2008,33(1):30-31
泥鳅是我国常见的淡水小型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农药及工业废水污染,鳅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天然产量大为减少。为了促进泥鳅养殖的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现将池塘精养泥鳅的技术和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泥鳅成鱼的健康养殖,包括苗种选择、饲料投喂、水质控制、病害防治等方面。国内对成鳅的养殖有多种方式,主要有水泥池塘养殖、土池塘养殖、稻田养殖、网箱养殖、套养、流水养殖、家庭养殖等几种方式,下面介绍水泥池塘的健康养鳅技术。  相似文献   

3.
泥鳅又称鳅,是温水性底层淡水鱼类,由于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正如俗话所说“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是有名的美味佳品,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泥鳅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性味甘,平,具“补中,止泄”之功能。因此泥鳅具有较高的养殖价值,是一种优良的淡水养殖对象,目前成鳅养殖的形式有池塘专养、网箱养殖、稻田养殖等。池塘养殖是最普遍的形式,池塘养殖的主要技术要点如下。1池塘的建造标准鳅池的各项技术指标:面积200~300米2的长方形为好,长椭圆形也可以。池深90~110厘米,池壁高出水面40厘米,水深50~…  相似文献   

4.
林建军 《内陆水产》2000,25(8):18-19
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ontor)属鲤形目 ,鳅科。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 ,其味道鲜美 ,肉质细嫩 ,营养丰富 ,“泥鳅钻豆腐”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名菜。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 ,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这一。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 ,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 ,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现就泥鳅的苗种培育、池塘养殖、稻田养殖、病害防治以及捕捞、运输等技术要点作一简单的介绍。1苗种培育1.1池塘条件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 ,面积以30~100 为宜 ,池深40~60c…  相似文献   

5.
范庭迁 《齐鲁渔业》2009,(12):42-43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tu(Cantor)],又智鳅、鳅鱼等,是我国常见的淡水小型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农药及工业废水污染,鳅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天然产量大为减少。为了促进泥鳅养殖的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现将池塘精养泥鳅的技术和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泥鳅(Misgumusanguillicaudatusontor)属鲤形目,鳅科。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泥鳅钻豆腐”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名菜。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为进一步挖掘这一传统优质品种的增值潜力,探讨其综合养殖技术,我们于2003年开始,连续4年进行了池塘养殖泥鳅生产试验,亩产量稳定在600公斤以上,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现就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归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广丰县从2006年开始有养殖户进行规模的池塘养殖泥鳅,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本文对泥鳅生物学特性,以及池塘养殖、病害防治、捕捞运输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8.
泥鳅具有耐低氧、抗病力强的特性,在自然水域中病害较少,但在池塘精养条件下,养殖密度大,对养殖过程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高,使得引发鱼病的因素增多,如鳅种选择不慎、放养密度过大、投饵不合理、池塘水质管理措施不力、生产操作方法不当使鳅体受伤而感染病菌等,因此日常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对泥鳅健康养殖至关重要。在苗种投放至捕捞收获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预防、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减免泥鳅病害的发生,提高养殖的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9.
孙兴涛  仲雷 《内陆水产》2006,31(3):15-16
为积极探索黄河入海口地区淡水生态养殖新思路.2005年5月中旬垦利县海洋与渔业局从江苏盐城引进泥鳅苗种300万尾.组织实施了“黄河入海口盐碱地区池塘泥鳅生态养殖技术”试验,最终收获健康成鳅300t,产值30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养殖过程中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大鳞副泥鳅池塘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鳞副泥鳅幼苗放养量在60万尾/667m^2,经过30d的培育,体长可达4~6cm,成活率达40%左右,然后进入成鳅养殖阶段。试验着重解决大鳞副泥鳅的池塘苗种培育技术和苗种培育成活率低的难题,为鳅苗的培育找到适口的饵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