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叶岳  姜玉霞  赵则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320-9322
土壤动物指示作用的研究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课题。该文着重对大型土壤动物作为指示生物的目地、意义和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土壤动物对土壤环境生物指示作用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土壤生态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课题。土壤线虫对土壤环境(化肥、农药、除草剂和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指示研究,土壤原生动物对土壤中残留的有机污染物、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诊断的应用,蚯蚓物种多样性作为土壤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研究,土壤螨类种类组成和密度与土壤环境的变化的研究等越来越被国内外学者重视。笔者阐述了土壤动物对土壤环境变化生物指示作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盆栽试验验证土壤中砷对土壤动物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砷污染浓度值设定的不同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呈急剧下降趋势。文章以砷的染指数(Pi)表征砷污染程度,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都随着污染指数的增加而相应变化。土壤中蜱螨目(Acari)、膜翅目(Hymenoptera)、弹尾目(Collembola)、同翅目(Homoptera)是优势种。随着人为控制砷离子浓度,动物群落中个体数量急剧下降。在对土壤动物群落指标与砷离子浓度相关性分析表明:种类数,均匀度指数等,都与实验设计砷离子浓度的指标呈显著的负相关。据此在衡量砷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过程中,土壤中蜱螨目(Acari)、膜翅目(Hymenoptera)、弹尾目(Collembola)、同翅目(Homoptera)可以作为指示性动物。  相似文献   

4.
在甘肃省玉米生产中存在长期过量施用氮肥的问题,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地下水污染、耕地土壤质量退化等问题,土壤线虫作为指示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壤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在甘肃省榆中县玉米田进行了0(CK)、5、10、15 g N/(m2·a)4个不同施氮水平的处理,分析了各处理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多度、属丰富度、成熟度指数、富集指数、结构指数等生态指数及复合代谢足迹的影响。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法分析了土壤线虫的群落组成情况,并采用置换多元方差分析检验了不同施氮处理间土壤线虫群落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适量施氮使线虫的总多度、食细菌线虫和植食线虫的多度显著增加,使食真菌线虫和杂食捕食线虫多度显著减少,进而导致线虫群落的组成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同时也使线虫群落的属丰富度显著降低。此外,随着施氮水平的逐渐增加,线虫的体型呈逐渐减小趋势,基础指数显著升高,结构指数、成熟度指数、复合代谢足迹显著降低,反映出施氮后线虫群落逐渐不稳定,施氮导致土壤食物网的连通性降低、食物链变短,食物网分解途径由以真菌途径为主转变为以细菌途径为主,食物网能量流动总体变慢。  相似文献   

5.
乙草胺对中型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采用现场采集土壤样品,农药染毒的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乙草胺对中型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染毒处理的土样中,弹尾目和甲螨亚目计510只,与对照组比较,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显著减少,与乙草胺处理浓度呈明显负相关。染毒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的数量随农药处理浓度的递增而显著减少,其中以弹尾目和甲螨亚目对乙草胺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自今年元旦起《土壤污染防治法》开始实施,农资圈的人总结是有罚款、有补贴、有商机。实际上农业人面对的土壤问题更多的是农业生产障碍,还达不到污染的程度。土壤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国家也不允许进行农业生产了,要么修复,要么阻隔管控,要么进行其他用途。  相似文献   

7.
我国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森林土壤动物方面的研究广泛、深入。对物质循环、植被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动物的影响以及土壤动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指出今后我国土壤动物研究有待加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化学除草剂对土壤动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在化学除草剂对土壤动物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目的是为除草剂的开发应用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植被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对季节动态的响应,对4种植被(茶叶、农田、灌丛、乔木)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的类群数、个体数以及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丰富度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季共捕获土壤动物1718只,隶属4门9纲23个类群,并把土壤动物群落按不同功能组成划分为5类,即植食性、腐食性、枯食性、捕食性和杂食性。其中,优势类群为线虫、蜱螨目、弹尾目、等翅目4类;植食性土壤动物占总捕获数的4.07%,腐食性土壤动物占25.96%,枯食性土壤动物占28.7%,捕食性土壤动物占8.67%,杂食性土壤动物占32.6%。不同植被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差异不显著,但茶叶和乔木下土壤动物对季节变化有响应。  相似文献   

10.
动物健康养殖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陕西省咸阳市推广“AM生物菌”在养殖业中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动物健康养殖创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AM生物菌”通过动物饮水掺入、拌饲料和及饲养器具、动物圈舍喷洒的环境消毒,促进了动物生长,抑制了动物疾病,改善了畜产品品质,治理了环境污染。不仅保护了动物的健康生长,而且为人类提供了优质安全的畜产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表征土壤肥力主要指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从土壤的生物活性、化学、物理性质等3个方面,总结阐述了国内外土壤肥力主要表征指标的研究动态以及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展望了土壤肥力指标在农学、土壤学和环境科学等研究领域中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三江平原湿地岛状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养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可为揭示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提供基础资料。2005年生长季对三江平原湿地岛状林土壤动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岛状林土壤动物隶属4门9纲24目,优势类群为线虫和膜翅目2类,常见类群7类,稀有类群15类;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多样性分析表明,土壤动物的个体总数、类群数和丰富度指数最大值都出现在7月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5月份最小,10月份最大,而优势度指数5月份最大,10月份最小。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格局,除5月份外,其他各月都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5月份的逆向分布格局是由土壤动物的栖息特征和表层土壤温度特征共同决定的。土壤动物分布影响因素分析认为,在局域尺度内,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容重和湿度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可划分为腐食性、捕食性和植食性土壤动物,其数量比例关系整体上表现为腐食性土壤动物捕食性土壤动物植食性土壤动物。   相似文献   

