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GIS的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决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彭阳县为例,根据退耕还林(草)原则,应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15°坡以上耕地、未利用土地的数据,进行与退耕还林(草)决策相关的坡度、土壤侵蚀、水系等多源数据的GIS叠加分析,确定了彭阳县退耕还林(草)的区域,将退耕还林(草)的任务落实到了具体的地块,并将退耕区域划分为急需退耕区、后续退耕区、规划退耕区三个级别,以指导退耕工作的合理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还草是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重大工程.GIS能及时准确提供土地利用、地表形态等决定工程实施的重要参数、实现工程可视化.研究GIS空间分析理论及其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规划及执法中的具体应用,通过ArcView GIS对研究区域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的工程规划及执法数据,以利于推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以草-畜-粮为路径提升山西省土地承载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中、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粮食问题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它直接牵涉到退耕还林还草的速度问题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持续问题.在假定某些条件下,从山西省草地资源最大利用的角度,通过以草养畜,以畜济粮的目标途径,最大限度地估算了山西省(山西省黄河流域)草地资源(包括退耕后还草)的粮食人口承载量,为退耕还林还草解决粮食问题的"生态移民"措施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监测评价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意义重大,对退耕还林还草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评价,是确保退耕还林还草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措施。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监测评价的目的和内容,构建了退耕还林还草监测评价过程的行为—反应滚动模型,对退耕监测评价执行系统、指标体系及技术体系的构建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RS和GIS的岷江流域退耕还林还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大力开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岷江属于长江上游重要的支流之一 ,其水保工作将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直接产生影响。退耕还林还草的科学问题在于水土保持 ,利用 RS和GIS数据以及通用水土流失模型对岷江上游进行侵蚀强度分级和填图、坡耕地的提取 ,最后统计分析坡耕地和侵蚀强度间的关系 ,确定区域内退耕还林还草的标准 ,并且对退耕还林还草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水土流失量进行了初步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与政策效果,为深刻理解土地利用效率与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黄河流域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政策实施作为自然实验,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指标的Super-Window-DEA模型测度土地利用效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政策效果与传导途径。[结果](1)2009—2020年黄河流域69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略有下降,上游(0.546 5)和下游(0.419 9)的土地利用效率高于中游(0.279 5);(2)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显著抑制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且政策的负向影响存在异质性,同时,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也分别促进和抑制土地利用效率;(3)耕地所占比例与财政支出是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中介变量,且耕地比例是部分中介。[结论]建议在肥力较差、劳动力投入匮乏的土地上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鼓励黄河流域各城市开展未利用土地的开荒复绿工作,后续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流域之间土地利用的不同功能开展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流域内城市之间的生态补偿,并充分借助信贷资金,引入生态...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农户认知调查——以安塞县为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温仲明  王飞  李锐 《水土保持通报》2003,23(3):32-35,41
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对象,以参与性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为调查方法,就农户对退耕还林(草)的认识、接受、期望以及退耕对农户家庭的影响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政策宣传不足、补助力度不大、政策灵活性低、技术指导乏力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其中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对退耕还林(草)的技术指导对退耕还林(草)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需要研究解决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区首批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县——绥德县的具体实践 ,指出在退耕还林还草中必须处理好如下问题 :(1)统一对退耕还林还草的认识 ;(2 )认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 ;(3)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 ;(4)退耕还林还草必须实行分类指导 ;(5 )从实际出发 ,走综合治理的路子。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青岛市山丘区退耕还林还草决策方案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通过对TM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获得最新的青岛市土地利用数据,然后从土地利用数据中提取出旱地数据;利用GIS的图层叠加功能,分析不同坡度、不同土壤侵蚀强度和不同土壤侵蚀危险度条件下的旱地面积及分布;结合具体情况,制定退耕还林还草的条件,最后提出青岛市退耕还林还草综合决策方案。  相似文献   

10.
