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酚氧化酶的部分生化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的血清、血浆和血细胞裂解上清液(HLS)中酚氧化酶(PO)的活力以及该酶最适pH和温度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血清和HIS中都有PO活力,而血浆中无PO的存在,血清中的PO来自于血细胞;以L—Dopa为底物,中华绒螯蟹PO活力的最适pH值为6.5,最适温度为40℃。采用SDS、Ca^2+、Mg^2+以及SDS与Ca^2+联合和SDS与Mg^2+联合分别对酚氧化酶原(proPO)进行激活试验,血清和HLS中的PO活力都有显著的增加,其中SDS的激活作用最强,Ca^2+、Mg^2+的激活作用最弱,SDS与Ca^2+联合和SDS与Mg^2+联合的混合激活作用介于SDS和Ca^2+、Mg^2+之间,激活试验表明中华绒螯蟹的PO主要以酚氧化酶原(proPO)形式存在于血细胞中。 相似文献
2.
对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的血清、血浆和血细胞裂解上清液(HLS)中酚氧化酶(PO)的活力以及该酶最适pH和温度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血清和HIS中都有PO活力,而血浆中无PO的存在,血清中的PO来自于血细胞;以L—Dopa为底物,中华绒螯蟹PO活力的最适pH值为6.5,最适温度为40℃。采用SDS、Ca^2+、Mg^2+以及SDS与Ca^2+联合和SDS与Mg^2+联合分别对酚氧化酶原(proPO)进行激活试验,血清和HLS中的PO活力都有显著的增加,其中SDS的激活作用最强,Ca^2+、Mg^2+的激活作用最弱,SDS与Ca^2+联合和SDS与Mg^2+联合的混合激活作用介于SDS和Ca^2+、Mg^2+之间,激活试验表明中华绒螯蟹的PO主要以酚氧化酶原(proPO)形式存在于血细胞中。 相似文献
3.
4.
中华绒螯蟹病毒病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几年 ,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已成为我国名特优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但随着养殖规模扩大 ,养殖年份增加 ,各种疾病不断出现。特别是蟹的“抖抖病” ,危害很大 ,呈暴发性流行 ,有的养殖场蟹死亡率高达 80 % ,甚至全军覆没 ,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是对其病原研究作个初报。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材料病蟹来自浙江湖州、绍兴、肖山、桐乡等多个蟹养殖场。健康蟹购自湖州某养蟹场 ,规格 30~ 50g ,饲养于 1m3大小的水泥池中 ,水温 2 6~ 2 8℃ ,每池中饲养 4只 ,放适量革命草等。1 .2 细菌分离及寄生… 相似文献
5.
6.
对中华绒螯蟹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全过程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卵黄发生前期的卵母细胞为小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细胞质嗜碱性、无卵黄颗粒,与卵原细胞相比,内质网等细胞组分数量明显增多;卵黄发生期的卵母细胞为大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中出现指滴和大量卵黄颗粒,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核糖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均参与卵黄合成,细胞核呈生发泡状,细胞表面形成微绒毛,卵周隙中出现致密颗粒物质,但未被卵母细胞吸收;卵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中华绒螯蟹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全过程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卵黄发生前期的卵母细胞为小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细胞质嗜碱性、无卵黄颗粒,与卵原细胞相比,内质网等细胞组分数量明显增多;卵黄发生期的卵母细胞为大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中出现指滴和大量卵黄颗粒,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核糖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均参与卵黄合成,细胞核呈生发泡状,细胞表面形成微绒毛,卵周隙中出现致密颗粒物质,但未被卵母细胞吸收;卵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及其杂交种成体肌肉、性腺和肝胰腺中的主要矿物质元素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1)3种群绒螯蟹雄体肌肉中,K、P和Zn的含量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螫蟹的Na、Mg和Cu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但Mn和Fe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Ca含量最低.就精巢而言,3种群蟹精巢中的Na和Mg含量无显著差异;日本绒螯蟹的Mn和Fe含量最高,杂交种的K、P和Zn含量最低,而中华绒螯蟹的Ca和Cu含量最低.就肝胰腺而言,3种群蟹的Mg、Ca和P含量无显著差异;杂交蟹的Na、K和M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蟹,但其Fe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则分别具有最高的Cu和Zn含量.(2)3种群绒螯蟹雌体肌肉中,5种常量元素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Cu、Zn和Mn元素含量最高,而日本绒螯蟹的上述微量元素含量最低.3种群绒螯蟹卵巢中的9种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卵巢中的Na、P、Mg和Zn含量高于其他种群,除杂交种的Na和中华绒螯蟹的K含量最低外,日本绒螯蟹卵巢中其他6种元素含量均最低.肝胰腺中,3种群绒螯蟹的矿物质整体含量排序为:日本绒螯蟹>中华绒螯蟹>杂交蟹.整体上,3种群绒螯蟹肌肉中的Na、Mg、Cu和Zn含量低于海水蟹类,但Ca、P和K含量高于大部分海水蟹;3种群绒螯蟹矿物质元素组成模式较为接近,但仍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眼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岳高峰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9,8(3):237-241
应用组织切片技术于光镜下研究了中华绒螯蟹眼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组织形态结构,眼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为X器官-窦腺复合体X器官位于视端髓的外缘,其内具有I型和Ⅱ型两种类型神经分泌细胞,窦腺位于视内髓与视端髓交界处的背部,与X器官处于不同侧,由窦腺壁与中央血窦腔组成,窦腺壁由神经分泌细胞的末梢及神经质细胞交织而成。此外,在窦腺周围还存在的Ⅲ型和Ⅳ型神经分泌细胞及一群未知细胞团。 相似文献
10.
