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1世纪初,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解决水危机问题。这一危机主要是缺水、由水引起的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和营养不良。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保证粮食安全,人们投入了大量资源开发用于农业的水资源。然而,我们知道,由于工业与城市生活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多,加之考虑环境用水需求,未来用于农业的水会更少。  相似文献   

2.
杜威漩 《节水灌溉》2007,(8):151-155
导致我国农业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深层原因在于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缺陷所导致的交易成本的上升和制度效率的降低。文章首先对交易成本、制度效率的概念做了界定并简要阐述了交易成本、制度效率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其次,文章对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缺陷进行了分析;再次,文章对我国建立WUA的实践进行了归纳并得出了一定的启示;最后,文章提出了构建我国三元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农业水费管理制度透视与创新——基于交易成本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水费管理制度是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农业水费管理制度能否正常运行必将最终影响到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能否正常运行.首先简要阐述交易成本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交易成本是制度创新与否的重要判定指标,另一方面,制度创新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必要手段;其次,分析了农业水费管理制度运行的现状及其运行中的交易成本;最后,分别从两个方面提出了降低农业水费管理制度运行中交易成本的制度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4.
需求管理--缓解水资源稀缺的根本措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我国水资源的短缺,但又浪费和污染严重的现象。分析了现有水资源管理的弊端,即水资源的供给管理带来的弊端。提出在中国实行水资源的需求管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实行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明确水权.建立水市场;重新核定水价;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宏观干预.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能力的建设等措施,实现从供给管理到需求管理的转变,达到节约水资源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水资源的稀缺。  相似文献   

5.
支撑我国农业发展的水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我国农业危机和水危机,必须加强水行业的制度建设。实践证明,我国通过近年来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节水型社会试点、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用水者协会等组织机构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为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从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用水效率控制三方面提出了水资源管理的控制红线和实践操作指标。采用“从后向前”的思路,针对水质型缺水问题严重的地区,提出通过纳污总量控制研究需水阈值的工作思路,并提出根据需水阈值实现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管理方法,为流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水资源管理制度关键技术问题,对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技术内容、应用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首先介绍了水资源管理制度关键技术的基本内容,包括全口径水资源层次化评价方法、二元水循环及半生过程综合模拟技术等;再结合实际案例,对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关键技术的应用方法做了分析.以进一步加深相关人员对水资源管理制度关键技术的认识,为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及确定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实现"三条红线"控制目标的具体量化,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分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内涵的基础上,遵循核心性、代表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等原则,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方面构建"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并详细阐述每类指标的确定方法,最后将其应用到新密市。  相似文献   

9.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国家、省、市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意见也分别出台.结合工作实际,对区县政府如何制定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分别为明确主要目标、以法律法规规划为依据、各部门分工落实、明确存在问题、建立合适的指标体系、明确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任务、强化责任、加强考核等.  相似文献   

10.
区域水危机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在分析水危机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评价区域水危机的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评判方法对东江流域的河源、惠州、东莞各市1995~2006年间的水危机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河源市水资源状况较好,目前不存在水危机情形,惠州市从2002年后开始轻度的水危机,东莞和深圳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水危机,且在降雨较少的2004年,出现了严重的水危机情形,这为科学管理东江流域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提供了一种评价方法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2014]360号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为深入贯彻中央节水优先方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用水单位用水需求和过程管理,提高计划用水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取水许可和水  相似文献   

12.
量水而行--从新《水法》看节约用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目前面临的“水危机”,必须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合理配置放在突出的位置,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3.
关于水权制度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把经济学供求理论应用到水权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当中,提出水权制度的产生是水资源稀缺的情况产生了对新制度的需求,同时水利技术和社会经济环境使水权制度的供给成为可能,是双方力量共生了水权制度。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水权制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的淡水供给有限且受到污染的威胁,工业、农业和城市供水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有限淡水资源在分配上的竞争.为了避免水资源危机,各国致力于保护水资源,对供水和需水进行管理,减少污染和降低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讨论如何实现水的循环再生利用及污水再生的环境效益.污水回用提高了供水的可靠性,只用较少的淡水就能满足人类更大的需求,从而减轻了人类生存对世界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列举了国内外各种水回用实例,对再生水产生的环境效益作了举例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建立水权转让制度是灌区经济发展和创建节水型社会,促进人水和谐、生态平衡乃至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灌区建立水权转让制度,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市场运营机制,推进水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促进和保证灌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小开河引黄灌区为例,阐述了水权转让制度对灌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对实行水权转让制度以及灌区配套建设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按照《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通知》,要求各地州做好指标分解及实施工作.此外,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流域管理机构强化流域综合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新疆水电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为切入点,结合工程实践,探讨上述新形势下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翻开了农村改革的历史新篇章,从而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30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变化。30年来,我国农机化事业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在农机产权制度、服务制度、管理制度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8.
输配电线路运行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探讨了输配电线路的管理制度,包括输配电线路运行值班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设备缺陷管理制度、检修制度、技术培训及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9.
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针对目前全球性水资源危机,提出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性,以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水资源合理配置。采用水资源综合短缺度最小为目标函数,对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客水等多种水源统筹考虑,对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环境等不同用水需求,用权重区别对待,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20.
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设计灌溉面积733千hm2,总供水人口超过1 000万,是全国3个特大灌区之一,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淠史杭灌区用水结构和用水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灌区现状取用水仍处于传统的管理方式,干旱年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各行政区间、用户间争水抢水现象普遍.为了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灌区水资源定额管理与总量控制,构建和谐的用水制度,制定了灌区水量分配方案,并对方案未来的实施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