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性耕作保持和改善土壤结构,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减少地表径流损失,减少土壤表面的无效蒸发;对土壤具有"降温",和"增温"的双重效应;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歧最多,研究者在不同作物及不同研究条件下得出的结果不同.目前生产中保护性耕作仍存在低温、杂草防治难、播种质量不易保证、耕层变浅、犁底层明显上升、播种机具不完善等问题,成为制约保护性耕作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3.
为揭示平原地区耕作单元地块的几何特征及其对机械耕作的影响,以黄淮海平原曲周县为样地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耕作单元地块的平均面积、平均长度、平均宽度分别为0.16hm2、102.2m、17.1m,且其面积、长度、宽度的数值均分布离散。耕作单元地块的长度与面积呈显著(P0.01)正相关,函数关系呈幂函数特征。耕作单元地块长度与宽度呈显著(P0.01)负相关。每公顷耕地因耕作单元地块田埂边界的存在会产生非有效耕地0.03hm2。耕作单元地块的边界密度、平均宽度之间呈显著(P0.01)负相关,函数关系呈幂函数特征。耕作单元地块的形状呈狭长形,其长边方向不一致,且交通不便。单个农户耕作单元地块的位置分布离散。因耕作单元地块的面积较小、长度较短,其平均机耕效率、平均机耕工作行程率均较低。在黄淮海平原农用地整治中,应切实进行耕作单元地块归并及耕地规模化流转,以增加耕作单元地块的面积、长度,改善耕作单元地块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利弊、适合吉林省的保护性耕作方法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丽 《农技服务》2003,(10):57-57
<正> 旱地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全新的、以免耕为主要内容、被相关专家形象地称之为“懒汉种田”的耕作模式。 旱地保护性耕作与强调深翻,深松、加深活土层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迥然不同,它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耕作,将作物秸秆残茬留于地表。其核心技术是:土壤尽量不翻耕,留下秸秆残茬覆盖田面;使用茬地播种机播种,随种子播种深施  相似文献   

6.
2006年以来,白城市开展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截至2013年,白城市保护性耕作面积已经发展到130万亩,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由以玉米作物为主延伸至水稻,推广局面由政府主导转向农民自发,为实现白城市农业稳产增产,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环保型农业耕作制度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我国拥有丰富的秸秆资源,但对秸秆采取就地焚烧的方法对环境和资源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浪费,因此对秸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已经是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秸秆还田不仅能够使生态环境和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能够对田地土壤结构和性质进行有效的改善,而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进行小麦耕作,选择适当的耕作模式以及施肥用量,还能够促进小麦产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从1979年起,连续六年的试验研究证明: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方式中,采用以耙代耕和秸杆还田的“少耕”和“培肥”相结合的措施,较传統耕法可以减少机组的进地次数,减轻机具对耕层土壤的破坏,提高机具的利用率和生产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作业成本,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仅小麦播种前的土壤耕作阶段,以耙代耕与传統耕法相比较,平均每亩可减少燃油消耗1.25公斤,节約32%,可降低作业成本1.5元,节約30%,幷可节省全部耕地后平地所用人工,提高了工效,有利于小麦适时播种。试验结果提出了农机和农艺结合的耙秸还田机械化作业工艺和机具配套方案。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通过少耕、免耕、化学除草等技术措施的应用,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0.
泛论我国保护性耕作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保护性耕作指的是"有利于保土保水维持并改善土地生产力的耕种措施","覆盖度"并不是唯一标准;各种耕种措施既有"保护"一面,也有"非保护"一面,并无"先进"或"落后"之分,不宜将美国提倡的免耕覆盖绝对化;免耕覆盖在不同地区效果不一,在半干旱地区效果显著,在湿润地区则应用较少;当前要加强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各地区保护性耕作的道路、模式和技术体系,农艺与农机密切配合,避免缺乏研究试验与示范的大规模盲目推广.  相似文献   

11.
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特别是近几年,国家重点提出环境保护、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人类要生存,农业要增产增收,环境要改善,对农业生产提出了重点要求,大力提倡保护性耕作,实行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化肥使用量,提高农作物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综述了保护性耕作的概念与发展历程,建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的原则以及用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机具等。  相似文献   

14.
15.
不同耕作方式和工作深度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比较不同耕作方式和工作深度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进行了两组对比试验,试验土壤为沙壤土和粘壤土,试验作物为玉米。第一组试验中安排了5种耕作方式,分别为犁耕加圆盘耙(MB+DH),凿形耕(CH),圆盘耙两次(DH2),旋耕(RT)和不耕(NT),第二组试验中安排了2种耕作方式,犁耕加圆盘耙(NDL)和犁耕、圆盘耙加深松(NL)。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耕作方式和工作深度对土壤容重、土壤耕  相似文献   

16.
17.
冯泽生 《农技服务》2009,26(5):153-153,169
阐述了茶园土壤的耕作方式,并介绍了幼龄茶园和成龄茶园土壤的相应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8.
免耕留茬耕作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免耕、留高茬耕作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季节变化的影响,于2015年4月、7月和10月,在中国科学院吉林省梨树县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对免耕、留茬和常规处理样地进行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18 309只,隶属于2门6纲16目,优势类群为甲螨、革螨、球角跳科和等节跳科。免耕处理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高于其他处理样地,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则以留茬处理最高。各处理样地个体密度最高值均出现在10月。主要土壤动物类群对不同耕作方式及季节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相对于常规耕作,免耕和留茬耕作增加了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量。  相似文献   

19.
许兰颖 《吉林农业》2010,(9):109-109
实行农田保护性耕作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方面。文章介绍了在吉林西部半干旱地区开展保护性耕作的意义及技术规程。以期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依据,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由北京华兴达经济发展公司新技术研究所研制生产(100028北京太阳宫十字口路2号,电话:010-64882623).产品已获国家专利,并荣获美国爱迪生发明中心国际金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