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讨三峡库区石漠化与土地整理的关系,提出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土地整理的特殊性。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石漠化是威胁重庆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土地整理是防治土地石漠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结论:适度控制新增耕地率,大力提高土地生态效益;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了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土地整理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是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土地开发整理分区实际上是土地开发整理类型的聚类划界,兼有分类和分区两方面的特征.以开县作为三峡库区县的研究样本,提出了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的原则与依据,并在借鉴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应结合运用叠置法和主导标志法来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并介绍了该方法在开县的土地开发整理分区方案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3.
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是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土地开发整理分区实际上是土地开发整理类型的聚类划界,兼有分类和分区两方面的特征。以开县作为三峡库区县的研究样本。提出了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的原则与依据。并在借鉴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应结合运用叠置法和主导标志法来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并介绍了该方法在开县的土地开发整理分区方案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4.
土地开发整理是我国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国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存在着一些不足。为继续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我国应当重视土地整理规划工作,加大宣传,强化公众参与,保障群众权益;夯实工作基础,探索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经济运行机制;完善项目管理办法,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土地开发整理。  相似文献   

5.
土地开发整理是我国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国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为了继续推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我国应当重视土地整理规划工作,加大宣传,强化公众参与,保障群众权益;夯实工作基础,探索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经济运行机制;完善项目管理办法,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土地开发整理。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地区滨州市后备土地资源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芙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972-3973
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土地后备资源的特点.提出了黄河以北以开发为主,开发与整理有机结合;黄河以南以整理为主,适当调整用地结构;土地开发整理需解决水资源贫乏等土地整理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土地开发整理目的、任务和内容 (一)土地开发整理目的。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增加农用地面积,重点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条件,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二)土地开发整理任务。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农  相似文献   

8.
土地开发整理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对土地开发整理与我国粮食安全的三重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土地开发整理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勇 《宁夏农林科技》2011,(12):237-238,241
通过实际应用,揭示了3S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方法和前景,结果表明:RS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了精确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直观的整理范围;GIS可以快速准确地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各种地类的净面积以便分析研究,同时可以快速高效地制作成果图件和科学的规划设计;GPS-RTK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平田整地的土方量和沟渠断面的设计精度。并提出土地开发整理三维规划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建成后,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减少8852.90×104 ̄9708.35×104元。特殊生态环境有助于三峡库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发生,将对三峡水库水体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建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养分流失模型是三峡库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调控研究的核心,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的关键在于库区内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及拦截缓冲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牟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081-12083,12086
森林景观格局是构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景观的关键,然而,三峡库区(重庆段)森林景观格局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破碎化和修正化。为确保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转与安全营运,满足重庆市生态效应与经济效益一体化发展战略(如"314"总体部署,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战略的提升等)对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要求,未来库区以退化森林景观恢复为出发点的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方略,应着重强调:①理解不同森林景观恢复模式下,森林景观要素所可能提供的生态效应和经济功能,获得库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情景的本底效应;②模拟退化本底、人为扰动以及工程胁迫等重大生态干扰因子与退化森林景观恢复之间的关系,找出自然或人为驱动因素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确定未来库区退化森林景观恢复模式,以利于库区生态-经济大安全格局建设。以期为目前或未来所进行的以退化森林景观恢复为载体的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有利于"五个重庆"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叶茂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64-6566
在分析三峡库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优越条件和现阶段面临的农业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三峡库区传统农耕区、喀斯特峰丛山地区、库岸带等不同的地域类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峡库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东江湖、水府庙水库和大通湖是湖南典型水库,以上述3个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结果、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水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对研究区水质变化驱动力进行比较分析,为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江湖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大通湖流域以耕地为主,水府庙水库流域内耕地和林地比例差异较为相似。土地利用类型和人类活动对3个水库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东江湖水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经济因素、林地及建设用地的面积比例。水府庙水库的水质变化主要驱动力为经济因素、建设及耕地面积比例的变化。大通湖水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因素、人口因素以及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变化。湖泊受污染情况是大通湖水府庙水库东江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阐述了三峡库区岩溶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大,人地矛盾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水污染大,旱涝灾害频繁,植被严重破坏、森林生态功能低下等问题,进而提出了节水型、经济林型、草场改良为主畜牧业型、生态观光农业型、庭院型、小流域治理型六大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三峡工程主体所在的重庆市三峡库区22个区县为评价单元,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5个方面选取20项指标建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和多因子加权法计算各区县生态文明指数,并运用ArcGIS 10.5软件的自然断点分级法对各区县生态文明发展程度进行空间分级及可视化,分析近10年来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初步揭示库区各区县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短板.研究发现:①2006-2016年,重庆市三峡库区各区县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但各区县增速差距较大.生态文明指数均值由2006年的0.135增长到2016年的0.413,增幅为205.93%,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江北增幅为370.53%,最小的武隆增幅为150.49%.②2006-2016年,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高低集聚格局基本稳定,但以生态经济为主导优势的新型高值区正在形成.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以巫溪、巫山为集聚中心的库区东北部,以石柱、武隆为集聚中心的库区东南部,以及正在形成的以渝中为中心的主城区;而低值区则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大片区域.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的结合研究有利于区域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三门峡库区(华阴段)自然社会条件复杂,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土地利用方式落后。针对土地整治后期效益不可持续性的问题,认为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在实现阶段和目标上存在耦合联系,并针对三门峡库区(华阴段)区域特征,将土地整治"3集"模式、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和新农村发展模式有机统一,以期实现以土地整治为契机,加速区域现代农业模式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该文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从基础数据库构建、产业用地集约评价、存量土地挖潜调控等层面提出“基于存量挖潜的产业发展用地调控技术研究”,为皖江城市带产业用地集约调控提供新思路,推动集约用地技术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要做好三峡区的扶贫,移民工作,必须加大开发力度,通过合理开发土地,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开发农副产品,达到库区贫困人口增收;通过开发高新技术,促使库区工农业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注重人才开发,提高库区人民的素质,是开发土地,农副产品,高新技术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运用分形理论从空间形态视角基于分形维数模型对1995-2015年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形研究.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斑块分形维数均小于临界值1.5,分形维数平均值由1.162 1下降至1.126 6,整体空间形态随时间变化趋于规则,空间结构趋于稳定;②1995-2015年,耕地斑块分形维数呈增加趋势,空间形态趋于不规则,空间结构趋于不稳定,林地、水域和草地分形维数呈降低趋势,空间形态趋于规则,空间结构趋于稳定;③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形维数呈"先升后降"趋势,由于上升幅度均小于下降幅度,因而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空间形态整体趋于规则,空间结构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