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白叶枯病严重制约水稻生产,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是目前防治该病害最环保有效的手段。为高效发掘、研究和利用抗白叶枯病基因,本文概述了白叶枯病菌与水稻的互作机制,总结了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现状并对其功能类型加以分类,归纳了抗病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抗白叶枯病基因的研究进展缓慢且概述性研究报道相对滞后的现状,提出研究展望,认为应更深入研究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定位克隆与利用,并大力探究抗病基因与抗病相关因子的协同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2.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黄单胞杆菌水稻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Xoo)引起的细菌性病害,发掘、鉴定和利用新抗源是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有效途径.白叶枯抗性基因定位和克隆,使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在白叶枯抗病育种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也使人们在分子水平对白叶枯病抗性机制有了深刻认识.文章综述了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定位,克隆以及在育种方面的应用,并对如何利用抗病育种减轻白叶枯病的危害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聚合育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白叶枯病是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利用聚合多个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是控制该病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携带Xa4、xa5、xa13、Xa214个抗白叶枯病基因的IRBB60与8个水稻新品系,组配8个杂交组合.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从F2和F3群体中共获得216个携带4个抗白叶枯病基因的纯合体。用华南地区的5个白叶枯病病原菌小种进行田间接种的试验表明,4个抗性基因聚合系的抗性水平高于只带1个抗性基因的近等基因系。这些聚合系可用作华南地区高抗白叶枯病水稻品种育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4.
对抗白叶枯病水稻种质资源进行总结,发现我国抗白叶枯病种质资源丰富多样,抗源来源主要有5个途径:栽培品种、地方品种、国外品种、野生稻种资源、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得的新种质。最后探讨水稻抗白叶枯病种质发掘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白丝占是利用含有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隐性基因xa5兼抗稻瘟病的品种白香占作父本,与广东省优质丰产地方品系番丰丝苗作母本杂交配组,选育而成的感温型常规稻品种。该品种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兼抗稻瘟病,晚造全生育期、产量与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粤晶丝苗2号相当,米质达到省标优质3级,耐寒性中。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特别适合珠江口以西,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主要发病稻作区江门、阳江、茂名和湛江雷州半岛及广西沿海水稻白叶枯病Ⅴ型菌发病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水稻抗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目前水稻的病害愈加严重,而目前水稻抗性品种不多。本综述回顾了多种水稻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实现水稻抗病的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主要涉及水稻病毒病,如黄斑驳病毒病、东格鲁病毒病、矮缩病毒病的抗性,细菌性病害,白叶枯病、条斑病、立枯病的抗性,真菌性病害,如稻瘟病、纹枯病抗性,及稻胡麻叶枯病抗性。  相似文献   

7.
水稻白叶枯病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从20世纪初叶开始,科学家就对该病的发病机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机理研究一直处于植物抗病研究的最前沿。今年初,华中农业大学王石平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发现了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13在其自身花粉育性和抗病性方面的杠杆作用,为人类认识植物抗病机理提供了新视角。中国农业科学院黎志康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则分析了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机制,阐述了抗白叶枯病的复杂的遗传网络系统,为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分子育种工作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两篇论文已于2006年5月分别发表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Genes & Development》和《Proc.Natl.Acad.Sci.USA》上。《Genes & Development》还在同期发表了专题评述,表明上述研究有可能成为世界植物抗病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新品种     
全球第一个抗水稻白叶枯病的杂交水稻品种2008年5月14日拜耳作物科学宣布在印度推出全球第一个抗水稻白叶枯病的杂交稻品种Arize·Dhani。这一新品种与常规品种相比能提高产量20%~30%,并且为作物提供强有力保护,使其免受破坏性极强的细菌性叶枯病侵害。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北方水稻分蘖期即将到来。截至2017年6月21日,在我国登记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并在有效期内的农药产品共19个。现将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农药产品有关信息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水稻白叶枯病相关基因Xig1在感病亲本IR24中受白叶枯病菌的诱导表达。本研究通过克隆与比较Xig1的序列后发现,抗病野生稻导入系W6023与感病亲本IR24中Xig1等位基因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启动子区。水稻原生质体观察XIG1在细胞中的定位,显示XIG1定位于细胞质中。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感病籼稻品种IR24的Xig1靶点进行基因组编辑,获得并评价了多个Xig1定点突变株系对白叶枯菌的抗性。与野生型相比, 8个IR24的Xig1基因定点突变株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得到明显提高,而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Xig1是新发现的水稻白叶枯病感病基因,该基因在水稻白叶枯病感病性中贡献的研究,不仅为创制新的抗病资源提供理论指导,还将丰富和加深我们对植物先天免疫系统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成太辉 《中国种业》2017,(12):63-64
白丝占是利用含有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隐性基因xa5兼抗稻瘟病的品种白香占做父本,与我省优质丰产地方品系番丰丝苗做母本杂交配组,选育而成的感温型常规稻品种。该品种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兼抗稻瘟病,晚造全生育期、产量与区试对照品种粤晶丝苗2号相当,米质达到省标优质3级,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特别适合我省珠江口以西,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主要发病稻作区江门、阳江、茂名和湛江雷州半岛沿海水稻白叶枯病Ⅴ型菌发病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在江苏省发生和危害较重,并有加重发生的趋势。2006年全省水稻白叶枯病发生面积达300多万亩次。主要集中在淮北地区,苏中等地也有发病较重的田块。  相似文献   

