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半干旱区‘冀谷31’微集水种植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夏谷区主栽品种冀谷31为材料,通过测定微集水种植和露地栽培(对照)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干物重、光合速率、叶面积系数、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温度和叶绿素含量,探讨武安市半干旱区微集水种植的增产机理,为该技术在半干旱夏谷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微集水种植较对照增产16.28%,土壤水分含量在10~20 cm深度提高10%以上,膜内土壤温度最高升高2.4℃,净光合速率提高15.44%,叶面积指数提高11.5%,SPAD值提高10.07%。因此,微集水种植具有显著增产的作用,其生理机制在于:微集水种植起到了保墒升温作用,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促进了根茎叶穗的干物质积累;在此基础上单穗重、穗粒重、出谷率、亩穗数经济性状得到提高;后期提高了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防止了早衰,减少了秕谷。因此将微集水种植作为半干旱地区谷子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科学依据,应积极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旱作农田微集水种植产流蓄墒扩渗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宁南不同生态区的旱作农田,对秋作物和多年生牧草——紫花苜蓿设置不同微集水种植带型。系统测定生长期和非生产期不同时段和不同部位的土壤蓄水增墒效应、产流效率、蓄墒效率、垄沟系统产流入渗特征等。分析结果表明:秋作物和苗蓿牧草采用微集水种植,能显著提高农田蓄水增墒保墒作用;作物生长期微集水种植较辱地种植方式0~2m土层多增蓄水分78.0~136.7mm,其中非生产(休闲)季节同层多贮水量24.8~49.2mm;土壤蓄墒期微集水种植蓄墒率达到43.3%~62.4%,提高蓄墒效率51.0%~83.7%。  相似文献   

3.
PG6微生物制剂提高作物产量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G6微生物制剂能提高作物产量。本文对其增产机理做了研究,指出,PG6菌剂的使用能改善根际营养条件,并产生生长调节物质,促进作物对根际土壤中难溶磷的吸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仿丰产沟渗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总结丰产沟技术和地膜覆盖技术的基础上,构想出仿丰产沟渗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阐述了这一技术的创新点与技术要点。经多年的小区试验大田示范表明:这项技术和现行地膜覆盖技术相比,玉米苗期长势良好,产量增加30%以上。该技术的经济效益高,其增产机理表现在微地形集流渗水、地积温增加、作物极际微生态环境改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农业综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以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农业综合发展为研究对象,经过5年试验示范,提出了旱作农田微集水种植、秋覆膜春播等旱作有效技术,形成了适于该区域主要作物栽培的专用肥,成功地开发出秸秆微发酵饲喂技术,针对区域生态条件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方案。技术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辽西地区微集水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覆膜沟种植、垄覆膜沟覆膜种植和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三种一元或二元微集水覆盖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微集水技术能够提高玉米出苗率2.7~3.1个百分点,垄覆膜沟覆膜种植和垄覆膜沟种植能够缩短玉米的出苗时间1~3 d,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会延长玉米出苗时间2 d.相对于传统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7.
