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螟虫是我国最常见的害虫物种。广西发现的主要类型有二点螟、条螟、黄螟、大螟、白螟。在甘蔗的整个生长过程中,从种植到收获,所有甘蔗品种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种植季节,蔗螟幼虫侵入造成死心,在为害的中后期,形成虫蛀结节,茎尖枯萎,导致萎蔫(又称死尾)。由于甘蔗秸秆被吃掉,基部组织受损,赤腐病等多种病原菌由昆虫口中带进入甘蔗蔗茎中,极易被强风破坏,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糖质。据资料显示,广西每年约有40%的甘蔗受蔗螟影响,作物损失10%~25%。为此,本文研究了广西蔗区螟虫的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甘蔗是勐海县主要经济产业支柱之一,由于蔗区处于亚热带湿热气候,既适宜甘蔗生长,更适宜各种病害发生,针对勐海县主要病害——甘蔗锈病、稍腐病的发生规律、症状等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于2011和2012年对河池蔗区进行病虫害调查发现,为害河池甘蔗生产的主要病害为黑穗病、梢腐病、煤烟病,主要虫害为甘蔗螟虫、绵蚜、蓟马等.指出当前蔗区病虫害防治存在防治适期掌握不对、防治时期不统一、盲目使用和滥用农药、防治意识不强、缺乏科学指导等主要问题,并提出做好病虫害监测、做到统防统治、给予科学的技术指导、增强蔗农防治意识和改善品种单一化的种植局面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出防治猕猴桃黑斑病和果腐病的有效诱抗剂,对6种诱抗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芸苔素内酯和香菇多糖对黑斑病的防效显著,阿泰灵和赤·吲乙·芸苔的防效其次,超敏蛋白和氨基寡糖素的防效较差;阿泰灵对果腐病的防效较好,氨基寡糖素和芸苔素内酯其次,赤·吲乙·芸苔、超敏蛋白和香菇多糖几乎无效果。建议生产上选用芸苔素内酯、香菇多糖或阿泰灵对猕猴桃黑斑病和果腐病进行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植物线虫病的发生概况、甘蔗线虫病发生现状及目前对甘蔗线虫病防治方法的研究,旨在为有效防治甘蔗线虫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严重影响甘蔗生产的8种甘蔗主要害虫和5种甘蔗常见流行性病害的发生危害特点进行了探讨和综述。依据甘蔗病虫害的危害特点,提出以农业防治方法为基础,物理防治灯光诱杀、生物防治为辅,减少虫源病源,统一化防为重点和抓好关键时期科学用药的综合防治措施,从而达到高效、快速、持续、有效控制甘蔗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确保甘蔗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多种新农药进行甘蔗蓟马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绿园、伊维能有效防治甘蔗蓟马,防效均达80%以上,是进行甘蔗蓟马防话较为有效的药削。  相似文献   

8.
生姜茎基腐病的发生与绿色安全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防治生姜茎基腐病,促进生姜产业健康发展,对茎基腐病在莱芜生姜上的危害特点和发生规律进行阐述,并在大量调查和长期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对茎基腐病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进行总结,其中莱芜生姜茎基腐病致病菌为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 Drechsler),生姜整个生长期和...  相似文献   

9.
高效微毒农药杜邦康宽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甘蔗螟虫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甘蔗损失较大,而目前常规农药防治效果不理想的现状,进行了康宽(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甘蔗螟虫试验示范推广,结果表明,康宽不仅防虫效果好,而且增产、增糖、对环境安全。文章还总结了康宽防治甘蔗螟虫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螟虫,确保甘蔗生产安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系统介绍了云南蔗区甘蔗螟虫发生危害特点,并根据其发生危害特点,结合甘蔗生产实际,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中,病虫害防控措施包括环境控制和栽培管理两方面。通过分析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环境特点,提出病虫害防控原则,并且从病虫害来源、传播途径、传染源消除、食用菌生长保护等方面阐述了具体的防控方法,以期为病虫害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设置烯酰吗啉、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肟菌酯、枯草芽孢杆菌(药剂对照)、唑醚·代森联和清水(空白对照)7个处理进行药剂筛选试验.结果显示:根据马铃薯晚疫病病情分级标准对7个处理进行五点取样,测定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发现防效较好的为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第1次药后1周的防效均为100.0...  相似文献   

