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崇明岛西滩芦苇湿地的土壤酶活性特征,以便深入研究潮滩芦苇湿地碳源碳汇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分别于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在崇西芦苇湿地和光滩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层样品,研究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淀粉酶及纤维素酶的活性特征;同时,对比分析各种酶在生长季、非生长季及在不同深度下的活性变化特征;结合相关酶的特性及所研究区域的环境特征,分析相关变化特征的产生原因。[结果]芦苇湿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20±0.01)~(0.26±0.04)ml/(h·g)之间;芦苇湿地土壤过蔗糖酶活性在(0.42±0.02)~(3.44±0.17)mg/g之间;芦苇湿地土壤淀粉酶活性在(0.018±0.004)~(1.335±0.070)mg/g之间;芦苇湿地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在(0.059±0.005)~(2.614±0.090)mg/g之间。[结论]崇西芦苇湿地过氧化氢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基本上呈现出表层土低于根层土的特征;过氧化氢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表现为生长季低于非生长季的特征。这3种酶受土壤深度、季节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生物因子对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优化湿地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盘锦芦苇湿地随机选取3个样点,通过测定分析土壤呼吸作用、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生物因子揭示了生物因子对湿地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在湿地芦苇生态系统的生长季,4~9月生物因子变化较大,在4、5、6和9月土壤温度是土壤呼吸作用的主要控制因子,在7和8月土壤湿度是土壤呼吸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仅5、6月的生物量增加与土壤呼吸作用增加呈正相关。在较短的时间段和一定区域内,生物因子是土壤呼吸作用空间变异性的主要控制因子。在湿地芦苇生态系统中,凋落物数量与土壤呼吸作用呈显著正相关。湿地芦苇生态系统0~30 cm的地下生物量与土壤呼吸作用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芦苇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作用的空间动态主要受地表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生物因子对其日动态和季节动态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浅析滨海盐渍土壤对芦苇生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盘锦滨海芦苇湿地拥有亚洲第一大芦苇湿地美誉,区域内苇田面积8万公顷,年产芦苇50万吨。因淡水资源匮乏,不能满足湿地灌溉,造成土壤返盐严重,致使芦苇生长和产量受到严重制约,利用科学的方法,探讨盐渍土壤对芦苇生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盘锦芦苇湿地土壤在芦苇生产中的变化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苇湿地土壤作为土壤中的一个类型,是外部环境要素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在芦苇湿地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芦苇湿地土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本文根据芦苇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盘锦芦苇湿地土壤随着生产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客观评价废水灌溉对辽宁双台河口湿地的影响,通过构建小试装置模拟盘锦双台河口湿地,分析造纸废水灌溉条件下芦苇不同生长期湿地各指标变化规律,采用粗糙集理论综合评价造纸废水灌溉对芦苇湿地影响。结果表明,造纸废水灌溉提高了芦苇植株茎粗、株高、叶面积及生物量,芦苇各生长指标与废水灌溉浓度正相关,不同灌溉浓度各指标值间存在显著差异;废水灌溉后,土壤中有机质、TN、TP含量随着灌溉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各灌溉浓度间差异不显著;废水灌溉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均显著增加,且废水浓度越大,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越多。利用粗糙集方法对不同造纸废水浓度灌溉下的芦苇湿地影响程度做综合评分,灌溉浓度300mg/L的综合得分为0.802 6;175、50mg/L的综合得分分别为0.694 1、0.681 3;0mg/L的综合得分为0.401 3,即现有灌溉条件下,废水浓度越大,对芦苇湿地的影响综合评分越高,虽然会造成更多重金属累积,但总体上仍更有利于芦苇的生长与发育。  相似文献   

6.
盘锦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6—10月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盘锦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未收割区大于河岸区;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垂直层次变化不明显。并进行了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土壤微生物量C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6-10月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盘锦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未收割区大于河岸区;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垂直层次变化不明显.并进行了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土壤微生物量C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相似文献   

