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乌珠穆沁典型草原栗钙土层厚度模型及区域植被退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珠穆沁典型草原退化与荒漠化的实质是草原栗钙土逐渐被风蚀的结果,风蚀过程使栗钙土层厚度及营养成分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本研究将乌珠穆沁典型草原400 km2 不同地形、植被的草原作为试验区,利用GIS、RS、GPS技术,研究栗钙土层结构与植被空间分布的关系,建立典型草原栗钙土层厚度模型,并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典型草原区域植被退化程度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典型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定达茂旗为研究对象,运用3S技术,对草地植被覆盖度、草地生产力和载畜量30多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达茂旗草地植被覆盖度相比2000年初期升高了2百分点;达茂旗草地生产力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相比2003年有所升高;达茂旗草地载畜量相比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初期整体水平有所升高。[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内蒙古制定生态管理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对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烨  陈军  赵耀 《北京农业》2011,(27):48-51
退耕还林项目引起了土地植被与土地利用景观方面的快速变化,并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1998—2005年,我们通过野外调查方式研究该项目对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脆弱景观生态系统修复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总植被盖度从1998年的29.7%上升到2005年的42.2%。但是,大面积的人工造林可能正在加剧了半干旱生态脆弱区水资源短缺风险,导致人工林地植被覆盖度和植物种类减少。退耕、禁牧对植被覆盖恢复的贡献最大,而人工造林对半干旱生态脆弱区植被修复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为了减少土壤侵蚀、保护植物多样性,人工造林时必须减少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与人工造林相比,降低耕作和放牧强度是半干旱地区恢复退化植被景观系统的首要手段。在半干旱生态脆弱区,人工造林应该限制在种植乡土树种或其他一些低耗水植物种类,减少土壤水分消耗、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比如利用半干旱草原自然植物群落,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小灌木,以及苔藓等低耗水物种进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4.
通过路线调查和典型样方设置,对宁夏发菜分布区种子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发菜分布区有种子植物29科75属110种(包括变种);区系组成以温带分布类型为主,温带分布属共有34属,占总属数的52.31%;植被由26个群落类型组成,群落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干旱和荒漠草原特征;在生活型上,多年生草本种类最多,有63种,占整个发菜分布区植物总种数的57.27%.  相似文献   

5.
荒漠——绿洲过渡带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直接影响着过渡带的演化方向,对于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搜集的方法,指明了新疆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从过渡带植物多样性特征、群落结构分布格局、土壤、水文条件等方面对新疆荒漠-绿洲过渡带的研究热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总结了防治经验,指出以后的研究方向应该是系统研究荒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了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机制,研发水土高效利用、地下水联合利用、荒漠植被与人工植被融合及过渡带生态保育等关键技术体系,研发绿洲生态产业技术,构建绿洲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生态工程学方法,在长春市西小沿子河研究了人工生境缀块对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实验区经过人工生态修复和近4年的自然演替,新增加了3个草本植物种,植物群落结构得到优化,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乔-灌-草群落结构,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生境缀块内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土壤酶活性、有机质含量、全N、全K、底栖动物种类及数量均较对照区增加,其中微生物数量、呼吸强度、纤维分解强度、固氮作用强度、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和有机质含量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人工生境缀块使受损河岸的稳定性增加,改善了河岸生态系统功能,使生态系统发生正向演替,土壤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同时成功地控制了土壤侵蚀.生态护岸不仅降低经济成本,而且具有生态价值、环境价值、景观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为混凝土河岸的生态改造和受损河岸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述草原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综述国内外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方法,以及国内关于主要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案例和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国内草原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评价研究进行了展望。[结果]气候脆弱性问题是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最大限度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利用气候变化的有利方面,未来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亟需改善评价方法、减少不确定性、提高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并加强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的评价研究。[结论]该研究为建立应对气候适应性管理新模式,实现我国北方草原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洪泽湖湖滨地区植物群落对湿地水环境的净化效果,为该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湖滨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的水草区和无草区环境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并结合室内试验,测定湖泊湿地水体的营养盐(N和P)、化学需氧量(COD)及透明度(SD)含量的变化,定量分析水生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水环境的净化效果,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水生植被对洪泽湖湿地水环境中TN、TP、COD、Chla的去除作用及对SD含量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水生植物之间的竞争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情况。[结论]该试验为研究洪泽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及增强其自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生植被对湖滨湿地水环境净化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洪泽湖湖滨地区植物群落对湿地水环境的净化效果,为该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湖滨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的水草区和无草区环境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并结合室内试验,测定湖泊湿地水体的营养盐(N和P)、化学需氧量(COD)及透明度(SD)含量的变化,定量分析水生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水环境的净化效果,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水生植被对洪泽湖湿地水环境中TN、TP、COD、Chla的去除作用及对SD含量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水生植物之间的竞争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情况。[结论]该试验为研究洪泽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及增强其自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林(草)生态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作用机理,提出生态退化和治理的因子触发-响应机制模型,为黄土高原植被修复和生态重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根据生态恢复的相关原则、方法与理论,结合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退化形成与治理的因子触发-响应机制模型,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与干扰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生态退化机理,并对该模型进行初步验证。【结果】通过构建黄土高原生态退化的因子触发-响应机制模型,认为黄土高原本身维持生态系统自我发展的主导力脆弱,系统演变过程受干扰因子作用而偏离生态演替顶级的趋势提前。严重退化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通过适时、适宜的人为设计,可使治理措施与生态系统产生良性触发,促进植被的正向演替,将生态系统导入良性循环。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措施总体上使该地区生态系统处于良性触发态势,明显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度,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但良性触发的主导因子是封山禁牧,人工造林短期内由于耗竭土壤水分、生物多样性低等原因而处于恶性触发态。【结论】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干扰因子"的响应机制,使治理措施与生态系统产生良性触发,充分发挥封山禁牧的良性触发作用,以修复退化的生态环境、减小人工造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对宁南山区典型区域3种不同恢复方式(自然恢复、人工+自然恢复、坡耕地)不同土壤剖面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封禁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及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11.39%、55.84%、15.90、1.03、20.6 g/kg,而人工+自然恢复植物群落、坡耕地的养分含量相对偏低。[结论]综合分析,封禁条件下的自然恢复是宁南山区植被恢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兰剑  沈艳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1,(4):600-602,607
[目的]探讨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植被逆行演替规律。[方法]以1982~2001年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7个调查样点的草地型、植被特征、草地生产力及草地质量进行分析。[结果]宁夏中部干旱带的草地型在近20年的时间里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群落内优势种也正在被其他种所代替,植被覆盖度和群落内植物种数在持续下降,草地承载力平均下降了114%,草地质量严重下降。[结论]该研究为典型草原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石漠化治理区林草植被恢复后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结构稳定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以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4种林草植被(金银花、火龙果、花椒和草地)与传统种植方式玉米地进行对比研究,采用湿筛法进行团聚体分离和测定,对比分析了石漠化治理方式与传统农耕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团聚体有机碳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5种样地水稳性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0.25 mm)粒级含量为主,大团聚体(>0.25 mm)含量表现出草地>金银花地>火龙果地>玉米地>花椒地,团聚体含量总体上随粒级的减小而降低;②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为草地>金银花地>火龙果地>玉米地>花椒地;③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表现为金银花地>草地>火龙果地>花椒地>玉米地,说明从传统种植方式转变为林草植被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得到提高。除花椒地外,其他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均优于玉米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都高于玉米地。综上所述,石漠化治理区退耕还林和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结构改善和碳库容量提升,促进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植被逆行演替规律。[方法]以1982~2001年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7个调查样点的草地型、植被特征、草地生产力及草地质量进行分析。[结果]宁夏中部干旱带的草地型在近20年的时间里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群落内优势种也正在被其他种所代替,植被覆盖度和群落内植物种数在持续下降,草地承载力平均下降了114%,草地质量严重下降。[结论]该研究为典型草原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野生的和液体培养的发状念珠藻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了解其在遗传物质表达和生理代谢方面存在的差异。[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电泳法对野生的和液体培养的发状念珠藻细胞的POD和EST同工酶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POD同工酶谱分析表明,野生发状念珠藻细胞有4条带,其Rf值分别为0.400、0.709、0.764和0.929;液体培养的发状念珠藻细胞只有2条带,其Rf值分别为0.736和0.929。EST同工酶谱分析表明,野生发状念珠藻细胞有2条带,其Rf值为0.397和0.559;液体培养的发状念珠藻细胞有3条带,其Rf值分别为0.296、0.397和0.458。[结论]野生的与液体培养的发状念珠藻细胞在POD和EST电泳图谱上存在一定差异,以野生发状念珠藻的POD同工酶酶谱带数多,酶活性强。  相似文献   

