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继光 《蜜蜂杂志》2002,(12):35-35
蜜蜂孢子虫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成年蜂病害 ,常发生在早春。它是由蜜蜂孢子虫微小寄生虫寄生在蜜蜂中肠上皮细胞内引起的疾病。1 传播途径蜂群中被病蜂粪便污染的饲料、巢脾、蜂具 ,是病害主要传播源。孢子虫在蜂群内 ,主要通过内勤蜂清理巢房和相互间的饲料传播。在蜂群间的传播 ,主要是通过迷巢蜂、盗蜂、合并蜂群 ,将孢子虫带进健康蜂群中来的。此外 ,蜜蜂从污水池边采集不清洁的水 ,也会把孢子虫带回去。2 病状患病蜜蜂初期无明显症状。到了后期 ,由于孢子虫破坏了蜜蜂的肠黏膜 ,造成消化机能障碍 ,导致营养不良、委靡不振、头尾发黑、…  相似文献   

2.
蜜蜂白垩病是由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寄生而引起蜜蜂幼虫死亡的真菌性传染病。该病最早由Priss博士(1911)在德国汉诺威省的患病蜂群发现(Taber1992),1963年以前主要发生在欧洲各国,因患病蜂群少损失小,被列为次要病害,但是1970年以后迅速传播至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1983年我国台湾首次发生蜜蜂白垩病,并很快蔓延,成为台湾地区主要蜜蜂病害。  相似文献   

3.
龚绍安 《蜜蜂杂志》2008,28(4):26-26
蜜蜂白垩病是一种顽固性真菌传染病.蜜蜂极易感染,小群大群都会感染,一经感染很难根治.给养蜂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给健康蜂群构成严重威胁.据笔者所知.近4年来,与本地相邻近的三县市的12家蜂场,其中有10家蜂场的蜜蜂都先后不同程度患过白垩病,患病蜂群一般占该场蜂群的10%~20%.经过养蜂人员的积极治疗.到现在还有4家蜂场白垩病尚未治愈.白垩病成为本地养蜂人员的"头痛病".  相似文献   

4.
蜜蜂白垩病发病规律的探索浙江省瑞安市碧山蜂场(325200)张椿年1.气候的变化对蜜蜂白垩病的影响寒冷潮湿的气候最蜜蜂白垩病病情恶化和传染的最好时机。高温高湿和低温干燥气候,蜂群白垩病的自愈能力很低;而高温干燥的气候,蜂群中幼虫白垩病感染率降低,蜂群...  相似文献   

5.
张功勋 《中国蜂业》2002,53(4):28-28
蜜蜂白垩病又叫石灰质病 ,是由蜜蜂子囊球菌引起的一种蜜蜂幼虫真菌病。患病蜂群子脾零乱 ,轻者影响生产 ,重者弱不成群。 1 992年枣花后期 ,乐陵蜂场蜂群 ,均不同程度地患上白垩病 ,我 60群蜂有 8群发现白垩病 ,几经用药喷治 ,幼虫虽呈饱满鲜亮 ,待幼虫老熟时白垩病又复发。在一次偶然思索中我发现 ,首发此病的都是浆王。引起我用换王防病的想法 ,于是我就移没患白垩病的喀王幼虫育王。待新王产卵后 ,将 3脾蜂紧为 2脾 ,幼虫孵化的特别好 ,没发现一例白垩病。从培育新王再繁过程中我体会到 ,蜂群患白垩病并非浆王之故 ,而是养蜂员管理失误…  相似文献   

