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了选育出适合广西栽培的高淀粉含量能源型甘薯新品种,对9个引进的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通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广薯87’为对照,研究不同品种的植株地上部性状、块根性状、鲜薯产量和淀粉含量等。结果表明,JSP-4和‘徐薯22’的淀粉产量较高,分别达到6698.42 kg/hm2和5685.96 kg/hm2,分别比对照高43.54%和21.84%。通过研究得出,JSP-4和‘徐薯22’可作为高淀粉含量的能源型甘薯品种在广西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宜龙岩市种植的紫色甘薯新品种,采取一年多点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金山57”为对照,2014年夏季引进6个紫色甘薯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从农艺性状、经济性状、鲜产、干产、淀粉产量、品质和花青素含量等方面进行筛选鉴定。结果表明:6个紫色甘薯新品种中,2个品种表现较好。其中,‘龙津薯1号’鲜薯产量最高,为39.11t/hm2,薯干产量9.22 t/hm2,淀粉产量5.53 t/hm2,干物率23.57%,淀粉率14.15%,食味评分80.0分,花青素含量17.66mg/100g。‘福薯24号’鲜薯产量其次,为36.30 t/hm2,薯干产量10.82 t/hm2,比对照增产3.32%,淀粉产量7.11 t/hm2,比对照增产6.77%。干物率29.81%,淀粉率19.57%,食味评分84.7分,花青素含量11.95mg/100g。‘龙津薯1号’鲜薯产量高,干物率和花青素含量指标适宜,可以推荐作为紫色地瓜干加工品种在龙岩市推广种植。‘福薯24号’鲜薯产量较高,食味品质好,干物率和淀粉产量高,可以推荐作为鲜食型和紫色淀粉加工型品种在龙岩市推广。‘广紫薯8号’将进一步观测。‘福宁紫3号’、‘宁紫薯1号’和‘徐紫薯2号’等品种均不适宜在龙岩市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选用了9个淀粉型甘薯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福州丘陵山地环境种植的优质淀粉型甘薯品种,为本地品种的更新换代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商薯19、徐薯25、榕薯910、榕薯109等4个品种从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烘干率、淀粉率、食味评分等方面的综合评判较佳,可作为淀粉型品种在福州丘陵山地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浙薯70是一个早熟、高产、橘红肉的甘薯品种,2011年通过国家食用甘薯品种鉴定。在2008~2009年国家区试中,2年鲜薯平均产量32054.85kg/hm2,较对照南薯88增产1.30%,增产不显著;薯干平均9814.65kg/hm2,比对照增产11.67%,增产极显著,烘干率30.69%;淀粉率20.34%。中抗茎线虫病和黑斑病。浙薯70可作食用或薯片加工。  相似文献   

5.
早熟高产食饲兼用型甘薯新品种万薯7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万薯7号是重庆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亲本丰黄集团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甘薯新品种,2002~2003年在重庆市区试中,两年平均鲜薯和薯干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南薯88增产23.85%和10.83%,通过重庆市区试;2004~2005年在全国区试长江流域薯区中,两年平均鲜薯和薯干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南薯88增产10.78%和8.92%,通过全回区试;2006年在江苏、湖北、四川和重庆市全国大区生产试验中,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南薯88增产22.10%、33.40%和38.30%,通过全国生产试验。该品种萌芽性优,幼苗生长健壮,植株单株分枝较多,结薯早而整齐,薯块膨大快,大中薯率88%以上,薯块烘干率26%-28%,粗蛋白含量3.51%(干样),淀粉含量63.64%(干样),可溶性总糖10.96%(干样),熟食品质好,商品性好,耐贮性较好,抗黑斑病,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旱、抗病,适应区域广等特点,是食饲兼用型品种。  相似文献   

6.
甘薯‘漯徐薯9号’高产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漯徐薯9号’的高产生理特性,为该品种的高产栽培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对照品种为‘徐薯18’,栽后60天开始每隔20天做一次挖根调查,调查测定项目有:地上部茎叶鲜重和干重、地下部块根鲜重和干重、块根干物率、T/R值、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净同化率、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甘薯新品种‘漯徐薯9号’的生理特性为:前期地上部茎叶生长较快,中期茎叶生长平缓,中后期以地下部块根积累为主。地下部结薯早,块根膨大速度快且持续时间长,库源关系协调,平均净同化率高于‘徐薯18’,在整个生育期内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都明显高于‘徐薯18’,具有较高的经济系数。‘漯徐薯9号’结薯早,是一个早熟品种,其净同化率高、消耗低,物质生产属于净同化率型。  相似文献   