13.
II优98是南京农业大学水稻所以穗大粒多、高异交率的不育系II-32A为母本、含抗水稻白叶枯病基因Xa-7的恢复系抗恢98为父本配组而成的高产、优质、高抗白叶枯病杂交中籼水稻品种。2002年7月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品为抗优98,审定编号为:DS006-2002;2003年4月通过安徽省品  相似文献   

14.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及其抗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致病菌引起的全球性水稻病害。到目前为止,已有26个抗病基因被发现,有10个基因已在染色体上被定位,包括显性基因Xa1、Xa4、Xa21andXa26(t)等和隐性基因Xa5、Xa13等。对大部分抗病基因的抗病机制了解还不是很清楚。利用标记辅助选择(MAS)进行抗病育种是防治白叶枯病的有效途径。在此,综述了已发现的抗水稻白叶枯病基因的种类、分子标记、抗病机制和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白叶枯病是世界水稻重要病害之一,且已成为研究植物和病原菌互作的模式,对该病的研究对其它病害有借鉴意义。目前已鉴定出29个抗白叶枯病基因,其中17个基因被定位到染色体上,4个基因已被克隆,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已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方法育成了一些抗病新品系,展示了水稻抗白叶枯病分子育种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6.
水稻的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资源分析是抗病育种的重要工作。本研究利用与广谱持久抗性基因Xa7和Xa23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水稻种质资源进行分析,并接种白叶枯病Ⅳ型菌进行田间抗性分析。结果显示,有32份资源携带Xa23,仅有2份资源携带Xa7,其中来自广东省内的资源分别为28份和1份;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的资源有47份。本研究为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资源的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截至2019年7月16日,在我国取得登记用于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并在有效期内的农药产品有19个。现将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农药产品的登记证号、登记名称、剂型和总含量等相关信息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问:水稻剑叶叶尖发白,怀疑是得了白叶枯病。请问水稻白叶枯病有什么症状,用什么药防治?答:水稻白叶枯病为细菌性病害,病原为稻黄单胞菌,病菌主要危害叶片,表现症状有叶缘型、急性型、凋萎型、中脉型、黄化型等多种类型。叶缘型最常见,最初在叶缘或叶尖处生暗绿色短线状斑,以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脉向上、下方延伸灰白色长条斑,边缘有比较明显的不规则波状纹。急性型病叶青灰或暗绿色,迅速失水,向内卷曲,呈青枯  相似文献   

19.
<正>早稻生长后期及晚稻生长中后期,往往能见到禾苗叶尖干枯,但这种现象并不一定是白叶枯病。目前有几种病虫危害都能引起水稻叶尖干枯。遇到这种情况只有仔细找出发病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白叶枯病引起的叶尖干枯。这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常见水稻白叶枯病病斑是黄白色到灰白色的长条斑,边缘波纹状,界限明显。病斑沿叶脉上下扩展,严重时可导致全株枯死。在雨  相似文献   

20.
海南普通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叶枯病严重危害水稻的生产,防治白叶枯病的工作刻不容缓。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培育具有抗性的水稻新品种。但是来源于栽培稻的抗病基因抗谱窄、数量有限,因此从野生稻中发掘抗白叶枯病基因,对培育具有广谱抗性的水稻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接种4个菲律宾白叶枯病菌小种对海南普通野生稻进行抗性鉴定,同时利用目前克隆的已知抗性基因设计分子标记进行PCR分析,检测了其中的抗白叶枯病基因。结果表明,来自海南不同地区的15个普通野生稻居群均表现出对白叶枯病菲律宾小种一定的抗性。功能标记检测结果发现,15个居群的普通野生稻中含有Xa1或其同源基因,但均不含有xa5、xa13抗病基因;7个居群能够扩增出Xa21抗病基因条带;Xa27抗病基因条带能够在另外7个居群中被扩增出。研究结果为发掘具有抗白叶枯病特性的海南普通野生稻材料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