10个日本绒螯蟹群体与中华绒螯蟹形态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10个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群体和1个中华绒螯蟹E.sinensis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了18个形态性状参数,数据经标准化后,对绒螯蟹群体形态差异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冲绳以外的日本绒螯蟹群体的形态学特征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个体间有明显交叉;2)冲绳日本绒螯蟹群体与其它群体间形态差异较大,其多数个体与其它群体的个体分为两大支;3)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存在明显差异,可分为明显的两大支。 相似文献
11.
中华绒螯蟹(Eriochir sinensis)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蟹.近年来养殖的河蟹,幼蟹性腺早熟现象十分普遍.为了探讨幼蟹性腺早熟的生理机制及其与自然河蟹生长的差异,我们对自然生长河蟹、非早熟精养河蟹和早熟精养河蟹的体重、体长进行了定期的测量,从而得出它们各自的生长数学模型,进一步证明河蟹体重的增长符合W=aRb的幂回归方程,W代表体重,R代表累积天数,以日期来表示.幼蟹暂养期:自然河蟹生长公式为WS7-自=4.264 949×10-3R0.75326,而早熟精养河蟹的生长公式为W88=1.48277616×10-4R2.075153.在蟹种期(幼蟹期),自然河蟹生长公式为W自=3.080 628×10-8R4.390 53,非早熟精养河蟹生长公式为W87=5.325 97×10-8R4.259239,早熟精养河蟹生长公式为W88=5.464436×10-5R2.71758。无论从a值和b值来看,早熟精养河蟹与自然河蟹差异较大;而非早熟河蟹与自然河蟹差异则较小。从而我们可以认为从 5月 24日(大眼幼体的第 7天)至 7月 18日的 54 d内,幼蟹增重过快、蜕皮过频是造成性腺早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以龙井43号[Camellia sinensis(L.)O.Ktze.cv.Longjing 43]鲜叶为材料,经分离纯化获得多酚氧化酶-同工酶(PPOⅡ),对其部分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POⅡ最适反应pH为6.0;抑制剂抗坏血酸、亚硫酸钠和L-半胱氨酸对PPOⅡ的抑制作用随抑制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强;Cu~(2+)浓度在0.25×10-7mol/L时,PPOⅡ活性最高;PPOⅡ的Km为13.05 mmol/L,v_(max)为0.019 OD_(460)/min。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豇豆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进行研究。[方法]以豇豆中的过氧化氢酶为材料,测定其活力、最适温度与pH值,及各因素对活力的影响。[结果]豇豆中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值为8.0,最适温度为25℃。甲醇和乙醇对豇豆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均表现为低浓度具有激活作用,高浓度转为抑制作用。金属离子Cu2+对该酶有不用程度的激活作用,而Mg2+和Na+则对该酶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该研究为豇豆过氧化氢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对毒性较强的苯酚化合物进行超声降解,研究溶液pH值、超声功率、反应时间等对降解率的影响。并通过试验,对H2O2单一处理效果和超声强化H2O4降解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处理液pH值为1,温度为30℃,超声处理功率为180 W,H2O2投入浓度为300 mg/L时,超声波和H2O2联合作用90 min,对苯酚的降解率可达到83.8%。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甘蔗渣苯酚液化的最佳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苯酚与甘蔗渣质量比、催化剂用量等对甘蔗渣液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液化工艺。[结果]在甘蔗渣苯酚液化过程中,反应温度对液化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反应时间,5%~8%催化剂用量对液化效果影响不大。甘蔗渣苯酚液化的最佳工艺:催化剂用量7%,液化温度160℃,苯酚与甘蔗渣质量比为6,液化时间110 min。在此工艺下,甘蔗渣的液化率为98.67%。[结论]该研究为甘蔗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浓度梯度的亚硫酸氢钠、柠檬酸、EDTA、抗坏血酸4种抑制剂对清徐黑鸡心葡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抑制效果,旨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黑鸡心葡萄在贮藏、运输过程中防褐变添加剂的配方。结果表明:柠檬酸、EDTA、抗坏血酸对PPO活性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效果,3种抑制剂联合作用的最佳组合为A1B2C2,即柠檬酸0.04mmol·L-1,EDTA0.08mmol·L-1,抗坏血酸0.08mmol·L-1。PPO活性的抑制率达到85.67%。 相似文献
18.
三种微藻与苯酚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球藻、螺旋藻和斜生栅藻3种微藻与苯酚的相互作用。[方法]以小球藻、螺旋藻和斜生栅藻为藻种,人工模拟配置不同浓度苯酚的废水为受试水样,进行微藻与苯酚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苯酚对小球藻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对螺旋藻和斜生栅藻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螺旋藻表现得更为敏感,当苯酚浓度高于200 mg/L时,螺旋藻死亡;小球藻、斜生栅藻对低浓度苯酚均有一定的去除能力,并随苯酚浓度增加其去除苯酚能力减弱。[结论]利用微藻处理低浓度含酚废水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二氧化氯对苯酚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二氧化氯的加入量、废水pH值、处理温度等因素对苯酚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通过试验获得苯酚废水处理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20.
香椿生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采集了贵州省关岭县人工培育的32年生香椿,通过树干解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其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香椿在幼龄阶段树高生长较快,15年以前其平均生长量在1.4m以上,生长高峰期出现在第9年,年生长量1.633m;胸径生长高峰期在第9年,年平均生长量达1.95cm,18年后至32年,年平均生长量仍达到1.3cm以上;在30年前,材积增长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并出现两次高峰。香椿至32年时,可分为3个生长期,即:幼龄期、速生期和成熟期。并运用SPSS 13.0软件对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建立了模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