作物生产潜力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介绍了作物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评述了该领域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探讨了作物生产潜力经验模型和物理模型的优缺点及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作物生产潜力研究的发展方向,认为作物生产潜力研究将从单纯考虑自然因素转向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相结合;机理模型的完善还需要大量相关数据库的组建及相关技术的支持.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作物生产潜力研究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香菊 《植物保护》2023,49(5):316-324
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作物有性杂交的限制, 为培育耐除草剂作物提供了新途径。转基因作物种植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种植面积迅速增长。全球转基因作物1996年仅170万hm2, 2022年种植面积扩大到2.022亿hm2, 增加了近120倍。面积最大的前5个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比例均在90%以上, 阿根廷种植比例接近100%, 耐除草剂性状一直是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性状。2008年, 我国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 利用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出中黄6106、DBN8002、DBN9936、DBN9858、DBN3601T等多个含有耐除草剂草甘膦基因的转化体, 并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2021年-2023年, 我国在云南、内蒙古等地开展了转基因作物试点种植, 结果表明, 草甘膦在上述转化体及其衍生品种上应用, 除草效果好、增产节本优势明显, 适合不同的轮作与栽培模式。本文概述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情况, 分析我国农田杂草危害现状及防控需求, 结合具体国情和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应用需求, 论述其在我国产业化应用的前景, 以期为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的研究、种植和草害可持续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不同节水种植模式对糜子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榆糜2号为材料,研究了长城沿线风沙区不同节水种植模式对糜子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种植可以有效地提高农田集水与保墒效果,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降低糜子全生育期耗水量与耗水强度,其中,双沟覆膜产量达6 927.43 kg/hm2,比对照增产40.00%,其水分利用效率为17.22 kg/(hm2· ...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联合固氮菌在埃及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用固氮菌(Azotobacter)和含脂固氮刚螺菌(Azospirillum)接种禾谷类及其他作物皆具有增产效果,其机理是发生了固氮作用和形成一些生长刺激素物质,例如吲哚乙酸和赤霉素等。种子接菌比土壤或根际接菌效果要好。增施土壤有机质能促进固氮菌和固氮刚螺菌的繁殖。盆栽试验表明,接种联合固氮菌后,在有磷矿粉的组合中,只要施用大田通常量50%的氮肥,就可以使小麦茎秆增高并获得高产。联合固氮菌还能使小麦后茬作物,例如黍稷类小粒作物增产。接种联合固氮菌还能提高土著菌根的侵染率。几种接菌载体经大田应用表明,能节约约50%的氮磷肥。 1962年前,人们对固氮菌(Azotobacter)的兴趣还只是局限于实验室。1964年Gibson提出了联合固氮菌可用作作物肥料的预言。到1980年固氮刚螺菌(Azospirilla)已在禾本科牧草上取得明显的增产效益。接种联合固氮菌使农作物增产是在作物根际发生了固氮作用和产生了能刺激作物生长的物质。联合固氮菌与菌根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已有较多报导。由于应用生物肥料能节省肥料消耗和降低化学肥料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在农牧业生产中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腐植酸是农田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土壤生命最具活力的核心物质。针对旱地农业发展中土壤结构退化、水肥利用效率低和作物低产低效等核心问题,总结了我国生物腐植酸和煤基腐植酸等腐植酸资源及其行业发展进展,分析了腐植酸组成特点及其在改良土壤结构和维持土壤酸碱平衡、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刺激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改善作物品质和降低重金属污染等方面的作用原理,开展了腐植酸在酸化地、盐碱地土壤改良和在废弃地土壤结构改良以及水肥保持中应用的研究,对研发的腐植酸保水肥剂、腐植酸土壤改良剂和重金属污染地治理的材料及其应用效果进行介绍。针对我国旱地农业发展态势和腐植酸在旱区土壤改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腐植酸产品研发和应用技术在旱地农业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间作系统充分利用光热水肥资源具有高产高效特征,在旱区得到了广泛应用。综合国内外间作群体水分利用的研究成果,论述了间作具有水分优势的高效利用机制。间作系统减少土壤蒸发、提高作物蒸腾、降低棵间蒸发与耗水量的比值,增加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提高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进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间作系统的水分利用机制包括生态位分离减少竞争以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水力再分配调节作物及邻体作物土壤的水分条件缓解旱区作物的水分胁迫。间作系统水分利用的影响因素包括作物种类、种植密度和空间布局、水肥管理和耕作措施。针对研究中的不足,指出未来间作系统水分高效利用研究应关注以下方面:不同区域间作群体增产和节水的规律;水分与源库关系及对种间关系的响应;量化水分与根系生长的关系,建立间作作物对水分吸收的模型;地下部对间作水分优势的响应。  相似文献   

13.