6.
白垩病是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简称意蜂)的一种常见真菌性疾病,不同蜂群间的抗白垩病能力强弱差异检测是抗病育种的基础.研究通过实验比较分析意蜂不同蜂群抗白垩病能力的差异.采用DPS软件方差分析系统分组实验统计分析和Tukey法多重比较,对4群患病蜂群和4群健康蜂群自然状态和接种蜜蜂球囊菌病原状态下的3次检测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情况下不同蜂群间的抗病能力有差异;1号蜂群在接种蜜蜂球囊菌前、后蜂群患病个体数均显著高于其他蜂群(p<0.05);用白垩病死尸粉末拌入花粉饲喂的方法可以有效诱发蜂群发生白垩病;实验筛选出抗白垩病能力强、弱的蜂群为抗白垩病相关分子标记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7.
白垩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恶性传染病,虽然只是幼虫发病,成年蜜蜂不感染此病,但成年蜂是白垩病的主要传播者,它所接触的蜜、粉、水及所有的蜂具都是传播途径.由此而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不管怎么治疗,其结果都是治好了复发,复发后再治,形成恶性循环.为此,笔者从2003年开始对饲料及蜂具等定期消毒,确保蜂群健康发展.所以,要让白垩病远离蜂场,就必须彻底切断传播途径,定期消毒,才是治愈白垩病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罗勤 《蜜蜂杂志》2001,(11):22-23
蜜蜂白垩病是养蜂生产中的一大病害 ,对蜂群造成严重危害。自 1990年起 ,在我国部分地区的蜂场开始发现蜜蜂白垩病 ,并迅速蔓延 ,全国各地的蜂场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受白垩病危害的蜂群 ,主要表现在蜜蜂老熟幼虫在封盖后死亡 ,减少了蜂群新生蜂的数量 ,群势迅速下降 ,不能维持正常的蜂群活动 ,严重的甚至弃巢飞逃 ,整群灭亡。虽然多年来广大的养蜂者不停地对此病采取预防措施 ,但始终不能根除。我县蜂群从 1993年开始发现蜜蜂白垩病 ,到1997年全县蜂群发病率达 4 0 %。发病时间主要在每年 2~ 4月和 7~ 8月 ,都是大蜜源的流蜜期 ,发病后不…  相似文献   

9.
蜂群患白垩病与其环境密切相关。如果蜜蜂摄取的花蜜和花粉中缺少钙,会造成刚孵出幼虫发育不良,抵抗力下降,从而发生白垩病。因此,在蜜蜂饲料中适当补充钙,对治疗蜂群白垩病有效。现将我给蜂群补钙的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白垩病是蜜蜂真菌病,主要发生在春末秋初。患有白垩病的蜂群难以养成强群,患病严重的流蜜期也取不到蜜,多年来白垩病一直困扰着许多养蜂人。我们曾用过多种药物治疗白垩病,效果也是很理想。2013年蜂场有几群患白垩病,我们用大蒜压碎,放几片在患病群的框梁上,20多天后检查蜂群发现,幼虫发育良好,封盖子整齐成片,白垩病症状消失了。我们又将几片压碎的大蒜放在蜂群的框梁上,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1.
蜜蜂对接种球囊菌孢子幼虫清除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白垩病抗性蜜蜂蜂群对接种蜜蜂球囊菌孢子幼虫的清除行为。利用微量移液器对未患白垩病的意大利蜜蜂、患白垩病的意大利蜜蜂以及从未报道患病的中华蜜蜂的二日龄幼虫接种蜜蜂球囊菌孢子的水溶液,观察计算患病与否蜂群对接种幼虫的清除能力的差异。结果显示,未患病的意大利蜜蜂和中华蜜蜂对接种蜜蜂幼虫分别有65%和60%的清除率,而患病意大利蜜蜂则只有约22%的清除率。抗性蜂群对接种幼虫的清除主要发生在接种后的2~3天内和化蛹后,而患病蜂群在幼虫期则基本没有清除,只在蛹期有少量的清除。该结果说明,对染病幼虫的及时清除行为是蜜蜂抗白垩病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区野生蜜源植物以不受污染、天然纯绿色而闻名中外,因此,吸引了很多农业人员从事养蜂,截止到2002年末,延边地区饲养蜂群6.7万箱。自1992年部分蜂场发现白垩病,到1997年蜂群患病率高达40%,受白垩病危害的蜂群,轻则群势下降,重则蜜蜂丧失生产能力,甚至整群死亡,严重影响了养蜂生产的发展,为了掌握该病在延边地区的发病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对白垩病发病规律进行调查,总结出防治白垩病的方法。1病原症状与诊断蜜蜂白垩病又叫石灰质病,是由蜜蜂子囊球菌引起的一种蜜蜂幼虫死亡的真菌性传染病。主要是老熟幼虫或封盖幼虫死亡,…  相似文献   

