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与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是在传统的间作、套种基础上创新发展出来的种植一季可以收获两种作物的高效种植模式,其原理是将低位作物的大豆和高位作物的玉米在空间上进行复合布局,充分发挥各作物自身优势,实现大豆、玉米的“一季双收”。该模式能提高土地产能和利用率,实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达到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提高产量的目的,是抓好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大豆自给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广东玉米、大豆的种植现状,阐述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点,总结了广东省玉米、大豆生产面临的机械化问题,提出了广东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改进策略,以实现种植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采用大豆带与玉米带间作套种,充分利用高位作物玉米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空间,实现作物协同共生、一季双收、年际间交替轮作,可有效解决玉米、大豆争地问题.为做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应用,提供有效机具装备支撑保障,针对西北、黄淮海、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技术模式制定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配...  相似文献   

3.
龙口市农机部门围绕突破保护性耕作玉米免耕精量直播机械化技术,提高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结合本地特殊的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套种模式,以农机农艺科学融合为切入点,扎实快速地推进了全市玉米免耕精量直播机械化技术的发展.2011年全市推广面积达5万亩. 一、现行玉米种植模式——套种 龙口市地处胶东半岛,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积温为3800℃~4100℃,小麦、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为一年两作的种植模式.以前生产机械化水平低,收种衔接时间长,使玉米生长期缩短,积温不足,传统的解决方式是在麦收前进行玉米套种,前延玉米生长期10~20天,提高玉米生长积温200℃~300℃,满足玉米生长积温2300℃~2700℃的需要,形成了玉米套种的生产种植模式.受套种生产种植模式的影响和农艺高产栽培技术的需要,在全市逐步形成了种植畦宽1.5m,畦面播种6行小麦,其中间留一宽行与畦垄同为等行距套种玉米的固定种植规格.目前玉米套种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半机械化人力套播耧,二是电动套播耧,三是机械套播耧.  相似文献   

4.
连续两年在遮雨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程度干旱对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地上部生长和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对干旱最敏感,其次是叶面积、株高和根系数量,作物茎粗对干旱不敏感。连续干旱不超过12 d有利于作物生长,否则不利于作物生长。夏玉米生长前期遇到干旱较前后期干旱的减产风险更大,而作物根系响应可能是干旱减产的原因之一。调整作物种植时间和促进根系下扎将是缓解南方红壤区季节性干旱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玉米、大白菜高效立体种植实现了一年三种三收,是临汾市蒲县根据当地实际自主研发的沿川高效立体种植模式。从品种选择、播期的确定、套种方式,以及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早熟马铃薯立体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6.
一、小麦种植、玉米套种规格现状 我省的高产小麦、玉米良种,主要是中晚熟品种。生长期较长,为解决光、热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全年产量不稳问题,玉米实施了麦田套种技术,这种种植模式,目前尚不规范,小麦的播幅有120cm、140cm、160cm等规格。玉米套种行距从50cm至120cm不等,种植规格的不规范,影响了现有机械作用的发挥,所以探讨推广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针对我国旱地多熟间套种植习惯,采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套种方式,集成品种搭配、扩行缩株、营养调控、减量施肥、绿色防控、封闭除草、机播机收等单项技术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按照《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要求,各地要配合实施粮油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天津市选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为主推技术,  相似文献   

