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水田耕整地机械化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首要基础环节。介绍黑龙江省水田耕整地现状,概述水田耕整地机械化作业的效果、要求、流程及配套机具,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黑龙江省水田耕整地机械化技术及配套装备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田耕整地是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如何选择合适的机组进行耕整地作业则是保证作业质量、提高生产率、减少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为此,以黑龙江省绥棱县为例,运用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对水田耕整地机组进行了评价分析,确定出合适的机组配备方案,为绥棱县水田耕整地机组的合理配备提出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黑龙江省水稻机械化生产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尚志市水稻机械化发展状况1.水稻耕整地现状目前,尚志市水稻耕整地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拥有各类履带式拖拉机、轮式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和各种配套农机具。水田配套农机具主要有各类型翻转犁、铧式犁、旋耕机、水田耙等。  相似文献   

4.
水田耕整地是水稻生产的初始环节,水田耕整地质量直接影响到水稻生产其它后续环节的作业。当前市场销售的水田整地机,虽然也能进行水田整地作业,但与水稻现代化生产的农艺要求不配套,需要研制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先进的水田整地装备。1GS—140型水田整地机是在深入调查我省东部山区水、旱兼作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5.
水田机械化耕整地技术的提高是机械插秧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水稻增产的重要前提。农村土地承包,土地被分成较小的地块,按照农户人口、劳动力数量,分给农户自主经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整合田地,为水田机械化整地技术的开展做好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正>水稻是唐山市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为推动唐山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唐山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一、机械化撒肥、复式整地1.大田规划要求实行单排单灌,格田宽30~50m,格田面积9~15亩,实现田、池、路、渠综合配套。2.耕整地标准要求提倡秋翻或春耕,水田耕整地方式主要有犁翻、撒肥、复式打浆作业(一次完成旋耕→水耙轮耙田→埋茬→耢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兴安盟水田耕整地的基本情况,结合多年的生产试验,参照毗邻地区水稻生产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兴安盟地区水田耕整地的新方法。其做法是以4.44kW手扶拖拉机为动力,配带小型水田犁和水田耙进行水田耕整地。实现一机多能,一机多用,减少稻衣投入,保证稳产高产,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我省部分县(市)先后被列入了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建设”项目。本文就广汉市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川西平原的有利条件,提高我省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一、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现状1.耕整地:机械化耕整地是农机对农田作业的主要服务项目之一,相对机械化水平也...  相似文献   

9.
<正>唐山市土质肥沃有"冀东粮仓"之称,水稻常年种植面积80万亩左右,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年产量56万吨,主要分布在曹妃甸、滦南、丰南、乐亭、海港开发区、芦台开发区。一、水田机械化整地技术的现状1.传统水田机械化整地技术在我国北方单季稻区和稻麦区,水田耕整环节大部分采用的是旱耕水整,即采用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铧式犁或驱动圆盘犁完成耕翻作业,耕翻的水田泡水后,再用手扶拖拉机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鞍山市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现有的水稻生产机械化环节进行了分析,从农机、农艺两方面结合上论述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可行性,以统一认识、明确今后的发展目标。1概况鞍山市水稻生产在耕整地方面,基本实现了耕整地机械化,但整地装备水平一般,还是以小型为主  相似文献   

11.
水稻是榆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榆树市于2010年引进了"水田耙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两年的试验示范证明,其使用机具的性能优良,高质量、高效率,其技术的增产、节水效果显著,满足农艺要求,是水田整地技术的一次革新,是发展节水农业的重要途径,同时可推动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益,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本型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传统水田复式整地机需手动控制、驾驶员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研制了水田复式整地机的自动调平控制系统,适用于水田粗整地、整平地。采用水平传感器获取复式整地机机架的倾角姿态,控制器为STC12C5A60S2型芯片,通过调节脉冲宽度控制三位四通电磁阀,实现液压油流向的变换,用安装在整地机侧面的调平液压油缸实现整地机机架的自动调平。对自动调平控制系统进行了田间试验验证表明,该系统满足水稻插秧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3.
季节性干旱丘区的麦秸还田技术与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2004年在季节性干旱的丘陵地区进行了麦秸还田种植水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盖物中,麦秸的节水效果最好,但还田方式与节水效果直接相关。翻耕、水稻栽后麦秸覆盖还田,可以减少田间蒸发耗水,节水41.84%;稻谷水份生产率为1.55 kg/m3比CK高0.51 kg/m3,灌溉水的稻谷生产率比CK高1.22 kg/m3;与此同时水稻增效1860元/hm2。免耕、水稻栽后麦秸覆盖还田的水份生产率为1.26 kg/m3,比CK高0.22 kg/m3,灌溉水的稻谷生产率比CK高0.47 kg/m3。免耕、覆盖、水稻抛栽不节水,但省工节本,增效840~1110元/hm2。  相似文献   

