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水产》2012,(12):22-22
本刊讯 为了全面了解长江江豚最新的生存现状,11月10日,农业部、中科院水生所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启动了"2012全流域长江江豚科考",对宜昌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鄱阳湖、洞庭湖等长江江豚主要分布区进行考察,全面评估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分布特征、威胁因素,确定长江江豚热点分布区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现有保护区保护范围、功能区划调整以及可能新建保护区的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2.
《水产养殖》2012,(7):39-39
鄱阳湖是长江江豚最为重要的繁殖栖息地之一,近几年丰水期江豚种群数量维持在450头左右。近段时期以来,长江流域的洞庭湖、鄱阳湖等地不断出现长江江豚集中死亡事件。长江江豚是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中  相似文献   

3.
<正>王丁(杰出贡献奖)王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组织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及鄱阳湖、洞庭湖水域开展长江江豚野外科考,先后2次发布了长江江豚资源量调查结果。在王丁建议下,农业部成立了"长江豚类保护网络",水生生物所是网络唯一技术支持单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5月9日,农业农村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在位于珠海市长隆海洋王国的农业农村部长江江豚人工繁育和科普教育基地联合开展2021年长江江豚保护暨科普宣传主题活动。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出席活动。长江江豚是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种群极度濒危,仅约1000余头。为利用长江"十年禁渔"重要窗口期,有效降低长江江豚群体相对集中的风险,进一步完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网络,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史上最大规模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  相似文献   

5.
长江鱼类资源的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值中组部院士专家咨询服务团来赣传经送宝和会诊把脉之际,5月6日,江西省农业厅在南昌市举办了"江西省发展现代渔业专题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唐启升,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王丁等应邀莅临并作主题报告。江西省农业厅党委书记毛惠忠、副厅长张忠平出席,副巡视员邓建平主持。曹文宣院士在《长江鱼类资源的现状与保护对策》报告中分析了长江鱼类资源状况及其重要地位,剖析了影响鱼类资源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长江流域禁渔10年"等长江鱼类资源保护对策;唐启升院士在《碳汇渔业与又好又快发展现代渔业》报告中阐述了最新碳汇渔业概念,分析了海洋和淡水渔业发展对低碳经济的重要贡献,解读了现代渔业发展必须走环境友好型养殖业和资源养护型捕捞业的路子;王丁研究员在《长江豚类的现状及其保护》报告中介绍了长江、鄱阳湖江豚资源状况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影响长江江豚资源的四大人类活动,提出了未来10~15年长江江豚关键保护期的对策建议。现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铜陵江段是长江下游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aeorientalis)种群数量最集中、密度最大的江段之一。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江豚的资源保护也凸现出诸多问题。综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和最新的调研结果,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植被人为演替、肆意采挖江砂、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和江湖通道阻隔等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部门协同管理、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恢复江湖连通等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饵料鱼资源是影响长江江豚个体营养状况、生长和繁育的关键因素。调查发现,贝氏鰲、鰲、短颌鲚等1 1种优势种是天鹅洲故道长江江豚的主要饵料鱼类;放流长江干流鱼类早期资源对保护区长江江豚饵料鱼增殖具有关键作用;丰富和稳定饵料鱼供给是天鹅洲保护区长江江豚种群稳步增长的重要原因。长江江膝(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是仅分布于长江及附属通江湖泊的濒危保护动物;2017年考察结果显示,当前长江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长江江豚两性免疫系统特征及免疫适应性机制,本研究以 3 头雌性和 3 头雄性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血液为实验样本, 经 BGISEQ-500 测序平台进行 mRNA 和 microRNA 测序。结果显示, 从 6 个样本中共获得了 15878 个 unigenes 和 985 个 microRNAs, KEGG 分析发现有 1534 个 unigenes 注释到免疫系统相关类别并显著富集于 20 个常见免疫通路(P<0.05)。将两性血液转录组进行比较, 鉴定了 539 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 160 个差异表达 miRNAs (DEMs), 其中有 299 个是雌偏好表达基因, 240 个是雄偏好表达基因。GO 和 KEGG 富集分析显示, 雌性长江江豚中血液基因与免疫反应和能量代谢功能显著相关, 而雄性长江江豚中血液基因与免疫反应和细胞生长功能显著相关。此外, 通路富集分析还发现 FoxO 和 Hippo 两条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在雌性长江江豚血液中被激活。基于 DEGs 和 DEMs 的联合分析, 预测了 45 对 miRNA-mRNA 负调控关系, 包括 13 个 DEMs 和对应靶向关系的 37 个免疫相关 DEGs。研究表明, microRNAs 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参与长江江豚两性免疫系统, 且成年雌性长江江豚可能具有更强的免疫力及维持机体内稳态的能力。本研究旨在利用 RNA-seq 测序技术从基因表达调控水平解析长江江豚两性免疫适应性机制, 并为阐释雌雄长江江豚对多样生境的适应能力从免疫角度提供新视角, 同时为长江江豚保护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9.