基于SPOTVEG NDVI和降水序列的退耕还林(草)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陕西省榆林、延安、西安和安康4市1998-2005年SPOTVEGNDVI月数据和月降水序列的关系分析,利用NDVIC(剔除降水量对NDVI的影响)指标对退耕还林(草)工程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NDVI和降水量(当月与上月降水量的平均值)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27~0.82),且随着纬度的增高,相关系数增大;②以延安为例,1999-2005年植被覆盖率显著上升,尤其是2002-2005年,这主要与气候条件(降水)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有关;③1999-2005年10月NDVIC显著增加,是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效果的客观反映。本研究可为客观地定量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效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坝上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河北省坝上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面临的问题,指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关键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经济利益提高相结合,合理界定退耕还林还草地或标准、条件、规模、植被恢复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与组装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通过实施效果(生态、经济)监测和评价筛选出切实可行的推广模式,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产权制度、利益分配机制和组织经营形式以及部门间协调统一,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典型地区陕西省吴起县境内,选取四面窑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RS和GIS监测退耕还林工程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面积,并提出考虑土地覆盖汇流影响的改进坡长因子,利用ArcGIS和RUSLE评估流域在退耕前后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机会成本法和替代价格法评估流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土壤保育价值。结果表明:1997-2004年,流域内实际开展退耕还林工程1895.8hm^2,其中,荒山造林369.99hm^2、退耕还林357.48hm^2、退耕还草901.72hm^2、人工封育266.61hm^2;退耕前(1997年)后(2004年)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减少了4644.04t/(km^2·a),侵蚀强度由极强度降低为中度;退耕还林工程每年产生土壤保育价值1324.3万元,其中,减少土壤侵蚀效益8.11万元、减少肥力流失效益1180.22万元、减少泥沙淤积效益124.45万元、培育土壤效益11.52万元。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0-2015年河北省土地利用数据,及可能影响河北省林地变化的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对河北省林地的空间变化特征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利用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与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河北省土地利用进行了分析并得出林地的空间变化特征。结合河北省2000-2015年可能影响林地变化的经济指标数据,在R语言中利用msgps程序包实现了Adaptive-Lasso变量选择模型,选取了影响林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经济因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5年,河北省林地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林地转入量大于林地输出量,且与草地、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最为突出,与河北省林地变化显著相关的重要解释变量中,年末总人口、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城镇人口与林地面积变化呈正相关性,第一产业、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与农村人口数与林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性,其中,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财政收入为主导因素,且河北省的林地变化不仅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相关,也与河北省的独特地理位置相关。该研究为河北省制定并实施林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该方法同时适用于全国其他地区的林地驱动力研究。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宏伟生态工程。通过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现状、生态效应及存在问题的整合分析,探讨了西北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规模。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1999—2011年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累积751.99万hm~2,占全国同期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36.14%;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山西和内蒙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面积分别占西北地区同期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27.89%,21.29%,4.62%,9.80%,10.80%,13.57%和12.03%。(2)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2002—2012年西北地区农民纯收入逐年增加,且各省(区)增加趋势一致。(3)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在提高,植被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空间分布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而陕北地区是黄土高原近10年植被恢复最快的区域。(4)2003—2014年黄河流域径流量和侵蚀量均低于1950—1995多年平均值,且年际间波动较大。(5)25°以上的坡耕地可退耕180.1万hm~2,占现有耕地的6.0%,15°~25°的坡耕地退耕面积可达296.5万hm2,占现有耕地面积的9.9%,并厘清了各省(区)的退耕规模,最后针对新一轮退耕政策的顺利实施,提出了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用系统和综合理论相关的分析方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生态补偿的主要关系和补偿与被补偿的相关内容,构建了退耕还林还草生态补偿之间的量化联系。