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基因大豆,简称GM大豆,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的特定性状的大豆品种。随着世界各国对转基因大豆的培育和世界市场供给的增多,转基因大豆对我国的大豆产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此,主要介绍了转基因大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大豆是目前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分析转基因大豆领域的研究热点、总结该领域的研究趋势,更利于转基因大豆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通过CNKI 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检索出2001~2015 年相关文献,借助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e 对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在转基因大豆研究中侧重基因表达以及农杆菌介导转换,而中国侧重于其本身,包括大豆的产业以及转基因大豆对国产大豆的影响等。应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推动转基因大豆的深层次研究。  相似文献   

3.
综述对世界大豆主产国转基因大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就转基因大豆对于人类、动植物及环境安全可能存在的现实和潜在的影响进行了叙述并对中国大豆产业的未来进行了展望;认为,目前应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国非转基因大豆这一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亦注重进口非转基因大豆,使中国成为世界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加工和出口中心;同时加强对大豆生物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早日创造出知识产权属于中国自己的、安全和环保的转基因大豆品种,为中国大豆产业实现新的腾飞提供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大豆与我国大豆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东升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46-5047,5050
介绍世界大豆主产国转基因大豆发展概况,分析转基因大豆安全性、转基因大豆贸易,提出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1月中黄13大豆给产业正能量中国农业科学院王连铮主持完成的"广适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中黄13的选育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黄13大豆2012年种植超过1000万亩。中黄13,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给中国发展大豆产业注入正能量。点评:新世纪以来,国产大豆凸显产量低,成本高,特别是含油量低的劣势。廉价转基因大豆乘机进入中国市场。2000年大豆进口1042万吨,2010年达到5480万吨。中国85%的大豆加工和榨油企业的原料逐渐被外资控制。国产大豆最大竞争优势在于非转基因。要改变大豆产业萎缩局面,不仅需要完善市场体系,更要突出产品定位优势,建设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扩大高蛋白大豆加工产  相似文献   

6.
《新农业》2012,(14):30
分析原因 刘登高(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由于我国农户之间缺乏互相协作、产品规格不统一、品种混杂、批量小,在市场上失去讨价还价的权利.而在大豆加工上,企业采用孤军奋战的传统模式,相互之间存在恶性竞争.这使国际粮商有了在国内扩张的机会,导致中国大豆的生产者、加工企业、消费者丧失了对大豆商品的选择权和话语权. 冯晓(国家大豆工程中心主任):国产大豆的发展表面上看是受进口大豆的影响,实际上是国产大豆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价格体系.国内大豆的优势没有在市场上得到认同,混淆了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在种质资源和品质上的本质区别,没有形成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的大豆及制品市场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7.
大豆起源于中国。据了解,中国至少有4000年以上的大豆栽培历史和2000余年的加工利用史。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转基因大豆、豆油、豆粕使用密度最高、消费总量最多、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转基因大豆产品已经进入黑龙江市场,各跨国公司已经进驻我国东北,天然大豆资源争夺是不争事实。从总体战略观察,中外大豆产业博弈,国际农业垄断势力方面实力强大,操作体系结构严密,占据多种重要的资源优势与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大豆原产国,我国栽培大豆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的大豆曾经享誉世界,可以说,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大豆市场遭遇剧烈波动,进口大豆的数量迅速增加,对外依存度超过80%。与此同时,前不久农业部批准3种转基因大豆进口,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国外大豆占据国内大部分的大豆市场,国产大豆究竟能否守住最后的壁垒?我国的大豆产业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大豆发展及中国大豆产业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中国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可行性,利用公布的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全球大豆主产国转基因大豆的发展及中国种植转基因大豆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1)1996-2004年,美国、阿根廷和巴西转基因大豆种植率分别从2%、1.7%和0增至85%、98%和22%。2)美国和阿根廷转基因大豆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种植转基因大豆可使杂草管理便利化和高效率。3)可能存在问题是:提高单产和增加利润存在不确定性;中国是大豆原产地并具有独特的消费结构,而转基因大豆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隐患会对中国大豆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生产转基因大豆缺乏竞争优势。因此建议:继续禁止在中国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豆产业面对国外大量涌入的转基因大豆的冲击、广大豆农无钱可赚、国产大豆加工企业没有利润空间的严峻形势,只有实施蓝海战略,才能突出重围,谋求新的发展,实现民族大豆产业的振兴。  相似文献   

