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冬瓜是一种适应性强、易管理、投入低、产量高、耐贮藏的蔬菜,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且管理相对容易。采用麦田套种冬瓜的生产模式,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明显增加。1整地、施肥采用麦田套种冬瓜的栽培方式,种植带宽度设置为2.6m,其中小麦种植带宽度为1.8m,冬瓜种植带宽度0.8m。翌年春天土壤解冻以后,趁墒深翻,将深度控制在40cm左右,结合整地施用农家肥45t/hm~2。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套种冬瓜接茬玉米技术是指在冬小麦播种时预留套种行,在冬小麦生长中后期套种冬瓜,并在冬小麦收获后直接点播玉米的一种栽培模式。以来安县为例,对冬小麦套种冬瓜接茬玉米高效栽培模式各技术环节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高产耕作技术研究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高产耕作技术已在北京具有较好灌溉条件。田间机械化水平较高和小麦、夏玉米一年两茬平作热量不足的地区生产试验3年,生产试验表明,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高产耕作技术框架可行,尚待继续完善。此项目还在研究试验阶...  相似文献   

4.
1、栽培模式 小麦-冬瓜套种生产,在小麦播种时小麦2米预留40厘米冬瓜带或小麦4米预留80厘米冬瓜带。冬瓜采用直播,亦可营养块育苗或苗床育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香蕉套种黑皮冬瓜后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及蕉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香蕉枯萎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抗(耐)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9号、易感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1号为试验材料,在上一造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大于50%的蕉园进行随机区组试验,设桂蕉9号套种黑皮冬瓜、桂蕉9号单作、桂蕉1号套种黑皮冬瓜和桂蕉1号单作4个处理,调查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香蕉和冬瓜采收后产量,检测冬瓜采收后蕉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处理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差异。【结果】桂蕉9号套种黑皮冬瓜、桂蕉9号单作、桂蕉1号套种黑皮冬瓜和桂蕉1号单作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分别为1.48%、14.44%、52.96%和70.00%。香蕉套种黑皮冬瓜后虽平均单株产量与单作香蕉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折合每公顷香蕉产量因枯萎病发病率的降低而有所增加。桂蕉9号和桂蕉1号套种黑皮冬瓜后土壤pH分别较单作该香蕉品种显著提高24.00%和19.45%(P<0.05,下同)、土壤电导率(EC)显著下降78.48%和72.55%、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升高72.92%和72.73%、土壤细菌及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Chaol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套种黑皮冬瓜提高了土壤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降低了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套种黑皮冬瓜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增加了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及丰富度。抗(耐)枯萎病香蕉品种套种黑皮冬瓜的防病效果比感病品种更明显。【结论】抗(耐)枯萎病香蕉品种套种黑皮冬瓜可通过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电导率、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达到降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的目的。抗(耐)枯萎病香蕉品种套种黑皮冬瓜种植模式可在广西香蕉枯萎病病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的适宜熟期品种与最佳共生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玉米中晚熟种(农大108、农大3138)和早熟种(唐抗5)两种熟期类型品种,通过不同播期试验,从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植株生育性状、籽粒灌浆进程等方面探讨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耕作技术适宜熟期类型品种与最佳共生期。结果表明:适宜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种植的玉米品种为中晚熟种农大3138;在北京地区麦田生态条件下,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与小麦的最佳共生期为21天左右,玉米幼苗在田间受抑制程度较小,植株健壮,全生育期光温配置充足合理,籽粒成熟度好,产量和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麦田套种大豆的增产效果及原因,提出了麦田套种夏大豆的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8.
一、露地及简易覆盖栽培模式
  (一)洋葱或大蒜间作越冬菠菜,套种冬瓜,套种芹菜
  1.种植方式。采用平畦,大畦宽1.5m,种植洋葱或大蒜。小畦宽80cm,种植越冬菠菜,菠菜收获后定植冬瓜。大蒜收获后秋季全部播种芹菜。  相似文献   

