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龙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70 a(年)以来,我国龙眼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在龙眼种质资源、遗传育种、采后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领跑国际同类研究。建立了国际上资源数量最多、类型最为丰富的国家级龙眼种质资源圃,杂交育种培育出有不同香气、留树保鲜期长、成熟期配套、优质丰产等优异性状的适宜轻简化栽培的系列新品种;利用新育成的不同熟期龙眼品种,结合催花技术和生态差异选择,在我国实现龙眼鲜果的周年供应;研发出了龙眼安全保鲜物流新技术;先后构建了龙眼的基因组草图和精细参考基因组图谱,促进龙眼基础研究进入了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时代。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龙眼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与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创新。  相似文献   

2.
福建龙眼主产区果园的土壤及土壤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总结了福建东南部龙眼主产区的龙眼园土壤及土壤管理方法的研究结果。阐明了龙眼对闽东南滨海红壤丘陵的适应性;龙眼的生育状态和产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调查区龙眼园土壤管理体系的特征;讨论了龙眼丰产的土壤坏境;龙眼园土壤管理与其熟化特征的关系;提出调查区培育龙眼园土壤肥力的中心环节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涪陵早在唐朝时期就有荔枝种植,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有龙眼种植,其后因各方面原因导致涪陵的荔枝、龙眼发展严重萎缩;目前产业处于恢复发展阶段。介绍了涪陵荔枝、龙眼的种植历史,发展现状,规模发展的成熟条件,提出了建设荔枝龙眼特色休闲景观的规划原则、规划区域等,在荔枝、龙眼休闲景观的打造中,要突出荔枝、龙眼的文化底蕴,围绕荔枝、龙眼文化主题建设休闲和旅游观光项目。  相似文献   

4.
焦核龙眼种子发育特点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目的与材料方法 龙眼的焦核性状长期以来很受育种工作者的重视。黄金松等报道(1980),选出闽焦64-1和64-2两株带焦核性状的龙眼优良单株;但发现其后代焦核性状遗传不稳定(黄金松等,1980;杨永青等,1987),影响了焦核龙眼品种的选育进程。本试验对焦核龙眼种子的发育及败育期种子的细胞组织结构特点进行观察,以期为龙眼焦核机理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龙眼属亚热带果树 ,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较大面积种植 ,且面积逐年扩大 ,但产量却相当不稳定。影响龙眼产量的因素很多 ,气象条件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加强对龙眼系列气象灾害指标、发生演变规律及防灾抗灾对策的研究 ,对保证龙眼的稳产高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广西龙眼主产区玉林市的气象资料和产量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1 龙眼生育期间主要气象灾害及指标经对几十年的资料分析和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看出影响龙眼产量的几种主要气象灾害为 :龙眼花芽分化期的冬季低温寒冻害或冬季暖害 ;龙眼花芽形态分化期的暖春“冲梢” ;…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了解东莞市龙眼产业的发展情况,理清发展思路,分析探讨东莞龙眼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龙眼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情况,提出通过优化龙眼品种结构、建立龙眼品牌、提高龙眼组织化水平等措施来提升东莞龙眼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正> 龙眼是我国南方亚热带的名贵特产果树,果实富含营养,其鲜果、桂圆干和糖水罐头等畅销国内外!受到人们的喜爱。以往我国龙眼多采用实生繁殖,投产迟,品种杂,经济效益低。近年来,有关科研和生产单位先后研究成功了龙眼的嫁接育苗技术,改变了过去龙眼小苗嫁接成活率低的状况,并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这是龙眼生产技术上的一项革新。目前福建的龙眼育苗以舌接  相似文献   

8.
龙眼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龙眼常有“大小年”或隔年结果的现象,本文研究在不同土壤类型中,龙眼根系的分布和生长活动的情形,以及土温、水、肥、土等对根系生长的影响;并观察枝梢生长的物候期、开花结果习性等。结果证明:“大小年”及隔年结果不是龙眼的本性,采取高度的农业技术措施,是使龙眼年年丰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龙眼木毒蛾是一种间歇性暴发害虫,对南安龙眼、杨梅等果树造成很大危害,是近年来南安市龙眼、杨梅上的主要害虫。其危害方式主要是以幼虫取食寄主植物的叶、花、果穗和嫩果等,大发生时将寄主植物的叶片取食后,仅剩主脉,严重影响寄主植物的生长和开花结果,严重时整株叶片被吃光,导致绝收。5月份是龙眼木毒蛾的危害高峰期,管理粗放的山区果园受害较重。1发生规律龙眼木毒蛾在南安市一年发生1代,以滞育幼虫在卵壳内越夏和越  相似文献   

10.
从龙眼的栽植条件、定植时期、水肥管理、树形与果穗管理、病虫害管理等途径对龙眼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汇总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探讨龙眼高产栽培技术,对于提高龙眼产量、促进龙眼产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龙眼葡萄的营养系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修德仁  吕湛 《园艺学报》1991,18(2):121-125
龙眼葡萄是我国古老的优良鲜食、酿酒兼用品种,据1975—1985年对河北省张家口等老产区的普查,对变异株的定点观察和比较试验,发现该品种株间在产量、结果枝率、穗重等性状方面出现明显的分离。 初选22个混合系较普通系3年平均增产15.3%,而复选4个混合系又较初选混合系3年平均增产13.6%,并发现了白龙眼、深红龙眼、花皮龙眼3个色泽芽变系;大圆龙眼、鸡心龙眼、长龙眼3个果形芽变系和结果枝率极低及果穗松散的2个极低产类型。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的龙眼生产,在世界上据有独特的地位。福建的龙眼栽培,就面积、产量而言,在我国龙眼生产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品种、质量及栽培技术,名在前列。1978年全国南方水果基地县规划座谈会上确定的全国六大龙眼生产基地县中,福建占有五个县,即晋江、莆田、泉州、同安和南安。龙眼在我省水果生产中,面积仅次于柑桔、荔枝,而产量却居首位。一、福建龙眼生产概况我国龙眼的栽培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福建龙眼的栽培,有据可查的,也在一千年以上。解放前,我省的龙眼,均是个体少量栽培。多数栽种在房前屋后;较成片者,亦分布于村落附近。至解放时,全省龙眼种植面积约6万亩左右。解放后,随着生产力的解放,龙眼生产  相似文献   