13.
蜜蜂白垩病(bee chalk-brood disease)是由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引起的真菌性传染病,主要侵染对象为蜂群中抵抗力较差的幼虫,是养蜂业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全世界范围内的蜂群均有较大影响。文章就蜜蜂白垩病的研究现状,分别从该病的发生情况、发病因素、球囊菌胞外酶、蜜蜂的防御反应、分子检测、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总之,通过本文以期深入了解蜜蜂白垩病的研究现状及其发病机理,为今后更好地指导生产中科学饲养蜜蜂,做好蜜蜂病害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蜜蜂的卫生行为和抗病育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卫生行为是指蜜蜂清扫巢房的活动,可除去病原,减少疾病的扩散和传播。具有卫生行为的蜂群可抗美洲腐蛆病、白垩病及瓦螨;并介绍1种可执行的抗病育种方案。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现蜜蜂白垩病并逐渐蔓延,现在仍然危害着养蜂生产。2008年我地的蜂场蜜蜂白垩病发病率较高,一些受到白垩病危害的蜂群其蜂蜜产量是健康蜂群的1/3。为此,笔者提醒蜂  相似文献   

16.
大蜂螨与白垩病据《美国蜜蜂杂志》1996.9报道,欧洲对大蜂螨研究的最新进展表明:大蜂螨是蜜蜂白垩病病原体的有效传播者。在大蜂螨侵袭的蜂群中,其白垩病的发病率从早春的135%增加到晚秋的523%;而未感染大蜂螨蜂群的白垩病发病率仅从早春的10%增...  相似文献   

17.
蜜蜂白垩病(chalkbrood disease)是由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apis)引起的蜜蜂幼虫死亡的真菌性疾病,该病已蔓延至世界各地并对养蜂业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采用20个患白垩病蜜蜂黑色干尸混合50 g花粉粉碎,用蜂蜜混和制成条状花粉饼对意蜂蜂群进行人工接种感染,发现意蜂蜂群在接种前后患病个数差异显著(P=0.0227);自然情况下发病率差异显著不同组的蜂群之间在接种感染前后患病个数差异均显著(P=0.0238和P=0.0211),证实了不同蜂群抗白垩病能力确实存在显著差异。采用封盖子脾冷冻法检测了5群意蜂蜂群的清理能力,发现蜂群内幼虫的患病个数与清理率呈显著负相关(P=0.01 87),说明蜂群清理能力越强患白垩病的个数越少。采用蜂群白垩病人工接种方法对3个中蜂蜂群进行接种感染,结果均没有发现中蜂幼虫患白垩病。采用封盖子脾冷冻法检测蜂群的清理能力,发现中蜂和意蜂蜂群的清理能力无显著差异(P=0.2638),提示中蜂蜂群的抗白垩病能力可能由其他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18.
蜜蜂白垩病的预防方法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高文义近年来,白垩病在我国流行甚广,危害极大,白垩病是由一种真菌(蜜蜂子囊球菌)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患病幼虫、死幼虫,以及被病菌污染的空气、水、蜜源、饲料、巢脾、各种蜂机具等途径传播。低温和潮湿是发病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康龙江 《蜜蜂杂志》2005,25(12):28-28
白垩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恶性传染病,虽然只是幼虫发病,成年蜜蜂不感染此病,但成年蜂是白垩病的主要传播者,它所接触的蜜、粉、水及所有的蜂具都是传播途径。由此而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不管怎么治疗,其结果都是治好了复发,复发后再治,形成恶性循环。为此,笔者从2003年开始对饲料及蜂具等定期消毒,确保蜂群健康发展。所以,要让白垩病远离蜂场,就必须彻底切断传播途径,定期消毒,才是治愈白垩病最有效的方法。1场地选择与消毒白垩病的发生以及病势轻重和气候、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低温潮湿的春季和高温高湿的夏季都是白垩病多发时期,而干燥通风的环…  相似文献   

20.
蜜蜂白垩病在日本首次被发现是1973年,当时从自鹿儿岛转运到岐阜的蜂群中鉴定出此病。后在来自北海道的蜜蜂幼虫中也发现有该病感染。为防止白垩病进一步蔓延,本文作者进行过多次不同的试验,试图控制病势和确立卫生防御体系。以下为试验结果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