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内外土壤水分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该文论述了国外在土壤水分入渗、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水流的运动、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确定和土壤水分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土壤水分的研究,在理论、方法和手段方面都逐步与国际趋同,如土壤水势理论已作为土壤水分定量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测定土壤水势的方法和仪器已日趋完善,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在森林土壤坡地三维渗透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的定量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利用数学物理方法和计算机数值技术计算山坡林地顺坡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水量,并将所涉及的数据处理、计算和多维图形制作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编制成计算机软件。在这方面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穆天民 《林业科学》1990,26(1):9-16
从土壤(S)-植物(P)-大气(A)连续系统的观点出发,在处理1986和1988两年实测数据,确定一批参数和函数关系并建立逻辑结构图的基础上,编制程序用微机对北京杨SPAC系统的水分吸收、贮存、水势和蒸腾等生理生态学指标和土壤含水量的短期(10天)变化做了逐时和逐日预测。结果表明,通过微机实现的短期预测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实际,各项相对误差一般在8%以下,个别最大的也不超过15%。本模型除理论意义外,还可用于预测苗圃地10天内土壤水分的变化,有助于指导灌溉实践。  相似文献   

3.
土壤水分在干旱、半干旱沙区人工植被恢复、植物生长和群落演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中综述了我国主要沙化地区人工固沙植被土壤水分状况和动态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土壤水分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探讨植被冠层、生物结皮、植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调控作用和影响机理以及干旱、半干旱沙区人工植被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及相关问题; 最后提出人工植被区的土壤水分动态模拟预测、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量平衡和水分循环以及空间尺度扩展等问题应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喀斯特断陷盆地小流域中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即桉树(Eucalyptus maideni)林、冲天柏(Cupressus duclouxiana)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以及天然次生灌丛、高盖度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灌丛和低盖度车桑子灌丛为研究对象,探究断陷盆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为该地区植被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和土壤水分传感器同步监测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间小流域降雨量与各林地土壤水分,采用变异系数与克里金插值分析方法,对6种植被恢复模式林地的土壤水分时空异质性以及持续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衰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雨季和旱季土壤体积含水量垂直变化趋势相同,且雨季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旱季(P0.05),均为中等变异(Cv:12.88%28.66%)。(2)同一乔木林雨季和旱季的土壤活跃层与次活跃层垂直分布不同,但同一灌丛雨季和旱季分布相同。(3)6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体积含水量均在降雨量较充足的8—9月达到最大值,其变化范围介于26.25%44.08%之间,在降雨量明显不足的3—4月达到最小值,土壤体积含水量介于9.48%17.47%之间。(4)3种乔木林0 30 cm土层、3种灌丛0 10 cm土层充分降雨后约10 d土壤水分恢复为降雨前1 d水平,低盖度和高盖度车桑子灌丛10 30 cm土层土壤水分降雨后15 d恢复为降雨前1 d水平,并且接近植物萎蔫系数。[结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间雨季、旱季和月均土壤体积含水量均表现为桉树林天然次生灌丛冲天柏林马尾松林高盖度车桑子灌丛低盖度车桑子灌丛。喀斯特断陷盆地季节性干旱和临时性干旱问题严峻,乔木林和灌丛经充足降雨,达到田间持水量后,在连续放晴天气下林地土壤水分可供植物10 15 d的消耗。  相似文献   

5.
南京城郊栎林与草地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家尧  杨静  李垚  张金池 《林业科学》2012,48(12):101-108
土壤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土壤水分的研究一直是土壤-植被-大气系统领域的热点。表层土壤水分可能通过陆地-地表大气的反馈机制来调控地表水分分布过程(Kosheretal.,2003)。在中国黄土高原区,由于干旱缺水,广泛开展了植物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普遍认为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水分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张晶晶等,2011;黄琳琳等,2011;梁超等,2011;颉登科等,2011)。在降雨与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区柠条植物篱水分再分配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26年生柠条植物篱不同部位(带间、带前、带内、带后)土壤水分的2年监测,对比分析了柠条植物篱不同部位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及其动态,探讨了柠条植物篱对降水的再分配效应。结果表明:带状柠条植物篱内不同部位间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有明显的不同,其中,带内部位土壤密度(0.99 g·cm-3)、非毛管孔隙度(8.77%)、毛管持水量(58.89%)等均优于带间、带前、带后,土壤更为疏松,透水保水性能更良,而带前更加黏性化;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部位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逐层降低的趋势,依次为0~20 cm(25.51%±2.28%)40~60 cm(12.96%±1.34%)60~80 cm(10.03%±0.59%)80~100 cm(9.16%±0.81%)100~120 cm(8.76%±1.00%),但越接近表层,带前、带内部位土壤水分含量的优势更明显。根据对土壤水分的有序聚类分析,将柠条植物篱土壤层次划分为弱利用层、利用层和调节层3层,其中,带内的土壤水分利用层(20~120 cm)大于带前、带后(20~60 cm)和带间(40~60 cm),与柠条对土壤水分的主要利用层次相一致,带内的土壤水分调节层在120 cm以下,较带间(80 cm以下)和带前、带后(60 cm以下)均深,反映了带状植物篱带前、带内土壤含水率提高而带后表层土壤含水率降低的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7.
土壤是森林生长的基础,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冀北山区不同树种组成比例(类型1—9落1黑桦;类型2—5落3白桦2椴;类型3—2落6白桦2黑桦)的华北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林分下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土壤容重的均值大小顺序为类型1(1.14g?cm~(-3))类型2(1.01g?cm~(-3))类型3(0.98g?cm~(-3));土壤总孔隙度排序为类型2(53.04%)类型1(51.84%)类型3(51.40%);土壤最大持水量排序为类型2(55.53%)类型3(52.81%)类型1(48.22%);土壤稳渗速率大小排序为类型2类型3类型1。类型2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最好,说明阔叶树种比例的增加有利于发挥林分的土壤水文功能。  相似文献   