7.
旨在探讨、验证优质食用型紫肉甘薯新品种创制的最佳策略,为甘薯高效育种提供借鉴。以来自日本的优质紫肉型甘薯‘川山紫’为母本,以高产、高糖材料‘冀薯6-8’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获得优质食用型紫肉甘薯新品种‘榕紫薯5号’。该品种2011—2013进行多点选拔、品比及鉴定,2014—2015年参加福建省甘薯区试。对‘榕紫薯5号’的形态特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抗病性、生产力、适应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榕紫薯5号’为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35天,萌芽性好,分枝能力中等,全生育期群体长势强劲,结薯集中。2014—2015年福建省甘薯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产量30.24 t/hm2,平均干物率30.12%,平均出粉率19.84%,食味评分81.6分,比对照高1.6分。外观评分81.3分,比对照高1.3分。花青素含量26.95 mg/100 g FW。大中薯率68.7%。省区试综合鉴定结果为:株型中蔓半直立;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比对照高;干物率和淀粉率与对照相当;食味品质、外观品质均优于对照;抗蔓割病,中抗薯瘟病,耐贮性好,该品种达到食用型甘薯品种审定标准,可作为鲜食及特用薯在中国南方薯区广地域种植。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甘薯生产和市场对食用型甘薯品种的需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以徐薯23为母本与多父本进行集团杂交,从后代实生种子中筛选培育出了食用型甘薯新品种南薯 026,于 2021 年 10 月完成品种登记(登记号:GPD 甘薯(2021)510050)。南薯 026 每 hm2 鲜薯产量达到 33099.75kg,薯块干率 26.10%,淀粉率 15.60%,还原糖含量 1.10%,可溶性糖含量 2.69%,粗蛋白含量 0.671%,鲜薯胡萝卜素含量 0.114mg/100g,鲜薯维生素 C 含量 24.20mg/100g。南薯 026 结薯集中,薯型不规则、皮红色、肉黄色、商品性好、耐贮藏,抗病性中等,是优良的食用型甘薯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南薯 027 系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于 2015 年以优质品种浙薯 13 作母本通过集团杂交获得种子,2016-2021 年进行鉴定、比较,成功选育的一个食用型甘薯新品种,2022年6月通过国家甘薯品种登记。2019-2020年在四川省甘薯新品系联合试验中,鲜薯平均产量 27425.70kg/hm2,薯干平均产量 8830.65kg/hm2,淀粉平均产量 5929.05g/hm2;薯块干率 32.27%,淀粉率 21.69%,大中薯率 88.94%,薯形美观,薯块商品性好,黑斑病抗性和贮藏性优于对照品种,适于食用及食品加工用,适宜在四川薯区中等肥力以上田块种植。  相似文献   

10.
冬种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高产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 ‘闽薯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探讨不同品种和栽培方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6种不同处理间商品薯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以‘闽薯1号’稻草包芯+地膜覆盖栽培的鲜薯产量为39.39 t/hm2,增产44.23%,大中薯率高达95.2%,生育期缩短5天,每公顷可增加纯收入1.66万元,增产增效最为显著。其次是‘闽薯1号’地膜覆盖栽培,‘紫花851’常规栽培处理最低。(2)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方式的产量、大中薯率和商品率表现依次为稻草包芯+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常规栽培。(3)同一栽培方式不同品种的产量差异显著,表现依次为‘闽薯1号’>‘紫花851’。稻草包芯+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产增效显著、增温保墒、保水防旱、抑制杂草、减轻病虫害和防霜冻害等优点。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采用稻草包芯+地膜覆盖配套栽培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食用甘薯品种选育及系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食用甘薯品种的选育方法,加快优良食用甘薯品种的选育进程。本研究对2001—2020年育成的22个食用型甘薯品种主要性状和亲本系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2个食用甘薯品种的平均鲜薯产量32689.0 kg/hm2,平均干物率28.1%。其中12个苏薯系列红心食用甘薯品种的平均胡萝卜素含量4.77 mg/100g鲜薯,10个宁紫薯系列紫心食用甘薯品种的平均花青素含量24.49 mg/100g鲜薯。系谱分析表明:苏薯系列红心食用甘薯品种基因源主要来自于美国品种,其中大多数品种都具有‘南瑞苕’血统,宁紫薯系列紫心甘薯品种基因源主要来自于日本品种,同时种质创新和桥梁亲本的应用也对紫心甘薯品种选育起到重要作用。外引资源和创新种质都是食用甘薯育种不可或缺的亲本来源,定向配组杂交是选育优良食用甘薯品种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套作条件下种植密度对紫色甘薯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川中丘陵区旱地套作条件下种植密度对紫色甘薯干物质生产的影响,在与玉米套作条件下,以鲜食型紫色甘薯品种‘南紫薯008’为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测定紫色甘薯叶面积指数、群体生长率、群体光合势、干物质积累、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套作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南紫薯008’群体叶面积指数有升高的趋势,群体生长率、群体光合势、商品薯率、干物质率、鲜薯产量、淀粉产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鲜重则下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T/R则随生育期的推进不同密度间表现有所差异。公顷种植密度在3.5×104~4.0×104株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鲜薯产量、淀粉产量和商品薯率均较高。套作条件下‘南紫薯008’最高鲜薯产量为11816.9 kg/hm2,约为其净作产量的42.6%~53.1%。川中丘陵区旱地套作条件下紫色甘薯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5×104~4.0×104株/hm2。  相似文献   

