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晋江市干旱特征分析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晋江市干旱特征、干旱与气象因子和土壤墒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晋江属于干旱高发严重区,夏旱出现频率最高,年均1.5次;旱情常以连旱形式出现;大旱以上的致灾旱情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冬季;2000年以来晋江出现春旱和夏旱概率明显减少,但夏秋连旱和秋冬连旱出现的几率显著增多,其中80%达到特旱标准,旱灾次数呈加重加快趋势;干旱期间连旱日数与降水量呈负相关,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相关性最高;50%的气象干旱会产生土壤干旱,但气象干旱与土壤干旱不同步,土壤中旱常发生在气象干旱的晴朗干燥时期,甚至会出现土壤重旱,对农业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聊城夏玉米生长期间旱涝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夏玉米生育期内供需水量作为夏玉米旱涝评价指标,运用GIS、统计学和农业气象学等方法,系统分析聊城地区1961—2011年夏玉米生长期间的降水情况,通过计算旱涝指数表明,夏玉米生长阶段旱涝灾害频发,以干旱影响为主,苗期(播种—出苗)发生干旱的频率高达80.4%,非常容易出现卡脖旱现象,严重影响夏玉米正常生长发育。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旱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给本地区夏玉米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应对旱涝灾害的主要措施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组织抗逆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大力推广节水技术;科学运用空中和地下水资源;保障夏玉米生长关键期的栽培用水等。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近48年气象干旱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辽宁省50个观测站1961-2008年的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作为干旱划分标准,对历年干旱的强度、发生频率、持续日数及影响范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旱、夏旱、秋旱3类干旱均存在影响范围扩大、强度增加趋势,春旱影响范围、强度变化最明显;春旱日数变化以减少趋势为主,夏旱、秋旱日数变化以增加趋势为主;西部春旱发生频率较高,东部各种干旱发生频率相对都较低。  相似文献   

4.
基于湿润指数的四川盆地农业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四川盆地89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实测气象资料,计算了各站历年各季的湿润指数,并利用湿润指 数,分析了四川盆地的农业干旱发生频率、发生范围及发生强度变化特征,并以2006年川渝特大干旱过程为例探 讨了湿润指数对四川盆地农业干旱评价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采用湿润指数评价农业干旱是可行的;各季农业干旱 中春旱发生最为频繁,夏旱次之,伏旱最少;春旱发生范围最广,伏旱最小;干旱平均强度,以春旱强度最高,夏旱 次之,伏旱最弱.  相似文献   

5.
陈涛  肖兰  王传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574-9575,9609
衡阳是干旱多发区,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干旱强度越来越大,干旱发生频率加快,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日趋明显。统计表明,历年夏秋旱发生的概率为57.14%,其中干旱、大旱和特大干旱发生的概率分别为34.33%、31.23%和34.44%,夏秋旱的变化周期为15年。在分析了解衡阳干旱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阳市抗旱对策。  相似文献   