抗旱救灾农作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甘肃省中东部黄土高原旱作区当前干旱灾害和农业生产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干旱灾害和农业生产模式以及二者的互作效应对农田系统抵御干旱灾害能力的影响.认为抗旱减灾农作制度必须以科学轮作的作物体系、耕地质量保育和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体系为支撑点.只有建立基于多样化的作物体系、秸秆还田、科学轮作、垄沟种植、二元覆盖和少免耕技术的农作制度,协调农田生产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实现甘肃省中东部黄土高原旱作农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抗旱救灾和农田生产力持续提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植物之间互作效应及其生理机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分析不同植物互作效应的基础上,就互作效应在农林复合系统中对植物体内养分、土壤养分有效性及植物生物学产量等的影响进行了概述,(1)互作促进了植物根系生长,使植物根系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作用,也有利于根系间的养分竞争;(2)植物之间的他感作用普遍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及栽培生态系统中,在植物资源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种相生相克作用;(3)互作促使植物体内的养分转移,改善体内的养分状况,达到植物之间养分互补;(4)互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和根际养分吸收环境,维持植物生产力;(5)互作能更有效地利用光、热、水、土和养分等资源,并减轻病虫危害,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在豆科与非豆科植物互作中,豆科植物的生物固氮作用为其互作植物提供了氮素营养保证,这种形式互作的产量优势通常在缺氮情况下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特别是在旱地农业这点上和中国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相似。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旱地农业的主要特点,总括出澳大利亚在干旱地区实行混合型农业;实行以豆科牧草为基础的粮草轮作制;重视旱地农业研究等成功经验。依据这些经验,结合我国的旱进农业的实际,得出依靠教育科技振兴旱地农业,树立大农业观念,合理调整旱地农业的内部结构等启示。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固阳县16个乡1 6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分析,指出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抗干扰能力弱、易于发生风蚀、水蚀的生态背景是制约农牧交错带传统农牧业经济发展的生态瓶颈,探讨并提出了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农牧企耦合发展模式”,分析论证了该模式对于解决农牧交错带生态和经济问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运用能值理论、方法,以植被NPP为基础,评价环境资 源系统对准格尔旗种植业系统的影响、贡献,揭示种植业系统的物质基础、运行效率和发展 方向。研究表明:(1) 环境资源,尤其可更新资源是准格尔旗种植业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驱动 因素。优化能值投入结构,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率、转化率,是发展准格尔旗种植业系统生 产力的战略方向。(2) 准格尔旗种植业系统的可持续规模、产量主要取决于环境资源提供的 自然资本、生态服务。推广以木本水果、木本粮油为主体的农林复合系统,推进生态建设步 伐,进而增强环境资源提供自然资本、生态服务的能力,是维持准格尔旗种植业系统可持续 规模的最佳途径。(3) 实施“农牧互促”的农业发展战略,提高农牧业系统耦合度及其整体 生产力,尤其以种植业支撑畜牧业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能值,是准格尔旗种植业系统的重 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The aim of integrated farming system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sustainable farming systems from an economic,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point of view. Strategies for crop rotation, crop protection and fertilization are briefly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potato production.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fertilization on the incidence of some pests and diseases of potatoes are discussed in more detail, based on a literature study. Some results of potato production on the three farms for integrated arable farming in the Netherlands are also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9.
在四川丘陵区水旱轮作田进行了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栽培模式的对比研究,对秸秆还田条件下的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整个生育期,覆盖处理土壤水分含量均明显地高于不覆盖处理(对照),且免耕覆盖处理又显著优于翻耕覆盖处理.小麦分蘖高峰期覆盖处理的土壤水分比不覆盖处理分别高4.9%~12.8%,对土壤有较好的保墒作用.覆盖处理的小麦最高茎蘖数比翻耕不覆盖增加11.4%~45.8%,由于增加了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保护性耕作条件下覆盖处理比翻耕覆盖增产3.2%~18.1%,对提高小麦产量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水分利用率,选用多年生作物苜蓿及小麦、鹰嘴豆、马铃薯 等一年生作物作为供试作物,设置不同带状系统研究了各种种植方式和耕作方式对作物生长、土壤水分、WUE及 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保持水分的能力依次为: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T);(2) 保护性耕作具有良好的防止土壤侵蚀能力,依次为:NTS>NT>T;(3)免耕+秸秆覆盖和免耕方式与传统耕作相比, 均能提高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和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壤侵蚀量。从不同处理保持水土效应来看,从优 至劣的顺序为NTSPL>TPL>NTSCL>TCL>NTSWL>TWL。由此可见,免耕秸秆覆盖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及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粮草豆隔带种植,结合保护性耕作措施不但具有蓄水保土,减免侵蚀的生态作用,而且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宜结合生产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