11.
据海关统计,中国1996年进口大豆110多万吨,之后大豆进口数量逐年猛增;2009年,大豆进口数量达到4255万吨。13年来,中国大豆进口数量增加了38倍多,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大豆严重冲击国产大豆市场,而且进口大豆中转基因大豆占很高比例。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进口转基因大豆数量逐年激增,廉价的进口转基因大豆对传统的非转基因大豆的整个产业链都形成了严重的冲击.应对转基因大豆入侵是一个需要系统性思考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强转基因标识管理的方法应对转基因大豆入侵的设想,然后就其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加强中国大豆食用油的转基因标识管理可有效促进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大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植物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转基因植物所带来的争议也从未间断过。近年来,我国进口的大豆中有很多是转基因大豆,它是否对人体健康、我国大豆品种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论述了世界转基因大豆的现状、优缺点和引发的争议,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抗除草剂大豆是目前我国大量进口但尚未开放国内种植的转基因大豆品种。本文围绕着我国发展抗除草剂大豆产业的争论,集中分析了影响我国抗除草剂大豆种植决策的五大因素:大豆市场分类选择、消费者购买意愿、进口与国内自行生产选择、食品安全生态环境考虑和生产者的种植意愿,认为在没有证实其存在食用危险与环境危害情况下,伴随科学监测发展抗除草剂大豆产业将是我国大豆产业走出困境的合理尝试。  相似文献   

15.
开放战略下中国大豆产业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豆产业长期陷入困境的表现为:大豆供应对外依存度过高、加工主体为外资操控、市场定价权主导地位丧失;国产大豆的总体比较劣势、民族大豆产业界的竞争能力普遍低下以及跨国粮食巨头的恶性竞争,是导致中国大豆产业困境的基本原因。提出了打造国产大豆非转基因的绿色品牌、以品种创新和提高相对规模效益降低大豆生产成本、完善大豆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改善宏观竞争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曾是最古老的大豆原产地国家之一,代表优质大豆的中国大豆,在中国开放大豆市场后,中国非转基因大豆被贴上了"劣质"的标签,含油量低,水分高,杂质含量高,诬称"中国大豆一半都是沙子".1995年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但随着中国非转基因大豆被种种言论批判时,以转基因品种为主的进口大豆,则洪水般涌进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17.
豆殇:我国传统大豆产业的生死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像洪水一样涌来的国外转基因大豆已经使得中国成千上万的豆农无法生存。与此同时,以加工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为生的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也面临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情况,常大面积停工,抗风险能力弱。而随着原料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我国大豆进口面临的市场风险也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豆的最后"堡垒"——黑龙江已经被进口转基因大豆"攻陷",由于本土油厂使用国产大豆亏损停产,东北地区的豆油与豆粕市场双双被进口大豆控制;进口大豆大行其道的同时,大量国产大豆由于水分超标等原因,无法进入国家粮库,农民再现卖豆无门。面对农民目前的困境,应该采取什么政策应对,农民朋友们该如何自保呢?  相似文献   

19.
2009年初夏,对于中国大豆产业而言,一个格外沉重的话题就是面对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冲击,非转基因的中国大豆还能坚守多久?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大豆等部分农产品开放了关税保护,随着中国大豆需求量的连年激增,进口大豆开始逐渐统治了市场。而这一变化的直接结果,就是进口大豆的到岸价格如铁矿石一样,  相似文献   

20.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核心,对基因进行修饰、改造,从而定向改变生物体遗传性状的技术。基于转基因技术在大豆中的应用,从技术研发手段、外源基因挖掘、转基因大豆品种、大豆除草剂、种植面积、研发体系等方面对国内外转基因大豆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发展中国大豆转基因技术提供借鉴和参考。分析指出,国外转基因大豆研发能力较为成熟,大豆外源基因转化技术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和微弹轰击法,通过cp4、dmo、Pat、cry1Ac、fatb1-A等目的基因的表达,得到抗虫、抗除草剂、高油酸以及具复合性状的大豆品种,同时转基因产权保护体系比较健全,促进转基因大豆的产业化;而中国转基因大豆研究多为基础性研究,侧重于基因检测和再生体系培育,外源基因转化技术缺乏创新性,存在转基因安全性结论未定、舆论环境尴尬、研发体系不完善、审批过程复杂、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开发数量少,高油、抗生素抗性等功能性基因挖掘不足等问题,制约中国转基因大豆产业化进程。今后应改革高校和科研机构考核制度、强化产学研模式、完善转基因产权保护机制、加强转基因科普与监管,为转基因技术及其产业化营造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