6.
韩艳凤 《农学学报》2023,13(10):77-82
掌握辽宁中部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变化与干旱风险度,为辽宁中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避干旱风险和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参考。利用沈阳区域气象中心1961—2020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选用积分湿润指数及其干湿指数研究降水量对农作物生长季的满足程度、干旱变化特征及干旱风险程度。结果表明:1961—2020年辽宁中部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线性减少40.5 mm;降水满足度和干湿指数呈下降趋势,分别线性下降14.5%和0.13;干旱风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最大干旱风险度上升17.3%,2000—2020年平均上升11.0个百分点。播种苗期中旱+大旱约3 a一次;旺长期中旱+大旱概率约20 a一次;成熟期中旱+大旱约4 a一次。研究结果为掌握降水变化状态,干旱变化特征,认知干旱的严重程度,规避干旱风险,为“三农”及粮食生产安全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和防旱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宁夏山区干旱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宁夏山区8个县站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比较分析了宁夏山区近38 a(1971-2008年)的各月干旱指数,并分析全年、月度干旱的站次比和干旱强度的年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山区年季干旱强度呈现降低趋势,但干旱发生频率和干旱面积增加,特别是2000年之后干旱频率和站次比呈增加趋势;宁夏山区以轻旱-中旱为主,特大干旱发生相对较少,近5 a来山区各县发生区域性干旱频率增加较明显;春旱和秋旱有加重的趋势,而夏旱和冬旱发生少,但春、夏、秋连旱在2000年之后发生频率和涉及的区域呈现增加的趋势;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山区干旱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如何解决水源是首要问题。面对连年大旱,在中部干旱带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长效机制至关重要。通过调查,本文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水分高效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2年入夏以来,持续发展的旱情致使美国农作物大幅减产、农产品价格持续飙升,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美国大旱对我国这样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农业大国也敲响了警钟。通过分析美国世纪大旱的特点、成因、影响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农业投入品增加等问题,提出应从建立和完善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加强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减灾技术研究与推广的投入等角度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2012年入夏以来,持续发展的旱情致使美国农作物大幅减产、农产品价格持续飙升,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美国大旱对我国这样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农业大国也敲响了警钟。通过分析美国世纪大旱的特点、成因、影响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农业投入品增加等问题,提出应从建立和完善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加强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减灾技术研究与推广的投入等角度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喀左县属于典型的低山丘陵半干旱农业地区,主要以雨养农、降雨量少,具有十年九旱的特点,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春旱、伏旱和秋吊经常发生,由于干旱缺水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及其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辽宁省农委的支持和帮助下,喀左县实施了由全国农业技术中心下达的《辽宁省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旱作节水》农业财政补贴项目。特别是抗旱保水剂的应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达到了抗旱、保水、保肥、增效、改良土壤和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与提高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的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2009年吉林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树庆  王琪 《吉林农业科学》2010,35(1):49-52,56
2009年吉林省农业气象要素时空变化异常,农业气象灾害频发,作物生长季相继发生了罕见的春旱、低温冷害、伏旱、秋吊和霜冻等灾害,给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造成严重危害。尽管抗旱投入较大,但气象灾害仍然导致粮食作物单产锐减,同时对本省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产生较大影响。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是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用积分湿度指标方法评价大石桥地区旱涝程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万娟  张丽娟  刘亚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41-14543
应用积分湿度指数、干湿指标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辽宁省大石桥地区农业生长季的旱涝程度及水分供需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年降水量趋势减少170mm,春季趋势减少10mm,夏季趋势减少114mm,秋季趋势减少47mm。与农业需水相比,生长季缺水35mm,降水量满意程度趋势下降37.7%,干旱指数趋势降低0.345;作物生长季的气候类型从偏湿润向偏干旱转变,春、秋2季转为中旱气候类型,1980年以后干旱概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贵南县农业气象灾害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南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霜冻、干旱、冰雹等。从1961—2012年资料统计分析得到贵南农业气象灾害演变特征为:春季终霜日为6月12日,秋季初霜日为8月20日;平均无霜期为68 d,无霜期总体上有延长的趋势。马铃薯和小油菜易受晚霜冻和早霜冻灾害。干旱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总体看平均10年中5年有干旱,3年为轻旱,2年为中旱;最严重的干旱为2000年,春夏连旱;干旱总体为增加趋势,春旱为增加,夏旱为减少趋势。冰雹在1961—2012年共出现了252次,主要出现在3~10月,6月出现冰雹的次数最多,5月次之;最大冰雹的直径为30 mm;7月和8月出现在贵南的冰雹灾害强度最大;冰雹出现次数总体趋于减少,在年内冰雹出现的初日有提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于万军  高淑新  曹东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80-12582,12585
采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积分湿度指标和干湿指数分析方法,系统分析降水与农业需水和旱涝程度。结果表明,近50年作物生长季降水倾向率为-19.983mm/10a,降水量趋势减少约100mm。有6~7成的年景降水基本满意,自然降水农业需水满意程度趋势下降23%。因降水减少,气候类型在转变,由半湿润、偏旱型转向中旱气候类型。生长季平均缺水56mm,有36%的年份受干旱威胁;春季旱情最重,概率为64%;秋季次之,概率为58%;夏季最轻,概率为24%。5月播种出苗阶段干旱概率为70%,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江南红壤丘陵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南部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业气候的基本特点有(1)水热资源总量丰富,光资源总量偏低;(2)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春季和初夏雨涝,伏秋干旱,水热同季不同步,光温降水不协调;(3)光温降水的年际变率大,气候灾害多,农业生产波动性大春季。春季和初夏持续过量的阴雨洪涝对春播作物的立苗和生长不利,亦是导致该区冬季农业薄弱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左权县降水变化规律,笔者利用左权县1961—2015年逐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5年滑动平均、M-K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左权县年及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左权县年降水量总体以-12.6 mm/10 a速率下降,20世纪60—90年代呈减少趋势,21世纪以来呈增加趋势,且在1968年发生了减少突变;季节降水量变化,春、夏、秋季呈减少趋势,冬季则呈微弱增加趋势,夏、秋季降水年代际变化与年降水变化趋势一致,冬、春季降水年代际变化起伏较大,秋季在1970年发生了减少突变,春季在2005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跃变,冬季在1976年和2003年分别发生了由多到少和由少到多的转变;干旱和暴雨是影响当地农业生产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呼伦贝尔西部草原草地不同时期土壤各层次水分含量的分析,揭示了半干旱草原土壤干旱特征,分析了干旱的季节分布以及不同季节水分在土壤各层次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cm土层特旱发生频次较高,50cm、100cm土层中旱和轻旱发生频次较高,重旱在各层土壤发生频次均较低,各层次干旱发生频率均在55%以上;干旱的季节分布特征表现为:春季干旱开始发展,夏初干旱发展到最严重时期,秋季稍有回升,但封冻前未能够恢复到早春土壤含水量水平,土壤各层仍然维持干旱状态,预示来年春旱的可能发生;呼伦贝尔西部草原春、夏、秋三季连旱体现了半干旱草原的显著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9.
1971-2009年内江地区的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弄清内江地区旱涝变化规律,为该地区干旱监测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采用Z指数分析方法,对1971-2009年内江地区的旱涝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9年来,内江地区以旱灾占优势,洪涝灾害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大气干旱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从不同季节看,春季旱灾严重,夏季多洪涝,秋季旱涝灾害较少,冬季旱灾极为严重;从月变化看,偏旱月多于偏涝月,在偏旱月和偏涝月中,重旱与重涝出现的几率均较大。  相似文献   

20.
隆德县玉米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不足、春夏干旱突出,设计玉米秋季全膜双垄覆盖、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常规半膜覆盖6种覆膜方式,对其水分效应、温度效应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6种不同覆膜方式中,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的效果最好,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次之。秋季全膜双垄覆盖在玉米播种期和出苗期0—20cm土壤含水量比播期常规半膜覆盖分别高4.7和3.3个百分点;在玉米每个生育期,特别是玉米生育前期全膜覆盖较半膜覆盖有较好的增温作用,尤其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最为显著。由于全膜双垄覆盖水分、温度效应明显好于半膜平覆,增产效果显著。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分别较播期常规半膜覆盖增产56.71%、36.29%、31.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