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动态     
《当代农业》2013,(21):19-19
小麦品种——扬糯麦1号 扬糯麦1号春性强,抗寒性偏弱;株型较松散,抗倒性好,分蘖力中等,穗数较多,每亩有效穗327Y~33万;纺锤形穗,长芒、白壳、红粒,穗型较大,平均每穗37~40粒;籽粒较小,  相似文献   

2.
“嘉育21”是嘉兴市农科院和余姚市种子站协作选育而成的优质中熟早籼品种。2005年11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浙审稻2005025)。我市于1999年冬在海南繁育,2000年试种、示范,至2005年累计示范面积10900亩。2000-2005年因长粒型早籼谷价格下降,“瘫育21”仅作农户自用口粮种植,每年面积2000亩左右。经我市试种示范及农户反映.该品种苗期耐寒性好,插后起发快,抗病力强。后期转色好,穗大粒多,丰产性好,米质优..据消费者反映,“嘉育21”米质是目前早籼优质米中口味最好、市场最畅销的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3.
“蜀麦482”为春性小麦品种.全生育期187天左右。植株较矮(82厘米),穗下节长度中等。穗长较长.全穗小穗数25~27个,小穗着生密度中等,穗锥形,长芒白壳,籽粒红色、卵形、  相似文献   

4.
小麦品种间不同穗粒位粒数与粒重的变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不同穗型的5个小麦品种对单穗不同穗段的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穗型的小麦品种各穗段的结实粒数和粒重均有显著差异,一般以M1穗段的粒数最多和粒重最高,U2段的粒数最少和粒重最低,M2、L、U1则居中,但少粒型品种79-2812的这两个性状在穗段的分布则小有差异。形成这种变异的原因主要由于顶小穗出现的早迟所致。在单穗内以L、M1、M2三穗段的粒数和粒重占绝对优势。在一个小穗中,以基部籽粒最重,随粒位上升而粒重递减,顶端粒最轻。结实5k7粒的小穗以第3粒最重;结实3k4粒者以第2粒最重  相似文献   

5.
“甬籼69”是宁波市农科院最新育成的高产、中熟、早籼品种,2007年10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07026)。该品种产量高,熟期适中,株型好,耐肥抗倒,穗粒结构合理,抗性优于“嘉育293”,直链淀粉含量和整精米率较高,适宜作工业加工和储备用粮,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适宜在浙江省各地种植。  相似文献   

6.
“新麦18号”小麦2004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矮秆中早熟品种。幼苗健壮,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寒性好。株高75厘米左右.茎秆粗壮,株型适中,叶片短、宽、直.长相清秀,穗层整齐,穗大穗匀.结实性好.穗粒数多。长方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均匀、饱满、外观商品性好。抗干热风,成熟落黄好。  相似文献   

7.
笔者经过十一年的田间观察和反复实践,采用平行观测及统计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蘖、主穗比”与穗实粒数及理论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科学调控“蘖、主穗比”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途径;“蘖、主穗比”与基本苗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少本、稀植栽培能极大地提高“蘖、主穗比”,但过分强调“蘖、主穗比”将不能保证高产所需的穗数;水稻返青后前15天产生的分蘖多为有效分蘖,而返青后20天以后产生的分蘖基本上为无效分蘖,通过培育壮秧及适当重施基肥等措施,力促前期分蘖量,控制后期分蘖量,是提高水稻“蘖、主穗比”和成穗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1.ACD“s”—PVN“s”CM4990k1-9Y-1Y-1M-3Y-0M:来源于墨西哥,于1982年引进试种.株高114厘米,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穗长13.1厘米,主穗22~23个小穗,结实41~45粒,籽粒饱满度中等偏上,整齐度好,千粒重42克.  相似文献   

9.
小麦黄矮病以晚熟冬麦和春麦区发生流行危害最重,新发生红穗症状,小麦品种抗病性持久,具有慢黄矮病和发病的康复现象;介体禾谷缢蚜传播能力提高,赶上和超过了优势介体麦二岔蚜;发病与湿度关系密切;近年明显感染玉米和开始感染水稻。  相似文献   