13.
土壤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估算土壤碳储量是碳循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不同尺度土壤碳储量研究概况,总结了估算土壤碳储量的研究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概述了GIS技术估算土壤碳储量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如何提高估算精度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土壤动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矿化;长期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影响的同时,改变了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为查明紫色土长期施肥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及其响应关系,于2008年的5、7、9和11月分别对紫色土农田无肥对照(CK)、单施氮肥(N)、常规化肥氮磷钾(NPK)、有机肥(OM)、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混施(OMNPK)、秸秆还田(RSD)和秸秆还田与化肥氮磷钾混施(RSDNPK)等7种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采用改良的干漏斗和湿漏斗两种方法,共获得土壤动物9454只,隶属7门17纲24目.分析表明,OM和RSDNPK两种施肥方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显著高于CK、N和NPK等3种施肥方式,说明有机物料的长期投入有利于提高土壤动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方差分析表明施肥方式对土壤动物主要类群密度的影响差异性极显著(F=42.412,P=0.0001),对土壤动物群落类群影响存在不均衡性.施肥方式主要影响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种群个体数量、线虫动物门个体数量、大蚓类个体数量、甲螨亚目个体数量、密度-类群指数DG及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等六个指标,初步认为这些主要类群因素能够预测长期施肥引起的土壤肥力变化,可能对指示土壤质量的变化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广西喀斯特地区甘蔗园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了解其多样性特征及季节动态规律,为指导喀斯特地区开展甘蔗科学种植和充分发挥喀斯特土地潜力提供基础资料。【方法】2012年3月~2013年2月采用手捡法、干漏斗法和湿漏斗法逐月12次对广西喀斯特地貌下甘蔗园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全年捕获土壤动物5090只,隶属于3门10纲20目23类,其中,优势类群为弹尾目(53.08%)、蜱螨目(18.84%)和泄管纲(15.99%),常见类群为双尾目(2.24%)、膜翅目(1.93%)、双翅目幼虫(1.69%)、颤蚓目(1.59%)和蜘蛛目(1.12%)。甘蔗园土壤动物类群数季节动态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个体数季节动态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多样性季节动态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结论】广西喀斯特地区甘蔗园土壤动物群落优势类群为弹尾目、蜱螨目和泄管纲3类,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多度较低,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耕作活动的双重影响,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河北承德地区哺乳动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年3月至2001年10月对承德地区哺乳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共查明哺乳动物53种,隶属于7目17科40属,其中占北种28种,东洋种4种,广布种21种,占河北省哺乳动物总数的67.9%。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哺乳动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种类7种,河北省保护种类19种,该地区分布有河北省仅存的野生马鹿种群。  相似文献   

17.
土壤动物的恢复、群落演替及其多样性对于铜尾矿废弃地的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在铜陵市铜尾矿区设置4个样地23采样点,共捕获土壤动物4622只个体,隶属5门10纲18目29类.结果表明,铜尾矿自然废弃地与其对照组土壤动物多样性差异明显,自然废弃地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d、大型土壤动物密度、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多样性指数H''和D·G指数均小于其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而复垦废弃地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和D·G指数小于其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多样性指数H''大于其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其他土壤动物群落指标与其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相似系数q表明,外围林地间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最大,其次是复垦废弃地与外围林地间,自然废弃地与其它3个样地间相似性最小.从垂直分层来看,复垦废弃地土壤动物表聚性强于自然废弃地,尾矿废弃地表聚性强于外围林地.灰色关联分析表明,铜尾矿区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指标关系密切,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和总钾含量,重金属全镉含量也不容忽视,植被因素和土壤全铜含量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相对较小.由此可见,土壤含水量、土壤基质的优劣、土壤有机质与营养元素的含量等因素限制了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动物的恢复与重建,而这些因素的改善主要归功于尾矿废弃地的土地复垦和作物种植.所以,尾矿废弃地的复垦与利用有利于土壤动物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8.
陇东子午岭林区天蛾科昆虫区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陇东子午岭林区天蛾科昆虫的种类和区系组成。共获标本980号,经鉴定为42种,隶属于24属5亚科,其中甘肃省新记录10种。区系分析表明,古北界的种类15种,占总种数的35.7%;东洋界的种类5种,占总种数的11.9%;古北、东洋两界共有的22种,占总种数的52.4%。显然,古北、东洋两界共有的种类占优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Tullgren干漏法,研究位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盐生植物园内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情况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0个样点中,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生境条件下变化很大,但是大多数样点内的表聚性特点明显;蜱螨目是该地区的主要优势类群,另一优势类群弹尾纲个体数量变化大,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黄河三角洲盐生植物园内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与均匀度变化趋势一致.各样点内优势类群蜱螨目的数量巨大,严重影响其他物种的数量和分布,对聚类分析影响较大,最终导致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和Jaccard相似性系数的聚类分析结果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存在问题及修订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中国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从标准的制定原则、编制方法、内容、实际应用及制定与执行的保障等角度出发,提出了对现行标准修订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