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采样与分析,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石质山区退耕还林林下土壤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退耕还林地与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以及典型样地中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物理化学状况,并利用价格替代法、影子工程法评估平果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理论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退耕还林10年后,土壤剖面结构逐渐完善,土壤容重减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5%;全氮元素增加不明显.土壤质量恢复效益最大的是早熟桃林地与任豆林地.不同类型的植被,土壤速效养分的差异大于土壤全量元素的差异.从拦蓄保护水资源价值与减少土壤肥力损失价值两方面计算平果县退耕还林工程土壤生态效益价值超过21亿元.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社会上环境保护不断发展,退耕还林工程也得到很快发展,并且在社会上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关注及重视。在当前退耕还林工程不断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当对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评价,这样才能够保证退耕还林工程得以更好发展,使其能够在环保保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延安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延安市为研究区域,调查了延安市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9年来所取得的生态效益,并对生态效益进行了价值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该工程所取得的涵养水源效益、净化空气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效益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4.
在退耕还林工程新周期的开始阶段,对以往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进行评估以期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所属森林生态站等的数据资源,参照《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办退字[2013] 16号)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评估了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结果显示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各项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491.94亿元/年,各项生态效益由高到低依序为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释氧、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和林木累积营养物质.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量占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量的19.40%(95.45亿元/年),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占64.77%(318.64亿元/年),封山育林占15.83%(77.85亿元/年).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全面系统查阅国内外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退耕还林的主要生态效益入手,论述了国内外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现状与方法。提出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满明俊  罗剑朝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35-4737
运用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原理,以效益费用分析法为基础,结合陕西省退耕还林规划和各退耕还林地区自然生态条件,对工程可能带来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估算,结果表明: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总价值达1 123.6亿元,水源涵养和维持大气是工程生态效益的主要部分,陕北和陕南地区是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受益区。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综合国内外大量文献基础上,从退耕还林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退耕还林的内涵及开展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论述了国内外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计量评价的研究现状与方法,总结了退耕还林(草)生态效益计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阐述了退耕还林的相关概念,并针对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通过探讨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现状,分析、总结了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此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延安市1999-2019年退耕还林工程数据,依据《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选取净化大气环境、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和固碳释氧等5个生态服务功能,使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法等对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年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173.10亿元,在5种生态功能中以涵养水源发挥的生态功能最大,约占生态效益总价值量的44.48%,积累营养物质发挥的生态功能最小,仅占总价值量的3.38%。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以退耕地还林生态效益最大,约占总生态效益的60.47%。不同树种的生态效益以刺槐林最大,约占总生态效益的54.70%。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以吴起县生态效益最高,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生态效益的评价和核算对评价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效果至关重要.文章以截止2008年底安定区退耕工程取得的成绩为基础,估算了增加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护土壤、固碳制氧、净化环境、改善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在退耕期间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安定区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核算后的总生态价值约为260 905.12万元,保护水资源价值为74 130.60万元,保育土壤价值为33 426.29万元,固碳制氧价值68122.43万元,净化环境价值为2928.06万元,改善小气候价值10291.34万元,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72 006.4万元.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民勤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民勤县样本农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典型调查和跟踪监测,摸清了民勤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情况。自1999年民勤县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实施至2007年,共累计完成建设任务1.92万hm2。工程建设质量达到了国家的检查验收标准,工程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建议在工程建设中注意扶持后续产业,加大林木和林地管护力度,加强对专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检查,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  相似文献   

12.
运用《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按照3种植被恢复类型进行测算,对贵州省黔东南州退耕还林工程六大功能的生态效益进行了科学评估。结果表明,截至2015年,黔东南州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70.68亿元/年,6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从大到小为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林木积累营养物质。通过评估计算,说明黔东南州退耕还林工程发挥的主要生态功能是固碳释氧和涵养水源,分别占总价值量的32.34%和30.76%,工程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成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桂西北石漠化地区退耕还林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对桂西北5种退耕林分枯落物蓄积量与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5种林分林下枯落物总蓄积量大小依次为尾叶桉(11.59 t/hm~2)、任豆(7.99 t/hm~2)、核桃(7.71 t/hm~2)、板栗(7.14 t/hm~2)、香椿(3.70 t/hm~2);5种不同林分各分解层枯落物持水能力表现基本一致,从大到小均为香椿、板栗、任豆、尾叶桉、核桃,半分解层枯落物持水量大于未分解层;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持水量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半分解层在浸泡2 h有较快上升,未分解层在浸泡4 h明显上升,之后进入平稳阶段;不同林分枯落物吸水速率随着时间增加而减小,枯落物半分解层与未分解层吸水速率在浸泡2 h内最快,2~8 h逐渐变小,8 h之后明显减缓;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的有效拦蓄量大小为尾叶桉(36.89 t/hm~2)、板栗(26.65 t/hm~2)、任豆(23.19 t/hm~2)、香椿(16.64 t/hm~2)、核桃(15.36 t/hm~2)。[结论]尾叶桉具有较大蓄积量和有效拦蓄量,今后在以涵养水源与水土保持为目标的森林经营中,可适当增加该树种的种植。  相似文献   

14.
研究内蒙古清水河县退耕还林区不同造林类型地和农田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等土壤物理性质。结果显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容重均比农田(1.31 g/cm3)低7%~14%,为1.13~1.25 g/cm3,差异较小;不同植被类型地各层土壤不同粒径的土壤团粒结构百分含量高于相应的农田,在所有的类型及土层中,中国沙棘不同粒径的水稳性团粒结构含量都是最高的;不同退耕还林饱和导水率均值比农田均值高2.73~11.55倍。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后,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该文对闽东北鹫峰山农地采取不同退耕模式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认为,4种退耕模式的草本均能在当年基本覆盖地表,在观测期间植物由1年生演替为多年生。退耕地植被经过7a恢复,植被完全郁闭,能有效控制泥沙流失;采取了退耕措施的区域固土保水能力大于对照区。在观测早期推广的顺序应为自然模式、针阔混交林模式、阔叶林模式、针叶林模式。在观测后期,有乔木参与的植被恢复模式能够形成较复杂的森林植被,其保水固土能力较强,并以针阔混交林模式为最佳。  相似文献   

16.
对河南省洛宁县罗岭乡路沟村退耕还林林分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林分对林内小气候影响显著,主要表现在林分内外温度、湿度、风速等指标差值大小上。另外,不同林种的影响程度不同,生态林比经济林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退耕还林各林种树种的生长状况,评价退耕还林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法]根据麻江县的地貌特征,将其分为东、中、西3个台阶。根据退耕还林的林种和树种分布情况,设置监测样地。2002—2014年对固定样地进行监测调查,研究不同样地树高、胸径和郁闭度的动态变化。[结果]通过对比分析,生态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优于经济林,生态林中杉木模式和杉竹混交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于其他种植模式。[结论]在退耕还林或其他造林项目中,麻江县应优先发展生态林,在发展生态林中应优先选用杉木纯林或杉竹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8.
刘剑  刘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240-11242
在充分借鉴参与式发展、政策科学和参与式监测评估等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构建退耕还林政策评估农户导向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