13.
断根对不同根型小麦光合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根型的2个小麦品种盆栽起身期断根,研究了断初生根和部分次生根对小麦后期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初生根和部分次生根,均使得断根后期小麦光合速率升高,小根系旱地品种晋麦47断初生根光合速率较对照增幅较大,而大根系品种石4185断部分次生根光合速率较对照增幅较大;断根降低了成熟期小麦根系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同时晋麦47产量降低,而石4185在断部分次生根后产量增加;断初生根比断部分次生根对小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快淀粉型甘薯新品种‘苏薯24号’的推广应用,总结淀粉型甘薯品种选育的实践经验与心得,通过2012—2014年国家区试多年多点品比试验,以及抗病性等特性综合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苏薯24号’在2012—2013年国家甘薯长江流域薯区区域试验中,平均鲜薯产量33534.0 kg/hm2,平均薯干产量11130.0 kg/hm2,淀粉产量7549.5 kg/hm2,比对照‘徐薯22’增产18.27%,增产显著;平均块根干物率和淀粉率为33.08%和22.41%,分别比对照‘徐薯22’高2.84和2.47个百分点。2014年国家长江区试生产试验中,平均鲜薯产量31204.5 kg/hm2,平均薯干产量10194.0 kg/hm2;平均淀粉产量 6883.5 kg/hm2,比对照‘徐薯22’增产23.28%。该品种2015年2月通过国家甘薯新品种鉴定。‘苏薯24号’聚合了双亲高产、高淀粉、丰产稳产、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薯干和淀粉产量均较高,抗病和耐储藏性好,在长江流域薯区及周边地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最后,笔者提出了高淀粉甘薯品种的选育策略是培育骨干亲本与创建核心种质,组配优势群体且加大选择压力,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5.
耐低钾和钾高效型甘薯品种(系)的筛选及评价指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薯植株生长和块根形成与钾营养吸收利用密切相关。本研究以31份不同类型优质甘薯品种(系)为材料, 利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田2个钾肥水平处理(氮磷处理与氮磷钾处理), 探讨耐低钾与钾高效型甘薯材料的筛选及评价指标。结果表明, 该试验条件下, 不同甘薯品种(系)块根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 供试材料的钾敏感指数变幅在0.40~0.98之间, 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 经聚类分析, 可分为低敏感型、适度敏感型、敏感型和高度敏感型; 品种(系)两处理下钾累计量与钾浓度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氮磷钾处理下, 块根钾利用效率与整株钾利用效率变幅分别为58.92~384.9 g g–1和42.03~ 165.52 g g–1, 品种(系)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 相关性分析显示, 不同甘薯材料间整株总钾累积量、钾浓度、产量性状指标、钾利用效率与钾敏感性间均有一定相关性。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田可用于不同钾营养效率甘薯品种(系)的筛选, 块根钾利用效率与钾敏感性可作为筛选耐低钾与钾高效利用型甘薯材料的2个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产量水平鲜食型甘薯品种产量形成及品质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研究不同产量水平的鲜食型甘薯品种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差异,为高产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的选育提供借鉴和指导。以2 个不同产量水平的鲜食型甘薯新品种‘泰薯14’和‘烟薯25’为材料,测定2 个品种不同生长时期茎叶生长、块根膨大速率、以及收获期产量和品质性状,分析其差异。结果表明,‘泰薯14’茎粗、蔓长、茎叶鲜重和单株叶面积均高于‘烟薯25’,‘烟薯25’的地下部发育早于‘泰薯14’,而‘泰薯14’生长后期地下部发育快于‘烟薯25’,栽苗后80 天‘泰薯14’块根单薯重和单株薯重均显著高于‘烟薯25’;‘烟薯25’的块根商品薯率高于‘泰薯14’,‘泰薯14’块根产量高于‘烟薯25’,薯干产量低于‘烟薯25’。‘泰薯14’的干物率、淀粉率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烟薯25,β-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烟薯25’,食味评分低于‘烟薯25’。茎叶较长的功能期使‘泰薯14’具有更大的高产潜力,而‘烟薯25’的品质及食味优于‘泰薯14’。  相似文献   