10.
晋太170     
《山西农业科学》2007,35(2):17-17
育种单位 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 审定情况 2002年山西省审定(中部麦区);2003年国家审定 品种来源 SWM788912/京437特征特性幼苗匍匐,叶色浓绿,苗期生长势强。株型紧凑,株高80cm左右。穗纺锤形,穗层整齐,长芒,白壳、白粒,角质。穗粒数25—30粒,千粒重37-41g。强冬性,中早熟。分蘖力中等,成穗数较多,抗寒性强,抗病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长6359     
《山西农业科学》2006,34(4):58-58
选育单位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品种来源 82230-6/94-5383 特征特性 苗期半匍匐,起身后为辐射状。株型清秀,叶色鲜绿,株高75cm左右。穗长方形,穗码排列适中,长芒,穗层不够整齐。结实性好,每穗粒数30粒左右,白壳、白粒、角质,卵圆形,千粒重45g左右,饱满度较好。该品种为冬性,中熟品种。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旱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嘉育21”是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和浙江省余姚市种子站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中熟早籼稻新品种,2003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云南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表达的差异,明确纬度、海拔、光照、温度和降水因子对穗部不同性状表达的作用和影响程度。【方法】基于DUS测试技术,在云南省4个玉米生态区,研究2个甜玉米品种的26个穗部性状的表达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质量性状“果穗:籽粒颜色数量”的表达稳定;假质量性状“果穗:籽粒顶端主要颜色”“果穗:籽粒背面主要颜色”“果穗:籽粒形状”的差异不大,较适用于品种特异性判定;数量性状“雄穗:小穗密度”“雄穗:侧枝与主轴夹角”“雄穗:一级侧枝数目”“雄穗:侧枝长度”不适合用来判定品种真实性;保山点的生态因子特征较有利于参试甜玉米幼穗分化;出苗—抽雄期,生态因子对果穗和籽粒性状影响显著;出苗—抽丝期,生态因子对雄穗和果穗性状的影响显著。回归模型表明,8个性状模型的决定系数R2较高,能有效地对性状的表达状态进行模拟预测。【结论】不同生态区玉米穗部性状表达情况存在差异,不同性状在不同生态区表达的稳定性不同,因此在进行玉米品种真实性的田间鉴定时,应重点关注表达稳定的质量性状和假质量性状,而大部分数量性状不适用于品种田间鉴定。在进行品种真实性鉴定时...  相似文献   

14.
早籼稻甬籼69茎秆抗折力及稻谷容重性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甬籼69和浙江省近几年早籼稻主要推广品种在完熟期茎秆抗折力和收获后稻谷容重,结果表明,甬籼69的主穗和分蘖穗的茎秆抗折力都较强,分别比对照嘉育293增加91.7%和43.4%,茎秆总平均抗折力8.13 N,位列第1位,表现出较强抗倒性;甬籼69的稻谷容重高达621 g·L-1,远大于其他供试品种,稻谷品质好。  相似文献   

15.
由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和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邮编:401329.电话:023-65703532)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渝麦14号”.前不久通过了重庆市品种审定。该品种春性.生育期平均179天,分蘖力中等,穗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成稳率72%,每穗粒数41粒,千粒重43克。籽粒容重798克/升.粗蛋白质含量14%,湿面筋含量30%.沉淀值36毫升,属中筋小麦。中抗条锈病、白粉病,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290公斤。  相似文献   

16.
邯麦9号     
《河北农业科技》2005,(9):41-41
主要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品种,株高75厘米,生育期235天左右,分蘖力较强,茎秆粗壮,抗倒性强。抗于热风。穗层较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粒、白壳、硬质。千粒重42克左右。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高产达700公斤。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求早稻高产、优质的栽培与育种策略,促进早稻生产及其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四湖地区的一些现有早稻品种的穗部性状和碾米品质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推广的早稻品种在较以往的品种每穗总粒数和碾米品质有所提高的同时,结实率也明显降低,不利于早稻的“优质、高产”双目标的同步实现;优质品种的穗部性状较易受栽培环境的影响,但其碾米品质较好,在加强栽培管理的前提下,具有取得产量和优质“双高”的潜力;大穗品种的穗部性状和碾米品质均较差,表明早稻品种的优质育种不能一味追求大穗化。  相似文献   

18.
临优2069     
《山西农业科学》2006,34(4):35-35
选育单位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品种来源 临优145/5445 特征特性 幼苗半匍匐,叶色青绿。株型紧凑,株高7585cm。公顷穗数495万,穗粒数30粒左右,千粒重42g左右。穗层较整齐,穗纺缍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品质优良,达到上等强筋小麦标准。该品种为半冬性,分蘖成穗率较高,子粒灌浆快,成熟落黄好。  相似文献   

19.
胡春 《农技服务》2005,(10):21-21
该品种通过返同式卫星携带进入太空.利用超重强辐射原理对其基因进行诱变而成。株高80厘米,冬性,穗长15厘米.穗粒100~120粒,千粒重50~55克,角质白粒白壳,与其它小麦品种相比机逆性、抗病性能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0.
嘉育253是嘉兴市农科院新选育的早籼品种,2001年首次引入我市试种.经3年种植,表现出穗大粒多、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易栽培、米质适于加工等优点.深受粮食部门、加工企业及农户的喜爱。现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在我市种植栽培的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