8.
为减少过度浇水所导致的水资源浪费以及肥料和杀虫剂等造成的污染,帮助苗圃应对日益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条例,研制了一种土壤水分传感器控制自动灌溉系统及其运行所需的程序。该系统由CR1000数据记录仪、AM16/32数据选择器、SDM-CD16AC控制器(继电器驱动)、土壤水分传感器(EC-5)等组成。该系统能精确地控制土壤基质中的水分含量,并根据植物的实际需要进行浇水,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植物的抗旱生理反应。由盆栽油茶苗的干旱研究试验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地控制土壤基质体积含水量在设定值之上。供试油茶品种之间抗旱适应能力差异明显,‘Winter Snowman’油茶比‘Lushan Snow’油茶更加耐旱。油茶生长所需的最适基质体积含水量约为33.9%,在此基质体积含水量条件下生长161天,每株植物消耗20.7L水,比在45.2%基质体积含水量下节约28%的水量。  相似文献   

9.
采用沙地土壤定位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毛乌素沙地土壤的水分特性及SPAC(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水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经验方程θ=AS-B对该地区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有良好的模拟性,该区土壤的水分特性为持水量低,供水力小,耐旱性差;(2)水分从树叶扩散到大气中的阻力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水分传输的主要阻力,土壤水势的变化受降雨、土壤蒸发和林木蒸腾的共同影响,林地的土壤水分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树木的叶水势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峰曲线,树木受到水分胁迫时水势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前移,大气水势、土壤水势与叶水势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沙地土壤定位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毛乌素沙地土壤的水分特性及SPAC(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水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经验方程θ=AS^-B对该地区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有良好的模拟性,该区土壤的水分特性为:持水量低,供水力小,耐旱性差;(2)水分从树叶扩散到大气中的阻力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水分传输的主要阻力,土壤水势的变化受降雨、土壤蒸发和林木蒸腾的共同影响,林地的土壤水分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树木的叶水势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峰曲线,树木受到水分胁迫时水势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前移,大气水势、土壤水势与叶水势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油松刺槐人工林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黄土高原油松、刺槐人工林对土壤的培肥效应,结果表明:油松、刺槐人工林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水平,降低土壤PH,18龄油松1.2m^2及33龄刺槐1.6m^2根区土壤断面的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钾、CEC均值无林对照分别提高57.8%、68.6%、109.3%、28.9%、54.5%及74.3%,123.6%、285.3%、42.4%、63.7%,pH降低14.4%及2.9%,油松,刺槐林对土  相似文献   