长江铜陵段江豚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陵江段是长江下游长江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asaeorientalis)种群数量最集中、密度最大的江段之一。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江豚的资源保护也凸现出诸多问题。综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和最新的调研结果,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植被人为演替、肆意采挖江砂、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和江湖通道阻隔等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部门协同管理、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恢复江湖连通等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渤海江豚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黄渤海产江豚的外形和骨骼特征,并指出黄渤海产江豚与东海、长江产江豚在外形和骨髂上有较大差异。由于Pilleri和Gihr把中国的江豚曾另定名为一个独立种,因此作者对其分类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黄渤海产江豚与东海、长江产江豚是两个不同的亚种。本文还对江豚的生殖期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刘胜 《水产科技情报》2021,48(2):117-120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已正式向公众发布。其中,长江江豚等65种野生动物由国家2级保护野生动物升为国家1级。长江江豚俗称江猪,已在地球上存在2500万年,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13个全球旗舰物种之一。在白暨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它是长江中唯一的哺乳动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快速衰减。调查显示,1991年,长江江豚数量为2700多头。2006年,国际联合考察发现,长江江豚已不足1800头。2012年,长江江豚约为1045头。2017年12月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公布,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12头,仅为大熊猫的一半。  相似文献   

12.
网围内长江江豚群体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先后三次将捕捉到的长江江豚群体,置于干流江豚经常栖息活动的水域内,对其野生行为习性进行了网围观察,累计观察42天。本文根据观察记录,对江豚的集群、抚幼、捕食、性行为、玩耍、利它、避害、歇息等行为作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本项研究不仅有利于江豚的保护和饲养,亦可为白鱀豚的迁地保护、就地保护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种群的生存动态和管护对策,本研究利用漩涡模型(Vortex 10.3.7.0)对长江江豚种群生存力进行了回顾和现状分析。结果发现,以1999年作为回顾分析起点,长江江豚的灭绝概率最可能为0.0754,且不高于0.5629。平均灭绝时间最可能为93.5年,且不少于87.9年。以2017年作为现状分析起点,长江江豚种群灭绝概率为0.3551~0.6985,平均灭绝时间为83.5~88.0年。在特定情景下,设定新生幼豚雄性所占比例分别为0.55、0.50和0.45,经模拟计算得出,雄性化让灭绝概率由0.6985增加到0.9157,雌性化使其下降到0.3664。同时,数据比较发现,新生幼豚雄性所占比例下降10%,成年雌豚生殖率提高10%,二者最终效果相当。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生存风险较大,需重点保护,修复其生境,尤其是母子豚相关生境有利于长江江豚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正>自从白鳍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以来,长江江豚是长江中仅存的淡水鲸类(TURVEY S T,2007)。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长江江豚数量持续下降,针对长江干流的调查显示,长江江豚从1991年的2 546头下降至2006年的1 225头;长江湖口以下的安庆段是长江干流中江豚密度最高的江段之一(Zhao X,2008;Huang J,2020)。目前,该江段已成立安庆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对江豚野生种群进行全面保护。然而至目前为止,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王叶军报道)本次主题拍摄活动全方位展示了长江江豚的生境现状,人类影响及救助活动等情况,活动中穿插科普讲座、摄影技术培训、物种保护宣传、定点拍摄等多种形式,主要目的在于展现正在消失的"水中精灵"长江江豚的形态之美,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长江江豚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6.
