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燕赵大地春来早,梅花牡丹雅趣浓。冬春时节欣赏传统名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在我国很多地方已成为习俗。京津冀地区第4届梅花展暨首届梅花牡丹联展从腊月廿三至正月廿三(2017-1-20~2017-2-19)在燕郊植物园举办。2017年,恰逢中国梅花研究泰斗陈俊愉先生诞辰百年。陈先生1982年发起梅花是国花的评选,1986年进而提出梅花牡丹双国花的倡议。他为我们展现了以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初春时节,漫步北京颐和园。湖面,暖风抚弄柳丝;湖畔,柳树鹅黄嫩绿,桃花的芬芳浸润心脾,融融春意显露无遗。唐代诗人元稹在《寄浙西李大夫》中写道:"柳眼梅心渐欲春,白头西望忆何人?""柳眼"用来形容初春柳树刚刚长出的嫩叶,"梅心"是指梅花还未绽放的花蕾,柳树、梅花经常被文学家比作春天的到来,而柳树似乎已成为早春的象征。此时,正值颐和园游春赏春时节,人们畅游园中,在自然中释放早已被冬日困倦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东风第一枝     
梅花开于百花之先,位于百花之首。当寒冬腊月,百花凋谢的时候,她傲霜斗雪,迎风怒放,给人们送来春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梅花:又名春梅、红梅、干枝梅。它先花后叶,一般于春节前后开花,故有“梅先天下春”之说,是我国传统名花。 报春花:又名樱草。每至新春佳节,它那婷婷玉立的伞形花序便从莲座丛中抽出,开出紫色、红色、粉色、白色或蓝色的钟状或漏斗状的花朵,使人感受到春的气息,春的温馨。  相似文献   

5.
梅花傲雪凌霜,为花中之王,它形神兼备,色香俱佳。花色有红、黄、白等多种颜色,花期初冬至早春季群体长期达2—3个月,是盆景制作和庭院冬、春配景的重要花木。采用果梅,李树到桃树作砧木,制作嫁接梅花盆景,只需2~3年即可,可大大增强盆景的观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冬至过后,南国的广州天气仍然和暖。元旦前几天,突来一场寒潮,使广州气温从20℃,一跌降到2℃。料峭的寒风,使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的25个梅园3000多亩梅花受到刺激,盛开怒放。元旦假期,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每日都吸引着成千上万游客“踏雪寻梅”。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报春。它冒着凛冽的寒风,傲雪凌霜;它在冰中育蕾,雪中开花;它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着春的讯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梅花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意志,历来被人们当做崇高品格和高洁气质的象征。元代诗人杨维桢赞曰:“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我国土地辽阔,南北…  相似文献   

7.
弘扬梅文化,发展肇庆旅游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花 (Prunusmume)属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 ,种类很多。花期冬春 ,以白色、淡红色居多 ,味清香。在中国已有三千二百年的栽培和应用历史。梅花以感人的神韵 ,独特的风姿 ,清丽的花色 ,幽雅的香气 ,自古深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用梅、爱梅、赏梅、咏梅、画梅已成传统。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又将梅、兰、竹、菊比拟为“四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梅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精神目标 ,它以丰富深厚的内涵 ,构成独特的文化形式 ,且为中华民族所特有。梅花精神深入人心 ,国人的文化生活、风情习俗等都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7年…  相似文献   

8.
梅花神、韵、姿、香、色俱佳,历来与广大人民生活、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有诸多联系。中国人很早就有用梅、爱梅、赏梅、吟梅、艺梅的习惯,对梅花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元代杨维桢《吟梅》诗中的“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成为传世名句,表达了梅花“凌寒独自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和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信未来的崇高品质。梅花所体现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梅花属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米,常具枝刺,喜温暖稍湿气候,喜阳光充足,耐干旱瘠薄,但需排水良好。对温…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历每月都有一种代表性的花开放 ,民间称为“十二姐妹花”,即梅、杏、桃、蔷薇、榴、荷、凤仙、桂、菊、芙蓉、水仙、腊梅。正月梅花凌寒开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梅花》诗曰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唐代黄蘖禅师有“不是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的佳句。北宋诗人林逋的《梅花》诗写得最为动人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二月杏花满枝头 “暖气潜催次第春 ,梅花已谢杏花新”(唐·罗隐《杏花》) ;宋伐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  相似文献   

10.
花是美的文明象征。华夏农历每月有一种代表性的花开放,民间称谓“十二姐妹花”,即梅、杏、桃、蔷薇、榴、荷、凤仙、桂、菊、芙蓉、水仙、腊梅。正月梅花凌寒开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梅花》诗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唐代黄蘖禅师有“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佳句。北宋诗人林逋的《梅花》诗写得最为动人:“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月杏花满枝来“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唐·罗隐《杏花》)宋代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注,一…  相似文献   

