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选择台风灾害多发区的海南岛作为研究区,通过对台风灾害成因的分析研究,在台风灾害形成环境背景和台风灾害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统计方法确定评估模型中的各类参数。运用可拓理论建立海南岛台风灾害评估可拓模型,并以0907号台风"天鹅"为例检验其实际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海南橡胶生产期基本处于热带气旋活跃期,热带气旋带来的强风一直是海南岛橡胶业生产最大的自然灾害。本文选择橡胶风害多发区的海南岛作为研究区,通过对橡胶风害成因的分析,在橡胶风害形成环境背景和灾害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海南岛橡胶台风灾害评估模型,将评估结果分为5级。并利用所建立的评估模型对1108号强热带风暴“洛坦”进行评估,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灾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针对海南岛天然橡胶风害评估存在的问题,将长时间序列的数值天气预报数据,高精度、低时空分辨率的自动气象站数据应用到橡胶风害的评估中,为橡胶灾害的灾前预评估、灾后评估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源;以可拓方法为理论基础,从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等方面确定天然橡胶风害评估的影响因子,选择气象综合因子、橡胶因子和综合地形因子,建立橡胶风害评估模型,并基于ArcGIS平台开发天然橡胶风害实时评估系统,实现天然橡胶的灾前预估和灾后评估。该系统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天然橡胶风害防灾减灾的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4.
开展南繁秋季杂交水稻制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对降低制种农户生产风险、拓展南繁杂交水稻制种季节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海南岛国家和区域气象站1971—2020年气象资料及2011—2017年南繁秋季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气象灾害和产量等信息,采用杂交水稻制种的气象灾害指标,构建灾害风险强度指数模型并对种植区进行了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南繁秋季杂交水稻制种气象灾害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三亚、陵水、乐东西部、东方西部等地区,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东部等地区。南繁秋季杂交水稻制种低风险区宜安排在10月下旬始穗,南部可适当延后到10月底11月初始穗。  相似文献   

5.
福建是中国台风登陆较多的省份,登陆福建的台风具有风力大、暴雨强,严重危害了当地的农业生产,2020年第6号台风"米克拉"从漳州登陆,受直接影响的地域对农业造成严重灾害。以漳州市龙海市东园镇蔬菜育苗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台风"米克拉"对蔬菜育苗场的破坏程度,提出台风预防以及台风后的救灾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灰色关联分析在热带气旋灾害等级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70~2007年影响海南省的86个热带气旋的灾情资料,从灾害对人的影响、灾害范围和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量3个角度分析,选取受灾人口、死亡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倒塌房屋、直接经济损失等5种灾害数据作为灾害等级评估的基础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热带气旋灾害等级进行评估,得到较为合理的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可作为热带气旋灾害等级评估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台风的某些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1949~1990年42年的台风资料,对入侵海南岛的台风作了气候统计,得出以下结果:①12年在海南岛登陆的台风有67次,平均每年1.59次;对海南岛有较大影响的台风有48次,平均每年1.14次;两者合计115次,平均每年2.73次。②50至70年代,台风登陆和影响的次数有以10年为周期的规律性变化,即每个年代前5年为高峰期,后5年为低峰期;80年代周期性不明显,说明这种周期性变化只局限在一定时期内。③8,9,10月三个月台风登陆和影响的次数较多,为台风高发季节;8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台风高发期。④台风入侵海南岛的基本路径有三条:北路、中路、南路。⑤台风登陆地点分布是不均匀的,万宁县港北港至文昌县清澜港、陵水县水口港至三亚市景母角、文昌县翁田至铺前林场三段海岸线较为密集。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更加准确的桉树单木生物量模型,并为准确估算海南岛桉树人工林生物量提供方法,以海南岛桉树 90 株样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方法,建立了桉树相容性生物量方程,采用分级联合估计方法进行了全树生物量与 6 个组分(树干、地上部分、树枝、树叶、树冠、根系)的相容性生物量的估计。结果表明:所建的一元、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均在 0.85 以上,最高达 0.99,在胸径基础上增加树高变量对改进生物量的预估效果不显著。与独立生物量模型相比,相容性模型的预估效果较独立模型好,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加,对根系生物量的拟合效果改进尤为凸显。总体而言,相容性模型基本满足森林生物量计量的精度要求,研究结果在确定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森林碳储量和海南省 LULUCF 碳汇计量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麦霜冻害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物模拟模型作为综合学科的代表已成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突出,国内外关于小麦模型的研究尤为深入,小麦生育期模拟、产量预测和评估等方面的作物模型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相比之下,小麦灾害模拟模型的研究较少。我国小麦低温灾害模型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在该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仍显不足。