14.
为破解常规机具耕整难题,提高水稻机械穴直播和机插秧质量,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提高机械耕整效率,降低耕作成本,提出稻田机械耕整地新技术。论述了机械耕整地新技术的技术内容、特点、作业质量要求、主要技术路线、机具配备、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采用机械耕整地新技术作业后地表平整度好、地表秸秆残茬少,能够满足作业要求。机械耕整地新技术同时能够提高耕整效率30%,降低耕作成本30%,该技术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筑埂作业效率与质量,减轻作业劳动强度,解决水田田埂拐角处无法机械筑埂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旋耕和镇压部件可180°水平回转的水田双向修筑埂机。阐述了关键部件横向偏移机构与180°水平回转调节机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建立横向偏移机构和180°水平回转调节机构运动模型,通过运动学分析,获得了可满足不同作业条件下偏移要求的运动部件结构参数,得出旋耕和镇压部件回转过程趋于稳定的条件。对水田双向修筑埂机进行田间作业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作业速度分别为1. 5、2. 0、2. 3 km/h时,田埂坚实度平均值随筑埂后间隔时间的增大而增大,田埂坚实度变异系数随筑埂后间隔时间的增大而减小;间隔时间相同时,埂侧坚实度平均值高于埂顶,田埂各测量位置稳定值均不低于1 332 k Pa。前行与倒行两种作业方式所筑田埂均满足水田筑埂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6.
论川西北丘陵春夏旱区二熟制水稻节水栽培技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年研究与实践基础上,针对川西北丘陵春夏旱区的气候特点、水资源现状和稻田耕作制度,对该区二熟制杂交水稻生产环节中的节水问题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普及旱育秧、调整栽插期、适度精细耕整、田面覆盖、合理中耕和减少晒田期水资源浪费等栽培途径的节水意义及其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STZZ1-230型整地筑埂联合作业机。该机采用拖拉机为动力,一次进地,能够同时完成整地和筑埂作业。该机主要由牵引架、机架、传动系统、旋耕部件、集土机构、筑埂压实部件及液压油缸等部分组成。田间试验表明:该机结构设计合理,为水稻生产过程中整地筑埂联合作业机械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现行灌溉用水定额标准颁布于2003年,已难以适应当前及今后的水资源管理需求。【目的】为更全面真实地反映湖北省中稻现状灌溉用水水平。【方法】本文分析了湖北省各分区中稻作物系数、稻田渗漏量、泡田期水面蒸发量、饱和需水量、生育期、水层控制标准等灌溉定额计算参数。【结果】基于中稻灌溉定额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人工、机械2种耕作方式与浅灌适蓄、间歇灌溉2种灌溉模式组合下不同分区不同频率的中稻灌溉定额。定额修订成果表明,先进的灌溉模式和耕作方式都能够有效降低中稻灌溉定额,促进农业节水。【结论】目前,湖北省一般适用机械耕作、浅灌适蓄条件下的中稻灌溉定额,对于水源和灌溉工程设施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议采用机械耕作、间歇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定额。  相似文献   

19.
带状浅旋小麦播种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四川成都平原的特点,结合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要则,研究设计了带状浅旋小麦播种机,解决了灌区内小麦播种行距小、播种机开沟器易堵塞等问题.田间试验表明,播种平均深度为3.57mm,平均宽度为5.51cm,平均行距为20.2cm.该机能在水稻留茬或秸秆全部还田的地上进行播种作业,一次进地可完成破茬或开沟、播种等作业,而且作业时土壤扰动小,作业质量满足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20.
针对水稻宽窄行栽培模式中苗床整地的技术特点,设计一种带状少耕整地复式作业机具,解决规模化水田整地作业的少、免耕技术问题,实现水田苗床间隔精细整地、浅松及条施肥复式作业.根据现有水稻宽窄行种植行距要求,通过对其带状旋耕部件运动学分析以及特殊旋耕刀片设计,确定了带状旋耕机构的关键参数,实现300 mm整地作业带,相邻3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