13.
龙眼是我国南方的名贵特产果树。目前,福建省龙眼栽培面积约8.16万hm^2,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的泉州、厦门、漳州和莆田等地,多为中(早)熟品种,产期过于集中,市场竞争力不强,常受到泰国、广东等龙眼产地的竞争影响。由于气候条件的特殊性,闽东的龙眼具有晚熟特性,较广东一带迟熟20-30天,晚熟龙眼几乎不受广东、海南及泰国等地的龙眼冲击,因此,晚熟龙眼的市场前景看好。福建水果业的产业调整的过程中,晚熟龙眼已作为优先发展的果树品种之一,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审视。  相似文献   

14.
比哈小爪螨在3种南方果树上的发育与繁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探明比哈小爪螨在龙眼、荔枝、杧果上的种群增长情况,采用以上3种果树叶片为寄主材料进行饲养,以观察其发育、存活及繁殖。结果表明,比哈小爪螨取食龙眼世代发育历期最短为14.57d,取食杧果最长为20.71d;世代存活率龙眼最高为93.8%,荔枝最低为83.8%;产卵量以龙眼最高为46.63粒,杧果最低7.32粒;内禀增长率以龙眼最大为0.1328,杧果最小为0.0467;种群趋势指数的顺序为:龙眼>荔枝>果。  相似文献   

15.
荔枝、龙眼叶片表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荔枝、龙眼各3个品种的叶表皮。结果表明, 龙眼叶片上表皮角质层平均厚度2.36μm , 显著大于荔枝(1.93μm) 。荔枝、龙眼叶片下表皮具有大量的乳状突; 乳状突的密度, 荔枝为7 855.1个/mm2 , 龙眼为7 708.8个/mm2 ; 荔枝的乳状突呈近半圆形, 宽9.55μm, 高5.71μm; 龙眼的乳状突为长形, 宽5.94μm, 高10.38μm; 荔枝、龙眼气孔长×宽分别为6.98μm ×3.09μm、7.14μm×2.30μm。荔枝、龙眼表皮结构特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6.
龙眼是我国南方佳果 ,在水果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南安市现有龙眼栽培面积1 36万hm2 。但异常结果现象明显 ,严重影响龙眼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笔者多年来通过定点观察、调查 ,并进行技术指导 ,探讨了异常结果的原因及相应的克服途径 ,取得一定成效 ,并由此认为 ,加强常规管理是克服龙眼异常结果的关键。1 观察点基本情况供观察、调查和指导的龙眼园有南安南金林场、南安龙眼示范场等及其周边的龙眼园 ,共有龙眼 5 0 0 0多株。主栽品种福眼占95 %。 1 996~ 1 999年 ,上述各观察场在常规管理的情况下 ,龙眼均获得丰收 ;周边龙眼园除 1 9…  相似文献   

17.
龙眼是亚热带果树 ,栽培上严格受区域气候条件限制。仙游县处在龙眼经济栽培区 ,是全国六大龙眼生产基地之一 ,也处在龙眼栽培的“黄金地带”上。自古以来“兴化桂元甲天下” (龙眼俗称“桂元” ,古代仙游属兴化府 ) ,仙游龙眼犹以“溪货”产品闻名。近几年来全国南方龙眼种植得到迅速发展 ,但由于气候条件不适宜而发生冻害死亡和不开花结果等问题非常突出 ,给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下面就仙游县龙眼物候期以及栽培区域气候条件进行观察与分析 ,为科学种植龙眼提供参考。1 栽培区域简况仙游县地处东经 1 1 8°2 7′~ 1 1 8°5 6′、北纬 2 5…  相似文献   

18.
<正> 龙眼果实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龙眼果实采后在自然条件下存放,通常3天左右风味就开始变劣,超过1周就会完全丧失食用价值。我国是龙眼生产大国,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首位,年产量在100万t以上,其中,产地只能消费20%,其余80%要靠外销或者贮藏加工[1],有效地延长龙眼的贮藏保鲜期和货架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龙眼的贮藏保鲜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龙眼果实的贮藏特性、采后生理、冷害与果皮褐变机理、贮藏保鲜技术等。现将龙眼果实贮藏贮藏保鲜技术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邱柯 《果农之友》2010,(11):31-32
<正>广西地处南亚热带地区,是发展龙眼生产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而广西南亚热带自然条件具有"全年热量丰富,偶有奇寒"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在广西发展龙眼等南亚热带名优水果不可避免受到低温寒潮的影响。长期以来广西的龙眼由于受到低温霜冻和强平流寒潮袭击而造成严重的冻害,尤其是1999年和2008年的特大冻害给龙眼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20.
<正> 龙眼是我国南方亚热带的名果,也是出口创汇的大宗水果之一,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台湾、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桂圆干、糖水罐头、龙眼膏等,畅销国内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