《水产养殖》2012,(10):53-53
据英报称,中国国宝江豚的生存很成问题。从2007年白鳍豚被正式宣告"功能性灭绝"后,江豚就成了长江和两个淡水湖——洞庭湖和鄱阳湖——仅存的鲸类动物。据估计,现存野生江豚的数量在1200头左右。这种动物的数量正在以每年6.4%的速度递减,它现在比中国国宝大熊猫都稀有。英国《卫报》网站报道称,2012年,江豚死亡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针对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尤其是鲸类动物的保护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截至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单位针对鲸类动物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研究对象主要局限在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和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相比较而言,在我国分布范围更广的海洋江豚得到的研究和保护远远不够,亟需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鉴于此,本文对江豚的记载、分类和海洋江豚的研究进行了回顾,重点总结了海洋江豚的生态学、生物学、遗传学、声学以及摄食和繁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今后的研究和保护重点提出了建议,包括注重基础研究、强化保护区建设、注重保护技术研发和加强宣传教育,以期对未来的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江豚迁地保护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asaeorientalis)现存种群数量已经不足1400头,处于十分濒危的状况。由于长江生态环境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好转的迹象,因此,迁地保护被认为是最有希望避免其灭绝的保护策略。2001年,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半自然夹江水域成功构建了迁地保护江豚繁殖种群,并且2003年以来共有6头小江豚出生,目前其个体数量为11头。为加强对该迁地保护种群的有效管理,采取了夹江环境整治、鱼种结构调整和豚类疾病防治等措施,同时还开展了半自然夹江水域的江豚行为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目前建群者为11个个体,均来自安徽铜陵江段及其繁殖的后代,缺乏与其他江段的江豚进行个体交流,现有迁地保护群体的代表性不够;(2)在夹江中出生的部分个体即将参与繁殖,存在近交衰退的风险;(3)夹江中迁地保护群体非常脆弱,在2008年初的极端冰冻雨雪灾害条件下,1头即将分娩的母豚死亡;(4)由于受夹江整体环境的限制,迁地保护种群数量的扩大将会面临极大的挑战。针对以上问题,采取以下的保护和管理对策:(1)建议从长江其他江段补充个体到夹江中,或者和其他豚类保护单位进行江豚个体交流,以完善迁地保护群体的代表性;(2)加强对该群体的繁殖管理,防止近交衰退的发生;(3)选择通江河段,建立新的迁地保护基地,以防止极端气候条件的再次发生而导致迁地保护行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针对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尤其是鲸类动物的保护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截至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单位针对鲸类动物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研究对象主要局限在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和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相比较而言,在我国分布范围更广的海洋江豚得到的研究和保护远远不够,亟需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鉴于此,本文对江豚的记载、分类和海洋江豚的研究进行了回顾,重点总结了海洋江豚的生态学、生物学、遗传学、声学以及摄食和繁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今后的研究和保护重点提出了建议,包括注重基础研究、强化保护区建设、注重保护技术研发和加强宣传教育,以期对未来的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6月下旬,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作为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的技术支撑单位,例行开展西江夏季综合考察,考察研究内容包括水环境、鱼类等水生生物、长江江豚、环境DNA、环境微生物等。在为期一周的考察过程中,考察团队在管护基地至大坝上口水域多次发现新生幼豚,这是继2018年保护基地首添"新丁"后,连续第二年发现新生幼豚。自2016年11月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正式建立以来,已连续两年发现有幼豚出生,表明前期分批引入的长江江豚迁地群体能够适应西江的水域生态环境条件,能够正常栖息和繁衍;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保护区的管护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