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为明确云南省玉溪市蓝莓果实腐烂的病原细菌种类,对玉溪市澄江地区蓝莓果实进行致病细菌分离,对分离的病原细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实验结果表明,从发病腐烂的蓝莓果实上分离出3株病原细菌,初步确定属于沙雷氏菌属(Serratia)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和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研究结果对玉溪澄江地区蓝莓贮藏期腐烂病害的防治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将提供一定的参考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省蓝莓鲜果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潜伏侵染果实的病原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研究了真菌的潜伏侵染状况,为指导蓝莓果实病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辽宁省蓝莓果实普遍存在真菌潜伏侵染现象,不同品种带菌率存在差异,‘M7’带菌率较高,"布里吉塔""爱国者""奥尼尔"和"南好"带菌率较低。从8个蓝莓品种中共分离鉴定出9种潜伏病原真菌,分别为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芽枝霉属(Cladosporiumsp.)、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嗜松青霉(Penicillium pinophilum)、茎点霉属(Phomasp.)、毛壳属(Chatetomiumsp.)和镰刀菌属(Fusariumsp.)。其中,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可在多个品种中分离,为蓝莓果实主要潜伏侵染病原真菌。另外,从蓝莓果实中分离到一株葡萄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该酵母对互隔交链孢霉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枸杞采后病害及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枸杞采后病害进行了分离、鉴定的研究。从病害的枸杞中分离得到了5株真菌菌株,回接后,发现病害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而且从接种的枸杞果实上又得到了此病病原真菌,经鉴定和致病性确定,确定为真菌:青霉属、链格孢属、曲霉属中的黑曲霉、木霉属、黄曲霉,它们都是该品种枸杞的主要致腐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蓝莓采后病害病原和采后病害的发生规律。【方法】从辽南地区收集7个蓝莓品种,并对其果实进行室温贮藏。待果实自然发病后,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菌并按科赫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调查不同时间点、不同发病部位有、无果柄贮藏的蓝莓果实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结果】从蓝莓病果中分离得到4种致病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它们的带菌率分别为81.85%、77.23%、62.43%和17.19%,致病性验证它们都能使蓝莓果实感病;无果柄贮藏的蓝莓果实比带果柄的采后病害发生严重,其中带果柄贮藏6d平均发病率为2.95%,而无果柄发病率达到了21.81%;不同品种果蒂痕处和果实其他部位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1.52%和5.56%;不同蓝莓品种采后病害进展较快的是‘伯克利’和‘瑞卡’,发病较慢的是‘N5’,而‘蓝丰’‘北陆’‘斯巴坦’和‘蓝鸟’发病进程居中。【结论】辽南地区引起蓝莓采后病害的致病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蓝莓采后病害的主要发病部位是果蒂痕处;对采后病害较抗病的品种有‘N5’,较感病品种有‘伯克利’和‘蓝丰’,‘瑞卡’‘北陆’‘斯巴坦’和‘蓝鸟’的抗性居中。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云南省元江地区"哈路比"葡萄柚贮藏期果实病原细菌的种类,为葡萄柚的长期贮藏保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以采后葡萄柚果实为试材,于室温贮藏(温度18~22℃,湿度80%~90%),从新发病的葡萄柚果实的病健交界处获取分离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病原菌,运用传统形态学鉴定、革兰氏染色进行初步鉴定;并采用分子鉴定法进行综合鉴定。试验通过组织分离法共分离出3株病原细菌,分别命名为Y-1、Y-2、Y-3。经致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菌株Y-3致病性最强;经传统形态学和16S r DNA序列分析比对综合鉴定,3株细菌分别隶属于2个系统发育分支,所测得细菌菌株Y-1与Serratia marcescens DSM30121T(AJ233431)相似性为99.23%;菌株Y-2与Enterobacter asburiae JCM6051T(AB004744)相似性为97.73%,菌株Y-3与Enterobacter cancerogenus LMG2693T(Z96078)相似性为97.23%。