本文综述了我国小麦低温灾害模型的研究进展,对国外可应用于我国小麦低温灾害研究的模型进行适用性分析,并对模型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注意事项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利用遥感手段准确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并评价其生态环境状况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必要前提。本文基于Landsat 8陆地成像仪(OLI)多光谱影像,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2015年海南岛土地利用信息,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并定量评价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结果表明:(1)通过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海南岛土地利用分类总精度达86.10%,Kappa系数为0.81,分类结果能够满足空间分析与实际应用需求。(2)林地_橡胶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西部的儋州市、琼中县、白沙县等地;林地_其他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山区以及东北部丘陵地带;耕地、建筑和裸土多处于沿海区域;水域主要有松涛水库和大广坝水库。(3)以生境质量指数HQ、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土壤亮度指数NDSI和归一化土壤湿度指数NDMI为输入变量,建立基于30 m×30 m格网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结果显示目前海南岛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良好,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中部和南部山区质量为优,山区四周台地质量良好,沿海区域质量一般。这从侧面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NOAA极轨卫星反演资料,同时结合GFS模式分析资料和海南岛乡镇自动站资料,综合分析超强台风“海燕”靠近海南岛南部近海时的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对海南岛带来的风雨影响。得到的高分辨率卫星红外云图清晰地反演了“海燕”内部对流结构呈不对称分布,海南岛的降水分布与“海燕”内螺旋雨带的走向密不可分,而海南岛的地形分布及上空的大气环境又为螺旋雨带内小尺度对流的发展、维持提供有利的条件;微波散射计反演的10 m风场表明,“海燕”经过海南岛南部近海时,风场分布也呈明显的不对称,大风区主要位于台风中心的东北方位,不同级别风圈的分布直接决定着海南岛的大风分布。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技术的海南岛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取暴雨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的海南省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等4因子的综合作用,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性评价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并绘制海南岛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是由中部地区向四周沿海地区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海南岛16个县(市)的台风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确定了海南各地台风的主要害风方向,并绘制了主要害风方向图。统计结果表明,海南各地的主要害风方向是不一样的。东部的海口(包括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等县(市)以东南风和东北风及其邻近方位为主;中、西部地区除东南或东北风外,还有西南或西北风及其邻近方位。  相似文献   

14.
海南红碎茶电子鼻技术应用及其与感官审评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电子鼻技术,对海南红碎茶样品进行分析,并与专家的感官审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红碎茶用电子鼻技术均可呈现不同的香气指纹图谱,可以区分不同的茶叶;电子鼻技术结果与感官审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以自然灾害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出发点和支撑点,选择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危害严重、具有代表性的海南省作为研究区,对海南省近30a的热带气旋灾害数据库进行整理和分析,制定统一评价标准。在热带气旋灾害形成环境背景和热带气旋灾害数据库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热带气旋灾害危险性和社会经济易损性,利用GIS技术将热带气旋危险性评价结果与人类活动背景要素进行组合分析,开展区域热带气旋灾害风险性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海南稻田冬种瓜菜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海南岛独特的气候条件、市场需求和多年新品种示范推广经验,提出结合冬种瓜菜,示范推广水稻早熟新品种,形成新的稻田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雷暴日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海南岛18个站点1965~2007年的43 a雷暴日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分析了海南岛的雷暴日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雷暴活动频繁,各市县年平均雷暴日在94 d以上,最多达到了149d,雷暴日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中部以及北部的雷暴日比较多,而在南部雷暴日相对偏少;雷暴日的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极少,夏季时雷暴明显偏多,最高为7月份的22d;另外,雷暴日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准周期16a以及5 a的小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