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台区产生低电压的原因 (1)随着农村经济长足发展,村民建房增多,线路供电半径增大,末端负荷增加,未新增台区前用电负荷大量接入,致使末端电压低,造成台区低电压. (2)三相负荷不平衡造成低电压.低压三相系统中存在单相供电,且一些台区单相重载,导致三相不平衡,这是农村低压线路低电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在低压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由于用电客户大多为单相居民,负荷电流大小不同、用电时间不同,导致多数供电台区存在着三相电流不平衡问题,并且这种电流不平衡的发生无规律性,更无法事先预测。三相电流不平衡对供电台区的影响主要包括3个方面:损耗方面,变压器和线路损耗增加,变压器出力降低,电能转换效率下降;电能质量方面,导致用户端三相电压偏差较大,电压质量得不到保障;据资料统  相似文献   

3.
1三相负荷不平衡现象的影响 农村低压电网普遍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由于农村客户大部分是单相负荷,且农村客户的用电量、用电性质和用电时间不同,导致农村低压电网三相负荷不平衡现象比较普遍,三相负荷不平衡度超过15%的台区比较多。  相似文献   

4.
低压电网的三相不平衡一直就是困扰供电企业的主要问题之一,低压电网大多是经10/0.4 kV变压器降压后,以三相四线制向用户供电。在运行中,单相用户的不可控增容、大功率单相负载的接入以及单相负载用电的不同时性等,造成了三相负载的不平衡。三相不平衡导致相线损耗增加,而且使中性线上有电流流过,产生损耗,从而使线损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5.
农村低压台区线损电量占县级企业总损耗的60%以上,同时又是目前线损管理中的最薄弱环节;降损重要的一条措施是调整三相负荷平衡。造成三相负荷不平衡的原因之一是绝大部分台区接户线为单相220V负荷,无法在集表箱内对三相负荷平均分配。针对农村低压台区接户线、集表箱现状,以三相电流平衡为原则,提出分电能表统计,分接户线调整,降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正1课题背景当前,农网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是困扰供电所生产、运维的主要问题之一,供电所业扩报装人员在装接单相用户时原则上应该将单相负载均衡地分接在A、B、C三相上。但在实际工作及运行中,线路的标志、接电人员的疏忽再加上由于台区单相负载用电不同时性、台区单相用户不可控增容等因素影响,都会造成农网台区三相负载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7.
<正>1三相供电不平衡所造成的危害(1)三相供电不平衡会降低配电变压器输出功率,影响其出力,严重三相供电不平衡在供电高峰期时会烧坏配电变压器。(2)三相供电不平衡会造成中性线电流增大,电压中性点位移,出现台区低电压,引起计量不准,线损增大,而且有可能发生断中性线故障,烧坏家用电器。(3)三相供电不平衡会引起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误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检测的剩余电流数据是三相漏电相量和,三相供电严重不平衡,会导致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误动。  相似文献   

8.
正低压电网三相负荷不平衡对高低压电网、配电变压器、用电设备均会造成一定危害。随着农村非照明电器设备的增加,农村低压电网的三相负荷随着时间、季节的不同而变化,且幅度巨大,直接导致供电质量下降、供用电安全隐患增加,如何解决这种动态的三相负荷不平衡问题,成为供电企业的当务之急。1当前解决低压电网三相负荷不平衡的主要办法一是将单相负荷分散、均衡地接在不同相线的不  相似文献   

9.
三相不平衡线路的线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相不平衡线路的线损分析王树田水利部农村水电司(100761)(一)三相不平衡对线路损耗的影响农村低压电网中,由于单相负荷的存在,往往造成三相不平衡,结果不但引起相线损耗的增加,而且使中性线上有电流通过,也产生了损耗,从而使线损大大增加。假设某三相四...  相似文献   

10.
在生产、生活用电中 ,三相负载不平衡时 ,使变压器处于不对称运行状态。不但造成变压器的损耗增大 ,甚至会导致变压器烧毁。根据变压器运行规程规定 ,在运行中的变压器中性线电流不得超过变压器低压侧额定电流的 2 5 %。为此 ,对三相负载不平衡造成对变压器的危害 ,结合我所供电的情况 ,进行浅析。(1) 三相负载不平衡将增加变压器的损耗 :变压器的损耗包括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正常情况下变压器运行电压基本不变 ,即空载损耗是一个恒量。而负载损耗则随变压器运行负荷的变化而变化 ,且与负载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当三相负载不平衡运行时 ,变…  相似文献   