9.
花生不同种植方式的耗水特点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春播覆膜(CBFM)、春播露地(CBLD)、夏播覆膜(XBFM)、夏播露地(XBLD)、麦田套种(MT)和麦田套种露地(对照,MTLD)6种花生种植方式的耗水特点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花生的耗水量不同,当生育期的降水量相同时,耗水量与土壤贮水消耗量呈正比,降水耗水量与土壤贮水消耗量占农田耗水量百分率呈反比。春播覆膜处理的荚果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土壤贮水利用效率均最高,麦田套种最低;夏播覆膜与夏播露地相比,降水利用效率高;麦田套种露地与麦田套种相比,土壤贮水利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10.
夏花生增产的关键措施山东省莒南县农业局农技站陈效东,王聿秋莒南县在60年代就开始种植夏花生,其方式为麦田套种。通过十余年的试验、示范表明:夏直播花生比麦田套种有着播种方便、深浅一致、便于施肥、出苗整齐且易夺取高产稳产等优点,再加地膜覆盖,在温度、湿度...  相似文献   

11.
陈爱山 《当代农业》2010,(24):33-33
大棚春萝卜套种冬瓜、青蒜栽培模式.亩产萝卜2500公斤、冬瓜1.2万公斤、青蒜3500公斤,亩产值达1万~1.3万元.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大棚夹套种马铃薯与冬瓜,不仅充分利用土地和大棚,提早上市,而且栽培技术简单,经济效益显著,每亩大棚可产马铃薯1500kg左右,冬瓜10000kg左右,亩产值6000-7000元。  相似文献   

13.
麦田套种水稻技术,是指在小麦生长后期,在麦田里播种水稻种子的一种新技术。此技术具有免耕直播种植,秸秆就地还田,提高土壤肥力,节本增效,保持环境的显著特点。本技术由江苏农业科研单位研究发明。  相似文献   

14.
正豫北地区温度水分条件适宜,常年粮食种植面积大,特别适宜优质强筋小麦的栽培,一般以小麦--玉米套种为主,豫北安阳县、滑县曾多次荣获全国和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为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为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小麦--玉米套种优化栽培,我们根据多年来的生产实践,结合豫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栽培习惯、机械化程度等,总结出了安阳县小麦--玉米套种高产栽培技术并推广应用,促进了粮食的增产增收。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  相似文献   

15.
正安阳县地处河南省北部,玉米常年种植面积约6.0万hm2,土壤类型繁多,垂直高差变化幅度大。本文依据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地理因素、土壤类型、资源利用条件以及田间肥效试验、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农民施肥习惯,在对不同生态区土地生产力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推荐施肥分区。一、推荐施肥分区(一)中东部麦田套种区该区主要区域位于京广铁路以东的柏庄镇、韩陵乡、白璧镇、崔家桥、吕村镇、永和乡、北郭乡、瓦店乡、辛村镇,玉米播种面积约31 500hm2,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的  相似文献   

16.
为增加种植效益,充分利用土地、气候等资源,研究推广玉米冬瓜套种技术。具体讲述了茬口安排、品种选择、套种模式和配套管理技术,最后对套种模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做了分析。该项技术的推广,对于当前家庭农场主或种粮大户应对玉米价格低迷,增加种植效益,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麦田套种对玉米环境因子及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麦套玉米的环境因子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麦田畦埂(间距40cm)玉米苗冠层光照强度是单作玉米苗的50%左右,是套种行(间距30cm)的120%左右,光照是影响麦套玉米生长发育诸因子中的首要因子;0、5、10、15、20cm深度土壤的日平均温度,麦田畦埂比单作玉米田分别降低2.76、3.07、2.88、3.00、2.85℃,比套种行分别提高0.52、0.02、0.12、0.19、0.05℃;土壤水分降低的百分率,5月31日以前麦套的大于单作的,5月31日以后则反之;其它环境因子,麦田畦埂一般均优于套种行而次于单作玉米田。单株性状,麦田畦埂优于套种行而次于单作玉米;生育期,麦田畦埂的早于套种行而晚于单作玉米。  相似文献   

18.
一 麦田套种草木樨对后作麦田(后作第一年)小麦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陕北地区地形复杂、土壤肥力悬殊,为了给大  相似文献   

19.
桂林市已有20多年的黑皮冬瓜种植历史。近年来,桂林市资源县农户利用当地气候优势,夏植黑皮冬瓜,并在黑皮冬瓜架下套种红薯,增加了收益。笔者对这一种植模式做了总结,从品种选择、茬口安排、育苗、定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黑皮冬瓜、甘薯的栽培技术,以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孙益梅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1):76-77,79
结合射阳县实际情况,介绍了适合该地区的冬春季高效种植模式,包括麦田冬季立体套种模式、棚室蔬菜高效栽培模式、棉田立体套种模式等,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