结果认为:(1)退耕区域和下游(下风向)区域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和间接受益者,国家和退耕区域居民是受损者;(2)生态补偿的关系所包含的内容共分为14项,其中被补偿8项,补偿6项,如果两者量化关系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环境效益持续发展最理想的模式;(3)以流域作为水土保持效益的补偿与被补偿的界限,以上下风的强弱区域作为减沙效益的补偿与被补偿的界限,最后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分析结果可对维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成果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地形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研究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以环京津贫困带为研究区,选取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10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地学图谱分析法,从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坡向和地形位角度,系统分析了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1985-2010年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呈现明显的层级性。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优势分布区集中于低地形梯度区,草地优势分布区集中于中高、高地形梯度区,林地和未利用地优势分布区集中于高地形梯度区。2)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以稳定型图谱和反复变化型图谱为主,林地、耕地和草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向耕地转换再又转换为林地是反复变化型图谱的主要类别。1985-2000年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耕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耕地"为主,耕地向较高地形梯度区扩展;2000年后社会经济发展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和"草地-林地"为主,耕地在原优势地形位的优势度增大、草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分布区向更高级地形位集中,林地优势分布区向较低地形位扩张。3)土地利用变化地形梯度分布特征及分异效应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基础,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是重要推动力。该文为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以生态可持续发展原理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伊金霍洛旗风沙区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10项指标;采用AHP法和德尔菲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对研究区3种典型的退耕模式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并与未退耕荒地进行对比研究。评价结果表明:3种退耕还林模式的综合生态效益指数均达到未退耕荒地的4倍以上,退耕还林工程生物效益、水土效益、改善小气候效益、防风固沙效益显著;各退耕模式其综合效益指数排列顺序为沙柳+沙打旺模式 > 柠条+沙打旺模式 > 杨树+沙打旺模式 > 未退耕荒地,沙柳+沙打旺模式综合生态效益数值最高,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可以在伊金霍洛风沙区或其它风沙区生态建设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明析“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以来延安市各区县实施效果,基于统计年鉴数据,以1999—2018年延安市退耕还林草植被恢复概况为基础,分类汇总各区县退耕还林草面积(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乔灌草分布和生态经济比例,总结该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效果,剖析其存在问题,建立适宜当地退耕还林草发展的综合治理模式,以期为后续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截至2018年,延安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面积71.82万hm2,主要在吴起县(13.78万hm2)、安塞区(9.48万hm2)和志丹县(9.04万hm2)最高,其中退耕还林面积最大(44.18万hm2),其次为荒山造林(26.02万hm2),封山育林最少(1.63万hm2);(2)植被覆盖度整体随时间显著增加(p<0.01),决定系数R2=0.87,主要分布在黄龙县(90.5%)、黄陵县(89.7%)和富县(86.7%),延川县、子长县和吴起县最低...  相似文献   

19.
定西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遥感动态监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定西地区的定西县、渭源县、陇西县和通渭县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以 1990年和 2 0 0 0年 2期TM数字图像为主要信息源 ,进行屏幕目视解译 ,取得了初步的本底数据。建筑交通及矿区用地增长率为14 .97% ;农业用地增长率为 8.0 2 % ;林地增长率为 11.2 3% ;其它如河滩地、宜林草荒地则相应有所减少。定西地区经过 10 a的发展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日趋合理 ,但还存在诸如土地利用率不高 ,农业用地比重过大 ,畜牧业用地比重太小 ,以及造林面积大 ,而存林面积小 ,树木成活率低 ,退耕还林还草力度不够等问题。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 ,说明了遥感技术在定西这一特殊地区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中已被有效地应用 ,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以期有利于项目区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20.
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不仅是三峡移民安置区重点建设区域之一,更是研究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典型个案。以巫山县1990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基于RS和GIS技术获取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探究该区域20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借助Markov模型建立其土地利用格局预测,探究今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利用类型总体呈现出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体的农林生产格局现状;20年间林地、草地、园地、水域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水域和耕地面积增加和减少的最多,分别为47.67 km2,136.10 km2;林地和水域具有较高的未变化率(保留率),未利用地变化率最小,林地和耕地之间具有较高的转换率,林地新增面积最大,变化速率最小,居民工矿用地变化速率最大;2090年后,研究区土地利用基本达到相对稳定状态,林地、耕地、草地、水域、居民工矿用地、未利用土地和园地的面积比重分别为52.96%,6.15%,26.69%,8.71%,1.38%,0.04%和3.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