8.
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6—10月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盘锦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未收割区大于河岸区;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垂直层次变化不明显。并进行了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土壤微生物量C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相似文献   

9.
景观格局的不断变化会影响其内部生态功能的发挥,而生态功能的变化又会对景观格局产生影响,两者密不可分。为优化配置盘锦湿地资源,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生态功能,选取盘锦湿地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分析了1989-2020年间盘锦湿地面积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MCR模型,优化盘锦湿地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1989-2020年,盘锦湿地的景观结构和面积发生明显变化。自然湿地比例由35.960%下降到25.644%,人工湿地面积由46.271%增加到55.056%,湿地内部人类活动越发频繁;2020年盘锦湿地的生态功能总价值为185.44×108元。其中,物质生产功能和历史文化功能的生态功能值价值较大,分别为102.31×108元和49.35×108元,物质生产功能和历史文化功能是盘锦湿地生态功能中的主导功能;研究区中西北部的芦苇、水田与旱地交界处和西南部的滩涂与养殖塘交界处是景观优化的关键区域,对景观连通性的影响最大;建设性地将盘锦湿地景观优化分区为维护区、恢复区、强化区和保护区,为其他滨...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育期划分的芦苇蒸散量气候学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苇是一种典型的湿地挺水植物,为了研究芦苇各生长阶段的蒸散耗水规律变化,根据2012年和2013年在石佛寺人工湿地进行的芦苇观测试验,采用有序聚类样本法,结合实际观测资料划分湿地内主要挺水植物芦苇的生育期,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及单作物系数法计算2013年芦苇全生育期的实际蒸散量,并应用偏相关法分析了影响芦苇湿地实际蒸散量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芦苇划分为4个生育阶段,分别为初始期(4月20日~5月10日)、生长期(5月11~6月7日)、稳定期(6月8日~9月13日)和枯萎期(9月14日~10月18日);芦苇湿地全生育期单位面积上的累积蒸散量为684.51mm,4个生育阶段的蒸散强度呈先递增后下降趋势,其中稳定期蒸散强度最大为4.37mm·d-1,4个生育阶段的蒸散量亦明显大于自由水面蒸发量,说明芦苇的存在增加了湿地水分的扩散;不同气象因子对各生育阶段的实际蒸散量影响程度不同,太阳辐射和风速是影响石佛寺芦苇湿地实际蒸散量变化的主要因子,相对湿度和气温影响作用相对较小,而实际水汽压对实际蒸散量的影响甚微,说明了湿地水分的扩散与气象因子的作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探寻辽河口湿地区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生长条件下潜水蒸发的变化规律,提高研究区地下水水分利用效率,用带有地下水补给的芦苇培养箱测量潜水蒸发量,并与同一实验条件下的水面蒸发和裸地蒸发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得出:①在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栽植芦苇的样地的潜水蒸发量比裸地的大,并且随天气变化潜水蒸发量日变化也非常大,栽植芦苇的样地日潜水蒸发量差值可达9.0 mm。②潜水累积蒸发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大而减小,栽植芦苇的样地的潜水蒸发递减速度大于裸地。在试验设定的地下水埋深- 5 ~ -60 cm范围内,种植芦苇的样地的潜水累积蒸发量是裸地的3.0~3.5倍。③栽植芦苇的样地的潜水蒸发过程与水面蒸发过程一致性较好。大气蒸发能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栽植芦苇的样地和裸地的潜水蒸发强度增加的幅度均呈减小的趋势。最后通过参数拟合,得到潜水蒸发系数的幂函数型公式和指数型公式以及公式中的相关参数,拟和效果较好,适合应用于研究区潜水蒸发的研究。图6表3参14  相似文献   