其结果明确了元江地区葡萄柚贮藏期病原细菌的种类有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云南省元江县"哈路比"葡萄柚贮藏期的优势致病细菌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这为以后葡萄柚贮藏保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麻江蓝莓采后贮藏病果为试材,采用形态学、rDNA-ITS序列对比的方法,对病原菌的生物学进行鉴定,并通过离体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杀菌剂对蓝莓主要致病菌的室内毒力,以期为麻江蓝莓采后病害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菌菌株种类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青霉(Penicillium)、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occuli)、香灰菌(Xylaria sp.)、木霉菌(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粪壳菌纲藻(Sordariomycetes sp.),其中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青霉(Penicillium)、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occuli)为主要致病菌。通过对青霉(Penicillium)室内毒力结果表明,10余种杀菌剂中以咪鲜胺对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菌主要致病菌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其EC_(50)值分别为0.007 9μg·mL~(-1),推荐作为蓝莓田间防控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宁夏地区‘灵武长枣’采后病原真菌类型,以‘灵武长枣’为试材,利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灵武长枣’腐坏组织中分离真菌菌株;根据柯赫氏法则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检验;经形态学特征和真菌rDNA-ITS序列分析对‘灵武长枣’采后病原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灵武长枣’腐烂组织中共分离出9类真菌菌株,其中5类是引起宁夏‘灵武长枣’采后腐烂的病原真菌,分别鉴定为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和球派伦霉(Peyronellaea glomerata)。其中,出芽短梗霉(A.pullulans)和球派伦霉(P.glomerata)首次从‘灵武长枣’腐烂组织中分离得到,为后续的‘灵武长枣’采后保鲜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江苏省连云港市栽培的‘蓝丰’蓝莓为研究材料,采后2 h内预冷至5℃,分别装入硅窗气调大帐和普通PVC大帐内,置于0℃冷库内贮藏,研究蓝莓采后及时预冷结合硅窗气调包装处理对蓝莓贮藏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蓝莓果实采后及时预冷处理和硅窗气调包装均可降低蓝莓贮藏期呼吸代谢,延缓果实硬度下降,抑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上升和花青素分解,降低果实腐烂损耗。其中采后及时预冷结合硅窗气调包装处理保鲜效果最佳,贮藏至40 d,果实腐烂率仅为6.1%,较好地保持了果实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9.
“玉金香”甜瓜采后真菌病原物鉴定及侵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甜瓜“玉金香”甜瓜花期和不同生长阶段果实为试材,对采后病害进行系统调查和典型病害的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从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学鉴定上探讨病原菌在甜瓜生长阶段的侵染规律.结果表明:宁夏中部干旱带甜瓜采后极易发生真菌病害,主要是黑斑病、粉霉病、白霉病和褐腐病.主要病原菌是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 sp.)、粉红聚端孢霉(Trichothecium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sp.).其中,甜瓜常温贮藏主要病害是粉霉病和黑斑病,低温贮藏的主要病害是黑斑病.“玉金香”甜瓜在从开花至成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均可受到链格孢和镰刀菌的侵染,粉红单端孢霉的侵染主要发生在甜瓜果实成熟期;链格孢的侵染率最高;链格孢和镰刀菌的侵染主要发生在花期和果实转色期.  相似文献   

10.
刘凤红 《北方园艺》2015,(21):25-30
山东是蓝莓种植大省,至2014年底,种植面积约3 000hm2,年产量约为5万t。为探讨山东栽培蓝莓根系内生真菌的菌群组成和分布特点,利用组织分离法从山东4个地区2个蓝莓栽培品种根系中分离内生真菌1 345株。利用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29属,其中卵菌1属,占0.45%;担子菌2属,占2.15%;子囊菌17属,占31.16%;无性型真菌9属,占60.82%;其余5.42%无法明确鉴定。结果表明:山东省栽培蓝莓根系内生真菌的菌群多样性丰富,其中以镰孢属Fusarium为优势菌群,分离频率为31.67%;木霉属Trichoderma、青霉属Penicillium、枝孢属Cladosporium、涛旋孢属Zalerion是亚优势种群。不同地区栽培蓝莓根系内生真菌的结构和组成存在一定差异。镰孢属Fusarium是2种栽培蓝莓根系内生真菌的优势菌群。多样性指数的分析反映出蓝莓根系内生真菌菌群的多样性水平存在差异,威海"杜克"的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R)最高,分别为2.835 9和4.264 3,泰安"杜克"的均匀度指数(E)最高,为0.939 1。由相似性原理得出,各地区之间的内生真菌相似性系数处于中等不相似与中等相似之间,威海和青岛之间的内生真菌菌群相似性最高,它们之间的Jaccard指数和Sorenson指数分别为0.57和0.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