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出发,以江苏省徐州市汉王镇景区发展现状为例,剖析苏北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乡村旅游的发展理论,创造性地提出相对应的应对措施,以期实现苏北乡村旅游的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较为推崇的一种旅游方式,能够很好地让人们回归自然、缓解压力和体验乡村生活。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一种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发展中不断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加快农村的发展改革进程。基于此,重点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新华社重庆7月22日专电(记者周文冲):重庆市人民政府近日发布《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推进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和乡村生活体验转型升级,到2020年建成1000个特色旅游村。根据这一意见,重庆将重点打造城郊风光乡村休闲、渝东北三峡风情乡村生态、渝东南民族风情乡村体验三条乡村旅游带,突出"山水重庆、美丽乡村"主题,打造"巴渝人家、梦里老家"品牌,用建设景区的理念来建设农村,突出乡村旅游的绿色生态和乡土文化风貌。重庆市将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秩序、食品卫生、饮水、消防、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各级各有关部门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大产业来抓,截至目前,全市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8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1个、最美休闲乡村3个、中国美丽田园11个。发展乡村旅游景区景点3000余个,休闲果园5300多个,休闲渔业3267 hm2,高山扶贫纳凉村177个,农家乐2万余家。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1.27亿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近230亿元,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50万人、农民脱贫致富20余万人。分析总结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主要措施(抓规划引导、抓主题推进、抓政策支持、抓结合配套、抓营销推介),发展形势(集群式发展迅速、发展类别类型多、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管理逐步规范、休闲产业日趋形成),发展优势,主要特点和突出问题,论述加快发展的必要性,提出发展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在国家发展新农村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乡村旅游开始成为旅游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同时,新农村综合规划也需要乡村旅游的带动和支持,因此,在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积极利用旅游这个可再生资源,综合规划,使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其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对加快乡村旅游视域下的新农村综合发展有先导性的积极意义。基于此,探讨乡村旅游视域下新农村综合规划的方法,为新农村综合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正一是产业带动。围绕"4+3+X"特色农业体系,为3.54万户落实2 000元/户产业发展资金,累计培育油橄榄、中药材、烟叶等产业1.057万公顷。二是信贷撬动。采取金融扶贫+特色产业、金融扶贫+乡村旅游等模式,为1.1万户建卡贫困户发放扶贫信贷5.31亿元。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大多属于粗放型发展模式,面临产品结构单一、特色文化挖掘不够等问题。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要把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进行融合,转变乡村旅游发展方式。以靖西市旧州为例,对其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目前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现状,找出其存在问题,对其融合发展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融合具有很强的推动效应,有利于农村地区改善生活环境,发展多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基于此,针对大连市、青岛市和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乡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城镇化建设受到地方政府和公众的关注和重视,为推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国家逐步将农村土地流转合法化,保障农户权益,出台相应乡村旅游新政策,为农民或返乡人员带来发展的契机。但随着旅游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法律问题,引发一系列违规用地、破坏土地资源,不利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管理。为了更好地运用土地政策,加强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集中梳理了当前乡村旅游用地中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对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正确评估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及其对乡村振兴的贡献,采用生态经济学能值分析方法,以乡村旅游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剖析乡村旅游系统能量流动结构和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乡村旅游系统能值分析体系以太阳能值为衡量标准,系统考虑乡村空间中的资源、环境、劳动力、资本货币等各种要素,进而对乡村旅游系统中的生态效率、社会经济效益及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旅游业也快速发展起来。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开发的重点项目,乡村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可以为游客提供非常好的旅游环境。因此,必须重视对乡村旅游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生态资源。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能改善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还能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给当地居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在开发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来进行,不能一味地讲求经济效益。基于此,详细地探讨和分析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现存的问题、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以及其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顺应了产业发展要求。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能够发挥二者的优势,相得益彰,共同繁荣,是强大旅游的必由之路。河北省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乡村文化旅游必将发展到新高度,成为河北省旅游的亮点。基于此,分析河北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机缘,从乡村文化旅游的融合基础、融合发展优势和宣传手段3方面阐述存在的问题,提出延展型、创新型以及主推型的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游客是否参加乡村旅游的决策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只有将文旅融合,让农村的文化得以传承,才能助力"三农"转型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因此,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来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深度挖掘当地乡村文化资源,有效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的高度和品位,促进多元、成体系的文化资源和要素有效且恰如其分地融入旅游产品中,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基于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从管理学的角度阐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并结合PEST方法从宏观角度分析其所处的市场环境,以此探索适合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重庆地区草莓种植主要采用深沟高垄覆盖地膜的种植方式,草莓果实贴地生长,极易遭灰霉病、蜗牛、蛞蝓等病虫为害,生产上主要依靠喷洒化学药剂进行防治,致使果品受污染严重。2010—2011年,采用"避雨+离地"的方式种植石桌一号草莓,发现在果实成熟前1个月不使用农药也能够将病虫害发生控制在经济允许范围内。但因需要搭建栽植床、避雨棚等设施,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且对肥水管理的技术要求更高,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难度很大。建议在城市近郊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该项草莓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重要途径,文旅融合可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内涵,实现产业的长久发展。在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包括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区域合作;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旅游产品;构建培育机制,引进专业人才。以期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前,乡村民宿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住乡村民宿来体验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基于此,聚焦目前乡村民宿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以期促进乡村民宿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外出休闲度假,并在旅游中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参与。无锡乡村旅游迎合时代变化和游客需求,推出了一系列的参与性产品,受到了游客的青睐。但如何更好地满足游客的体验诉求,并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还有待研究和实践。由此,介绍了体验理论以及乡村旅游的体验属性,分析了无锡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现状,对结合体验理念的无锡乡村旅游营销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构建乡村旅游这一产业模式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当地农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突显出贫困地区的乡土文化。因此,在乡村旅游产业中融入农耕文化意识,有利于让群众更全面地认知当地乡村的特点,进而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度。基于此,围绕乡村旅游及农耕文化的价值,针对当前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而发展民宿不仅有助于乡村产业升级,也是拉动地方旅游产业和就业的重要手段。临城县能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河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乡村民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以临城县民宿为研究对象,讨论临城县民宿的现状及发展模式,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为临城县民宿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