12.
松嫩平原4种植物光合作用光响应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设置11个光照梯度,对松嫩平原西部碱地上的芦苇、马莲、虎尾草和稗草植株叶片进行了光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改变光照强度对这4种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叶温、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蒸腾作用及胞间CO2浓度等生理指标有不同的影响。芦苇和马莲的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虎尾草和稗草的光合速率随光合有效辐射强度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4种植物的叶温和蒸腾速率都随着光强的增加而升高,并且虎尾草和稗草的叶温始终高于芦苇和马莲;4种植物的胞间CO2浓度均随光强增加而下降;气孔导度与水分利用效率变化无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云南省滇中地区生菜生育期内蒸发蒸腾量、作物系数、水分利用效率对微喷灌、不覆膜滴灌和覆膜滴灌的响应规律,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在云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了生菜灌溉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蒸发蒸腾量及日蒸发蒸腾强度而言,在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覆膜滴灌模式下最大,其次为不覆膜滴灌,最小为微喷灌。覆膜滴灌、不覆膜滴灌和微喷灌模式下全生育期蒸发蒸腾量,2020年分别为82.1、60.2和52.0 mm;2021年分别为88.4、77.2和72.8 mm。生菜作物系数,在全生育期覆膜滴灌模式下最大,其次为不覆膜滴灌,最小为微喷灌;在各生育阶段,不同年景生菜作物系数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受灌溉方式的影响,覆膜滴灌下的生菜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大于不覆膜滴灌和微喷灌,不覆膜滴灌下的生菜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大于微喷灌。覆膜滴灌、不覆膜滴灌和微喷灌模式下生菜水分利用效率,2020年分别为45.65、42.01和41.58 kg·m-3,2021年分别为50.33、45.86和36.82 kg·m-3。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研究芦苇、红蓼、穗状狐尾藻和香蒲4种水生植物水浸提液对水华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应。[方法]培养水华微囊藻细胞,制备4种水生植物的水浸提液,处理后通过藻细胞密度的测定计算抑制率。[结果]芦苇、红蓼、穗状狐尾藻和香蒲水浸提液对水华微囊藻的生长都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芦苇的抑制效果最明显。[结论]利用水生植物分泌的化感物质抑制水华微囊藻生长是一种有效的控藻方式。  相似文献   

15.
开展塔里木马鹿生境选择的研究,对分析塔里木马鹿生境丧失的原因和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7月和12月在塔里木河中游塔里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对塔里木马鹿夏季和冬季生境的选择进行了研究.选择5类生态因子,并设置180个10×10(m)样方.选择指数的结果表明,塔里木马鹿喜欢胡杨和芦苇、植物覆盖度较大、水源距离较近和认为干扰距离>1 000 m的环境.其中夏季多选择芦苇灌丛和胡杨林,冬季选择胡杨林,芦苇和柽柳灌丛.对生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夏季达到61.683;,冬季达到60.039;,可以反映塔里木马鹿的生境特征,同时表明,影响塔里木马鹿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人为干扰、植被类型和距水源距离.  相似文献   