13.
不同药剂对设施蔬菜温室白粉虱防治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慧莲 《北方园艺》2011,(24):165-166
以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8%阿维菌素乳油、0.36%苦参碱水剂为试材,研究4种药剂对设施蔬菜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夏季温室大棚中,阿克泰防效最好,防治后3d虫口减退率达到91.59%,10%吡虫啉次之,防效达到87.62%;防治7d后,0.36%苦参碱防效达到82.14%.说明采用阿克泰和苦参碱交替使用可防治温室白粉虱.  相似文献   

14.
陈磊 《长江蔬菜》2013,(24):62-64
为筛选适合芹菜直播田使用的除草剂,进行了3种除草剂在直播芹菜上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当天施药,各药剂的株防效均较好,但对芹菜成苗影响较大;播前3d施药,48%氟乐灵乳油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和除草效果,其中,120mL/667m2处理的成苗率接达96.42%,僵苗率仅0.04%,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高达98.51%,对双子叶杂草的株防效接近70%;播前7d施药,3种药剂均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除草效果,仅96%精一异丙甲草胺乳油各处理的安全性相对稍差。因此,直播芹菜田应用除草剂时,在播前3—7d用药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
王俊红 《中国果菜》2020,(3):98-100
黄萎病是茄子的一种常见病害,也是导致茄子产量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茄子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茄子产业的发展。本文在介绍了茄子黄萎病危害的基础上,从生态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4个方面探讨了当前茄子黄萎病的防治现状及对策,旨在为茄子黄萎病的防治与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促进茄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10种杀菌剂为试材,以百菌清和清水为对照,研究其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及对草莓叶片叶绿素合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大田草莓白粉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草莓白粉病防治效果不同。其中,唑醚·乙嘧酚、吡唑醚菌酯对草莓白粉病防效较好且稳定,在第3次喷药6 d后,防效分别为30.86%、28.22%。通过对草莓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唑醚·乙嘧酚、吡唑醚菌酯、腈菌唑、四氟·肟菌酯对草莓叶片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抑制作用,均高于清水(CK1)处理。通过对比,说明吡唑醚菌酯、唑醚·乙嘧酚、腈菌唑、四氟·肟菌酯大田防效稳定安全,可用于西昌地区温室栽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采用6种处理方式对辣椒蓟马做药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采用3 kg/hm2棚虫决杀熏蒸处理后再喷施2 000倍新功夫防治效果最好,5 d后防效可达95.8%。直接喷施2 000倍新功夫,防效为85.5%,二者的差异较显著。  相似文献   

18.
几种新型生物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5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在黄瓜霜霉病发生初期采用叶面喷施的方式开展试验。结果表明:40%烯酰·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和20%氰霜唑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效,连续施药3次后14 d防效分别为91.1%和88.4%,且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生物多肽作为新型生物药剂,对病害具有较好防控效果,第3次药后14 d生物多肽667 m~2用量150 mL处理组的防效为68.4%,与1.5%苦参碱可溶液剂和0.5%几丁聚糖水剂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5种药剂按照试验浓度施用,均对黄瓜安全,且无药害产生。推荐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生物药剂防控,重病田块可与化学药剂交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甜菜夜蛾药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敦芹 《北方园艺》2010,(12):158-159
研究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大葱、生姜上甜菜夜蛾的防效。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 4 000倍液对甜菜夜蛾的防效较高,在大葱上施药3、71、0 d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100%、100%和97.6%;在生姜上施药3、71、0 d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9.3%1、00%和99.4%,明显优于对照农药1.8%阿维菌素EC。建议在蔬菜生产上可推广使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 4 000~5 000倍液防治甜菜夜蛾。  相似文献   

20.
几种杀线虫剂对番茄根结线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几种中低毒杀虫杀线虫剂对番茄根结线虫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噻唑膦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的效果为76.7%,辛硫磷的防效为65.0%,噻唑磷的防效明显高于辛硫磷。3种阿维菌素类药剂相比较,依维菌素效果最好,防效为71.7%,阿维菌素和甲维盐的防效分别为65.2%和63.9%。依维菌素的防效明显高于阿维菌素与甲维盐,阿维菌素与甲维盐之间防效无显著差异。淡紫拟青霉和厚孢轮枝菌单用的防效分别为36.5%和41.8%,低于化学药剂的水平;淡紫拟青霉和厚孢轮枝菌混用的防效为60.0%,效果显著提高;但是,淡紫拟青霉、厚孢轮枝菌和噻唑磷3种菌药混用,增加噻唑磷却未能显示出防效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