17.
In Africa, average sweetpotato storage root yields are low and breeding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increasing production.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obtain variance component estimations for sweetpotato in this region of the world and then use these to determine the efficiency of variety trials and breeding systems. From an incomplete series of variety trials in Kenya and Uganda (comprising 15 genotypes, three locations, two crop durations and three seasons) variance components were estimated ‐ using the REML method ‐ for the following traits: storage root yield, biomass production, harvest index, storage root dry matter and the Elston index which was used to aggregate all four traits. The storage root yield of clones across all 12 environments ranged from 15.2 to 33.0 t/ha. The variance components were significant for all traits, except the genotype by season interactions for storage root dry matter. The efficiency of selection systems was determined for total test capacities of 450 and 900 plots and using not more than five locations. Two‐stage selection was 17‐81% more efficient than one‐stage selection after two seasons of testing. Two‐stage selection was optimized under the restriction of using at least two locations at step 1. Trials with two locations and one replication at step 1 and five locations and two replications at step 2 were appropriate both for selecting for storage root yield and for simultaneously selecting for storage root yield, biomass production, harvest index and storage root dry matter content by using the Elston index.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such an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breeding sweetpotato is also appropriate for other regions in Sub‐Saharan Africa.  相似文献   

18.
苏薯系列淀粉型甘薯品种系谱与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总结和探究淀粉型甘薯品种选育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加快突破性品种的选育进程。笔者统计了2000—2016年育成的16个苏薯系列淀粉型甘薯品种的品种特性和亲本系谱,分析了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表现。结果表明:这些甘薯品种产量稳步提升,抗病性逐步增强,淀粉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系谱分析来看,苏薯系列淀粉型甘薯品种大多具有南瑞苕和胜利百号的血统,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遗传多样性程度低,遗传基础狭窄等问题。指出具有中干高产特点的淀粉兼用型品种较专用型品种仍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性状分析中,最长蔓长趋于缩短,并基本集中在160 cm左右;茎粗变化较大,因品种而异;基部分枝数性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今后的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应当在短蔓(小于150 cm)、多分枝(大于10个)的基础上,将淀粉率含量作为优先育种目标之一,更加注重高淀粉含量种质资源的收集,力争在短期内将淀粉型甘薯品种的淀粉含量提高到25%。  相似文献   

19.
氮肥施用量对不同紫甘薯品种产量和氮素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紫甘薯品种浙紫1号、宁紫2号和紫菁2号,设置3个施氮处理,即0 (N0)、75 (N1)和150 (N2) kg hm–2纯氮,于2013-2014年2个生长季在青岛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块根产量、干物质累积速率、氮素累积量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浙紫1号和紫菁2号的薯块产量,其中,浙紫1号的N1、N2处理分别较N0处理降低12.64%和13.32%,紫菁2号分别降低3.94%和29.06%;宁紫2号N1处理产量略高于N0处理,两年分别较N0处理提高8.5%和3.4%,而N2处理块根产量显著低于N0处理。茎蔓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收获指数、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逐渐降低。第1年N1、N2处理的茎蔓干物质累积量分别较N0处理提高2.7%~20%和12.3%~36.4%,第2年分别提高12.6%~51.9%和28.7%~85.5%。相关分析表明,块根产量与氮素效率各指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茎蔓生物量与收获指数、氮素收获指数及氮肥利用效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 = –0.615**, –0.704**, –0.663**)。肥沃土壤上施用氮肥会造成浙紫1号和紫菁2号的茎蔓旺长,光合产物向薯块转运比例降低,导致源库比例不协调,块根产量下降。宁紫2号对氮肥的需求相对较高,施用氮肥75 kg hm–2时鲜薯产量提高,而施氮量过高时薯块产量降低。因此,紫甘薯在含氮量较高的肥沃土壤上种植时,对氮肥的需求量较低,茎蔓和薯块的协调生长是提高块根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旨在选育高产优质紫心甘薯新品种,加快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以‘苏薯8号’为母本,‘渝紫薯7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采用多环境交替定向选择、高低世代组合筛选方法,育成紫心甘薯品种‘宁紫薯6号’。研究表明,‘宁紫薯6号’聚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平均鲜薯产量40100.40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21.09%。平均干物质含量29.36%。食味评分77.8,比对照高7.8。花青素含量17.68 mg/100gFW,大中薯率84.7%。抗黑斑病和中抗茎线虫病。该品种高产稳产、食味品质优异,抗性较好,2019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可作为鲜食及食品加工型紫薯品种,在长江流域薯区推广种植。笔者通过对育种策略的讨论,认为核心亲本的高效利用将显著提高育种效率,“参与育种模式”将加速品种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