8.
作物组合种植的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30余种间作套种组合种植作物的耗水量、产量、产值及其根区土壤含水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作物组合种植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增收效果 ;2作物组合种植条件下 ,处于雨季后期的作物生长 ,达到了对光、热、水资源的同步利用 ,明显的提高了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分析得出了作物组合种植形式需水规律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作物组合种植的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0余种间作套种组合种植作物的耗水量、产量、产值及其根区土壤含水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作物组合种植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增收效果;②作物组合种植条件下,处于雨季后期的作物生长,达到了对光、热、水资源的同步利用,明显的提高了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分析得出了作物组合种植形式需水规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西昌市位于川西高原的安宁河平原腹地,海拔1500m~2500m,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适合多种经济作物生长。西昌市为彝、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一年只种植一季荞麦或马铃薯,且种植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产量较低。本试验通过马铃薯与蔬菜带状间作种植,探索凉山地区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模式,为高山地区马铃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夏县位于山西省南部,年平均气温为13℃,稳定在10℃以上的积温为4490.5℃,无霜期为206d,年平均降水量为597.5mm,适宜马铃薯与玉米套种。近年来,这种种植模式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10年瑶峰镇郭道村种植面积达到100hm^2,每0.067hm:马铃薯平均产量为2150kg,玉米平均产量为620kg。马铃薯与玉米套种种植已成为当地部分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对彰武县金盏花套种玉米高产栽培措施进行研究探讨,结果表明,金盏花套种玉米可增加金盏花的栽植株数和玉米的种植密度,通风透光好,使作物的光合作用效能增加,在保证金盏花不减产的前提下能促进玉米增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彰武县金盏花套种玉米高产栽培措施进行研究探讨,结果表明,金盏花套种玉米可增加金盏花的栽植株数和玉米的种植密度,通风透光好,使作物的光合作用效能增加,在保证金盏花不减产的前提下能促进玉米增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发展大蒜收获机械化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受种植大蒜收益较好的影响,鲁西南地区农民的种植观念发生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快速调整,大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这些大蒜种植区的主要种植模式为:大蒜→棉花一年两作或大蒜→玉米一年两作,即大蒜收获前套种棉花或大蒜收获后直播玉米。大蒜的生产技术路线为:收获棉花或玉米→清理地表→耕整地→筑畦→人工种植大蒜→大水灌溉→覆盖地膜→田间管理→采收蒜薹→收获大蒜→下季作物种植。大蒜生产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小麦套种玉米间作马铃薯复播大白菜立体种植技术(二)1.种植方式(1)种植带设计。小麦、玉米、马铃薯和大白菜4种4收形式是:400厘米为一带,从边线60厘米处起弧形垄,垄高20~30厘米,垄底宽40厘米(见图1)。(2)种植顺序。①9月下旬,在240厘...  相似文献   

16.
着重研究了长期实施免耕的小麦茬地玉米种植,并与常规翻耕地种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由于长期实施免耕覆盖播种使得表层土壤具有保墒保温作用,防止北方干旱高寒地区寒冻伤苗,所以玉米的出苗率较高,冻伤苗比例较低。玉米生长后期,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减小,秸秆腐化使土壤表层的养分富集,有利于玉米生长获得充足养分,使得成熟期免耕玉米的根系活力增强,株高较高,较翻耕播种玉米增产13.41%。  相似文献   

17.
苑玉金 《南方农机》2023,(6):66-68+86
马铃薯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作物,可作为粮食也可作为蔬菜,有着广阔的种植前景。基于此,笔者详细阐述了宁津县马铃薯种植的优势,并从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两大方面提出了马铃薯种植的有效策略。笔者认为,为了提高马铃薯产量,需要改进种植技术,优先选择健壮的种薯,正确催芽、切块,科学播种,做好田间管理及薯块的存储工作;同时应根据马铃薯的生长习性与生长环境,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促进马铃薯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对宁南县甘蔗地套种早春马铃薯与甘蔗净作模式的经济收益进行了比较分析,该模式提高了光温资源利用率,增加了单位面积经济收益,在宁南县甘蔗产区可适当推广甘蔗地套种早春马铃薯的种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十分适合玉米的种植,再加上玉米价格相对稳定,这几年玉米在东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玉米种植方式上,以往都是采用传统耕作方式,进行土地的深翻深耕,使土层结构受到破坏,不利于作物生长。近些年来采用免耕技术,同时进行精确播种方式进行种植,使玉米生长环境处于最佳状态,提高玉米产量,重点对东北地区玉米免耕精确播种种植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对玉米种植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玉米是冷凉山区、半山区的主粮,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面积的减少,玉米、马铃薯套种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及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减少玉米、马铃薯病害比较适用的栽培技术。本文根据我乡多年来的玉米、马铃薯套种经验,从玉米、马铃薯优良品种的选择、地块的准备和选择、规范化栽培技术、播种节令、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浅析玉米、马铃薯套种丰产栽培技术,对增加农民收入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