16.
芦苇对砷污染土壤中砷的吸收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金红  陈璟  刘芳 《农学学报》2017,7(4):20-24
以芦苇为材料,对含砷土壤中砷的吸收转运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利用芦苇修复本地砷污染土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添加外源砷,设置6 个不同的土壤砷浓度,以芦苇为砷污染土壤修复材料,生长60 天后,对芦苇在砷污染土壤环境中的生长、吸收及转运规律进行研究和探索。结果表明:芦苇经不同砷浓度胁迫60 天后,不同砷浓度对芦苇株高、萌芽及展叶均有一定影响,砷浓度从200 mg/kg 梯度依次加大时,芦苇地上地下部分鲜重呈现较快下降的趋势,芦苇干重随着土壤砷浓度的增加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土壤砷含量与芦苇地下部分砷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可得出结论:芦苇是一种耐砷性强的植物,具有修复当地砷污染土壤的潜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旱地麦田休闲期覆盖的增产效果,探索旱地小麦休闲期覆盖保水技术途径,为促进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0-2013年在山西省闻喜县邱家岭村以冬小麦品种运旱20410为试验材料,设休闲期深翻后覆盖与不覆盖2个处理,测定休闲期和小麦各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休闲期覆盖对麦田土壤水分积耗规律和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休闲期覆盖后播种期3 m内土壤蓄水量提高,丰水年提高47 mm,平水年提高55 mm,欠水年提高63 mm,且欠水年更有利于土壤水分蓄保于深层。休闲期覆盖后土壤蓄水效率显著提高,丰水年提高35%,平水年提高48%,欠水年提高101%,且蓄水效果至开花期仍显著。休闲期覆盖后生育期耗水量虽显著增加,但休闲期耗水量显著降低,因而周年总耗水量无明显变化。休闲期覆盖后拔节前耗水比例显著降低,拔节后耗水量及日平均耗水量显著增加,拔节后耗水比例增加,尤其在欠水年休闲期覆盖对生育后期耗水有较大调控作用。休闲期覆盖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均显著提高,其中对穗数影响最大,尤其在欠水年提高了19%,且欠水年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也较大,最终丰水年产量提高30%,平水年提高35%,欠水年提高50%。此外,在休闲期覆盖条件下,各生育阶段的耗水量与产量均密切相关,尤其是拔节后的耗水量。结果还表明,休闲期覆盖处理,每多蓄1 mm播种期土壤水分可增产17-26 kg·hm-2,每多消耗1 mm生育期土壤水分可增产22-26 kg·hm-2,且降水生产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尤其欠水年更能高效用水。【结论】休闲期覆盖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水直至开花期;有利于实现降水周年调控,减少生育前期耗水,增加生育中后期耗水;有利于优化产量构成因素,尤其穗数,提高产量,最终实现降水的高效利用。在欠水年,休闲期覆盖的蓄水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芦苇叶水提物对三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曦  朱峰  魏磊 《江苏农业学报》2006,22(3):233-237
研究分析了芦苇叶水提物对小麦、玉米、青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种子萌发阶段,施用较低浓度(5 mg/m l、10 mg/m l、20 mg/m l)的芦苇叶水提物,可提高淀粉酶的活性,促进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有利于小麦、玉米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施用低浓度(5 mg/m l、10 mg/m l)的芦苇叶水提物,有利于青菜种子的萌发,却不利于青菜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影响青菜幼苗的进一步生长,因而在青菜种子萌发阶段,不宜施用;小麦、玉米、青菜幼苗生长阶段施用芦苇叶水提物,则不利于其生长。  相似文献   

19.
在崇明东滩湿地公园设置了3块实验田,研究基于芦苇直接还田(处理Ⅰ)和堆肥后还田(处理Ⅱ)的处理措施对盐碱土壤的改良效应以及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仅考虑传统土壤肥力指标及加和了土壤微生物呼吸和植物生物量等碳收支指标的土壤综合改良效应.结果表明,两种模式都能显著提高土壤的养分.总氮、总磷和总钾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有机质较对照分别提高10.8%(P=0.053)和10.9%(P=0.052);地上生物量为对照的344%(P=0.000)和167%(P=0.000),但土壤微生物呼吸仅分别较对照提高14%(P=0.085)和43%(P=0.00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仅考虑传统的土壤肥力指标,对照、处理Ⅰ、处理Ⅱ的综合得分分别为-0.641、0.260、0.381,加和土壤微生物呼吸与植物生物量后综合主成分得分为-1.011、0.644、0.367.这表明按传统评价指标,处理Ⅱ是较好的改良模式,但加和了土壤微生物呼吸与植物固碳量等碳收支指标后,处理Ⅰ得分高于处理Ⅱ,因此这是一种相对低碳化的改良模式.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西部地区芦苇地上部生物量季节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吉林省西部地区芦苇地上部生物量的动态,生物量增长速率,植株的生长速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芦苇地上部生物量的动态曲线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式。可用3次曲线拟合,其方程为YG=-12.035-2.3158X 0.1957X^2-0.0009X^3,XF=-0.4188-1.4932X 0.0827X^2-0.0004X^3,Yc=-11.623-0.8215X 0.113X^2-0.0005X^3。生物量的增长速率与植株的生长速率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