11.
农村普遍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方式,由于三相负载和单相负载并存,如果三相负载分配不均,配电变压器在运行中就存在着三相负载不平衡问题。笔者通过对本县100台配电变压器进行调查,所带三相负载基本平衡的占10%;不平衡但不超出规程规定的占35%;三相负载严重不平衡的占55%。可见,农村配电变压器三相负载不平衡运行在低压电网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1 配电变压器三相负载不平衡运行的危害1.1增加了变压器的损耗 配电变压器功率损耗包括空载损耗(也叫铁损)和负载损耗(也叫铜损)。空载损耗基本是个恒量。负载损耗是随变压器所带负荷变化而变化的,并与负载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当三相负载不平衡运行时,变压器的负载损耗可以看成三只单相变压器的负载损耗之和。配电变压器在相同输出容量的情况下,不对称运行增大了变压器的损耗。1.2降低了变压器的出力  相似文献   

12.
增加了线路损耗。电流通过导线时,由于导线电阻的作用,将在导线上产生功率损耗。不平衡度越大,线路损耗也越大。.如果把三相负荷接在一相上,其实质就是单相供电,此时导线上的功率损耗是三相负荷平衡时的6倍,运行极不经济。  相似文献   

13.
正低压配电台区出口三相电流存在不平衡现象,不仅会增加配电变压器和线路的损耗,甚至有可能引发设备烧毁,同时也会减少上游高压设备使用寿命。目前整治三相负荷不平衡的工作主要由农电工负责实施。但因大部分农电工负责台区为3—5个,且整治工作需登杆将接户线或分支线重新接驳,费时长,工  相似文献   

14.
正1调整配电变压器三相不平衡工作现状一般要求配电变压器出口三相负荷电流的不平衡率不大于10%,低压干线及主要支线始端的三相电流不平衡率不大于20%。由于0.4 k V配电线路负荷接入采取单相二线制、二相三线制原因,在不同供电时段,很多配电变压器低压侧三相负荷产生不平衡现象,易发生单相过负荷现象,配电变压器容量得不到充分利用,增加线路损耗。变压器在三相负荷不平衡运行时,由于变压器绕组压降不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笔者最近了解到,江苏省滨海县供电公司有一名村电工,平时详细记录本村配电变压器台区中L1,L2,L3三相负荷的增减情况,将新增的单相负荷接到负荷较小的一相上。几年来这个村低压电网三相负荷始终保持总体平衡。保持三相负荷平衡,是保证供电质量、维持低压电  相似文献   

16.
低压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能自动平衡三相功率(包括平衡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同时消除中性线基波及零序电流,治理谐波,使三相功率完全平衡,从而解决三相不平衡造成的线路及变压器损耗,提高线路输电能力、电网的可靠性及变压器出力,有效解决了配电低压台区三相负荷不对称平衡及谐波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在配电网中三相电流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平衡电流会增加线路及变压器的铜损、变压器的铁损,降低变压器的出力,甚至会影响变压器的安全运行;会造成三相电压不平衡从而降低供电质量,甚至会影响电能表的计量精度造成损失。三相电流平衡装置将电网不平衡电流治理与智能台区集成在一起,实现对智能台区中多级智能断路器与智能管理器进行统一系统化监控管理,其主要的设  相似文献   

18.
路程 《农村电工》2007,15(9):44-44
1 农村低压线损产生的原因 目前,农村台区低压线损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1)抄表差错,估抄、漏抄、错抄造成供、售电能量差异,人为形成电能损耗;(2)窃电,使供电企业少计售电能量;(3)线路或接户线接头处接触不良,形成损耗;(4)电能表或互感器误差造成的计量失真;(5)绝缘子被击穿或绝缘子表面污秽等原因,导致低压线路漏电或放电;(6)树木、藤类植物碰触、攀爬导线,致使线路对地放电;(7)台区导线、电缆线径偏小,发热造成电能损耗;(8)三相负荷不平衡造成线路和配电变压器损耗增加;(9)电工对台区临时用电虚报、瞒报,少计售电能量;(10)线路中有未装表计量的有线电视放大器等用电设备;(11)老式机械电能表自身的损耗.  相似文献   

19.
正1影响线损率的因素(1)影响线损率的自身因素。电能量损耗与导线的电阻率、供电线路长度、线路材质、导线横截面积有很大关系;电流在通过导线时发热、环境温度、产生电动力、三相线路电流不平衡、对外放电等现象导致了电能量损耗,此种电能量损耗很难减少,无法避免。(2)其他因素。表计不规范、线路老化,辖区内抄表异常、抄表失败、营销系统客户档案与采集系统不一致、台区线损模型配置不完整、台区现场接线与系统挂接关系不对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低压配电网广泛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近年来由于用户负荷时空不均匀度进一步增加,导致配电台区三相不平衡问题愈发凸显。三相不平衡不仅影响供电质量,也给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隐患。基于分裂电容式PWM逆变器拓扑设计了一种三相不平衡智能调节装置,实现配电台区三相电流不平衡的实时动态补偿。首先介绍了装置的工作原理与硬件结构,然后介绍了装置采用的软件控制流程,最后借助典型供电台区现场运行结果验证了装置的补偿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