12.
毛白杨光合作用与土壤水分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生长的3~4 a生毛白杨幼林根系分布层土壤水分的动态监测和叶片光合作用的定期测定表明,毛白杨幼树光合作用速率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净光合速率随土壤水分变化的轨迹呈S形曲线。在田间持水量40%~60%范围内,光合速率因水分下降而急剧降低,光合作用速率的日变化也与土壤水分含量有关,持续干旱对光合作用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熊伟  赵岷阳 《林业科学》2000,36(1):114-120
水分是制约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农林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子。由于该区天然降雨量少,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再加上地下水资源严重匮乏,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陈昌毓,1995;赵松龄,1996)。通过雨水集流措施,把大气降水贮纳起来,结合节水灌溉和抗旱栽培等综合配套技术,在无灌溉条件的农村建立以优质果树为主的家庭生态果园,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也给农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本文对插管(瓶)灌根、双瓶渗灌(赵岷阳等,1996;初长海,1997)等新型节水灌溉方法及果带覆膜等配套…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loNA.senlicosusductoitsimPOrtantmedical..l.lil,wasanimPortanteconomicshrubinKoreanPinebroadleavedforestsanditsscc-ondaryforestsinnortheastChina.Unform-nately,itssecdswasofaninfriavquality,withitscongenitaldormancyaslongasoneyearormore,increasingtheriskofseedsinthescedPOoltobeeatenanddecaycd.Sexualreproduc-tionwasrathcrdifficuIt,sothatwasraretobcseenundernaturalforcsts.ThebioIog3'ofseeds,secdpool,dispersion,rcservesandits-regenerationwerercportcdI'l.EXPEREMENETALSlTEAND…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地经济林营造中,采用大鱼鳞坑坑内打孔覆膜、膜下滴灌技术,解决了本区干旱坡地经济林造林成活率低、生长慢、发育迟的难题。可使坡地杏树造林成活率提高到96%,枣树造林成活率提高到92%;成林后,鱼鳞坑汇集径流可使降水利用率提高到42.5%,加上旱季节水包膜下补灌,避免了土壤板结,降低了土壤水分蒸发,可使杏、枣产量比穴灌分别提高10.32%和19.61%。  相似文献   

16.
广西大青山石灰岩山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及其造林绿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杨继镐  汪炳根 《林业科学》1990,26(5):402-409
研究得知:该范围的石山(石灰岩山)上,在北热带气候及植被条件相互作用下,演变为一类特别肥沃的土壤——石灰土;该类土壤有机质及氮素丰富,保蓄水性能强;钙、镁、钾、铁、锰、锌等元素含量也十分丰富,故称“热带黑钙土”;石山石多土少,整体环境恶劣,而局部生境却十分优越,又因该区雨量充沛,即使石山中的石缝、石槽内,只保存5%土质,上面就会覆盖较繁茂的草、灌植被,其中不少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易于栽培喜钙、喜肥的优良或珍贵树种。  相似文献   

17.
方惠兰  童普元 《林业科学》1994,30(5):478-480
三种金龟子生活习性的观察方惠兰,童普元,廉月琰(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杭州310023)关键词毛黄鳃金龟Holotrichia trichophora Fairmairs,中啄丽金龟Adoretus sinicus Burmeister,桐黑异丽金龟A...  相似文献   

18.
石灰岩土壤特点及对淡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60块标准地资料。动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石灰岩土壤的特点及土壤因子对淡竹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石灰岩土壤的主要特点是PH值偏高,盐基和N含量丰富,特别是Ca含量高。土壤和因子对淡竹的综合影响很大,可以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来预测淡竹的生长情况,但不同的肥力因子对淡竹的影响程度不同;土壤特殊因子对淡竹的高、径和竹壁厚度影响较大,但对枝下高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的特殊因子对淡竹的作用没。  相似文献   

19.
大兴安岭北部西坡寒棕壤标准剖面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萍  屠星南 《林业科学》1996,32(4):325-333
在对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寒棕壤进行多次面上调查及定位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初步拟定的“寒棕壤系统分类”,选择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大兴安岭北部西坡潮查自然保护区作为寒棕壤标准剖面采集地点,并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项目”拟定的土壤剖面描述标准和土壤实验室分析项目及方法规范进行外业采集土壤标本和内业土壤分析。研究结果讨论了寒棕壤标准剖面的成土条件和基本性质;并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研究检查了寒棕壤系统分类中的问题,对诊断层中的诊断表层(腐殖质表层、潜育特征),诊断表下层(风化B层、粘化层、灰化淀积层、灰化淀积特征)和诊断特性中的冻融特征、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温度状况、地表至50cm土层的石砾含量等进行了检查讨论。  相似文献   

20.
卧龙自然保护区植物生长季节森林土壤水分状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于1981-1984年植物生长季节对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定位研究,试验林地设置在1200-4300m海拔高度的不同生物气候带的森林类型下。选择的五处试验林地是:①常绿阔叶林下的山地黄壤;②次生落叶阔叶林下的山地棕壤;③针阔混交林下的山地暗棕壤;④暗针叶林下的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⑤高山草甸植被下的高山草甸土。试验结果阐明了试验林地土壤的蓄水性能,枯枝落叶层最大蓄36-313t/ha,森林土壤的渗透系数在1.54-5.33mm/min,试验林地生长季节森林土壤水分贮量,都在最佳含水量下限以下,试验林地森林土壤水分供给(生态湿度)顺序为: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重湿)>高山草甸土(重温)>山地棕壤(湿)>山地黄壤(较湿)>山地暗棕壤(较湿一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