11.
<正>岁朝清供,是一件雅事,也是一种民族传统。清供物很多:举凡点心、水果、花草、文玩等,均可。春节前后,正值梅花盛开时节,所以,岁朝清供,中国人就素有"梅花清供"的传统。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写他们家栽有四株梅树,"近春时节,繁花满枝",于是,"梅花清供"便成为一种必然而顺当的事情。"初一一早,我就爬上树去,选择一大枝——要枝子好看、花蕾多的,拗折下来——蜡梅枝脆,极易折,插在大胆瓶里。这枝蜡梅高可三尺,很壮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林副特产》2013,(2):F0004-F0004
“丰后”梅做为一个特色品种,入选2001年春“三北”地区抗寒梅花品种区域试验吉林区试。试验地处于松辽平原腹地,有严酷漫长寒冬,是“南梅北移”,关键问题就是冻害。  相似文献   

13.
正"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时入早春,片片梅林,绽蕾盛放,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在这赏梅时节,倘能在赏梅胜地品味一下与梅花有关的对联,则更添赏梅的情趣。江苏苏州城西南的邓尉山为著名的赏梅胜地,梅林弥漫十余公里,构成邓尉梅花甲天下的胜景。每届花时,千顷一片白,银海荡漾,举目四望,疑若积雪。景区内的闻梅馆有一联:"寻宋商邱题咏遗文,  相似文献   

14.
梅花:冬暖,梅花开得早,预兆来年春寒阴雨,对春播不利;冬冷,梅花开得迟,预兆来年春暖,对春播有利。风雨花:菖蒲莲花在夏秋季里,每当狂风暴雨来临之前,就会放开出艳丽花朵,似乎在警告人们要及时防风避雨。报霜花:有一种叫鬼子姜的植物,花开10天左右就出现初霜,成为预报“初霜”的能手。含羞草:用手碰一下,如果叶子闭合快,张开还原慢,说明天气将晴朗;反之天气转阴。马鞭草:对温度反应灵敏,露出土外的根如果花草预报风雨@李龙夫  相似文献   

15.
正"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百花凋谢之际,梅花凌寒绽放,独步早春,向人们传递着春的信息。梅花之美,在其风韵。那些秀枝,没有叶的遮掩,虬曲古劲,疏影横斜,凸显出枝干线条与力度刚柔相济之美,沧桑而沉寂之美。梅花清丽,盛开在虬枝各异或高或矮的枝头,清幽妩媚,婀娜多姿。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梅花的故乡,梅花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植物造景材料之一,营造梅花专类园对发展弘扬我国传统的梅文化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气候等原因的限制,我国北方城市梅花专类园数量较少,且景观单调,该文以我国北方城市气候特点为出发点,从选址、梅花品种选择搭配、梅花景观营造等方面,分析了在我国北方城市营造梅花专类园的要点,希望能更好的传播和推广我国博大精深的梅文化。  相似文献   

17.
梅花(Prunus mume)是中国传统的果树和名花,梅花盆景是梅花应用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派。总结了梅花盆景的培育过程和修剪、蟠扎等制作技艺,梅花盆景采用无土栽培结合花期调控技术,可有效提高盆景品质和观赏效果,使盆景更宜走入千家万户,有利于推动梅花盆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梅,它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历代文人和画家以此来比拟正人君子的气节操守。梅花,雪侮霜欺香益烈,它以亮丽的色彩和诗化的韵律,深情地向世人唱着春天的“浩然正气”之歌。“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朝诗人林和靖,他隐居孤山,不结婚,不做官,以种梅养鹤为主,人称梅妻鹤子。他有一首咏梅诗,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是咏梅名句,画家以“暗香疏影”来形容梅花,就是由这两句而来。君不见,月下梅花,是何等清逸雅致。梅,“清高”而胸怀大吉。古人云:“梅花本是有情物,郁香散作万里春。”品梅应先视其神韵,光有梅…  相似文献   

19.
提高梅花观赏品位 塑造南京景观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花是南京市市花 ,亦为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大力开发和利用梅花资源 ,不断提高梅花的观赏品位 ,已成为梅花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认为应用梅花美化市容 ,塑造南京景观特点 ;要加强地栽梅树的综合管理 ,提高梅花的观赏品位 ;要发展梅盆景 ,盆栽生产 ,满足市场需求 ;要发展梅插花生产 ,用“市花”来装饰厅堂居室 ;要用早、中、晚不同品种合理配植延长梅花干花观赏期 ,使其更好地发挥市花的标志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每当一年一度"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个时节,昆明人就会纷纷走进青山绿水环抱的黑龙潭龙泉山探梅、赏梅、咏梅、画梅、摄梅,从那满山遍野的凌霜傲雪的梅花潮里,饱尝梅花的独特风情,探寻梅文化的历史神韵。我因家住龙泉山对面的林科院,只要推开前窗龙泉山上的梅花景象就会飞来眼底。十多年来,昆明人钟情于梅花的情形给我留下了这样的记忆:川流不息的车流,在蜿蜒的林间道上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流,心高气傲地淹没在梅海之中。整个龙泉山无处不是:人随花移,花伴人行,人在花中俏,花在丛中笑的动人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