16.
徐坤  李国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665-10667
[目的]为寻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合理植被配置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比较以草定畜、禁牧、六区轮牧3种利用方式下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的群落结构和生物量,探讨退化草原恢复过程中提高生物量的利用方式。[结果]3种利用方式中,禁牧草地植物群落的重要值最高,六区轮牧次之,以草定畜最低。不同利用方式草地的总生物量为禁牧草场>六区轮牧>以草定畜,这与四大科草的生物量一致,而平均有毒植物生物量的顺序则相反。草地的群落生物量随着月份的变化而变化,但从5到8月平均有毒植物的生物量变化顺序均为以草定畜>六区轮牧>禁牧草场。[结论]禁牧促进豆科、禾本科牧草的生长,减少有毒植物的生长,而六区轮牧的效果优于以草定畜。  相似文献   

17.
罗晓玲  王蕾  于钊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8):128-129
[目的]明确宁夏草原虫害的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有效防治。[方法]采用扫网调查法、样方框调查法、发生期调查法、百步惊蛾法、枝条计算法等方法调查草原蝗虫、沙蒿金叶甲、沙蒿木蠹蛾、苜蓿蓟马、苜蓿蚜虫的发生面积以及防治前后的密度。[结果]宁夏共发生草原虫害71.23万hm~2,草原蝗虫危害面积为39.16万hm~2,沙蒿金叶甲危害面积为18.75万hm~2,沙蒿木蠹蛾危害面积为3.41万hm~2,苜蓿斑蚜、苜蓿蓟马危害面积为9.91万hm~2;共完成草原虫害防治10.56万hm~2,占危害面积的14.8%;4.5%高效氯氰菊酯对草原蝗虫防治效果显著,是防治草原蝗虫的理想药剂。[结论]研究结果为宁夏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宁夏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土壤真菌种群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宁夏沙坡头人工植被区不同沙丘土样在不同时间、不同土层真菌的变化情况。[方法]以9个沙地土样与1个土壤土样作比较,对不同时间、不同土层真菌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同一样地环境、不同空间层次以及不同样地环境、相同空间层次草地土壤真菌数量变化均较大,而各土壤类型的真菌数量分布均以翠柳沟(天然荒漠草原)最多、流沙最少;在不同固沙地类型中,翠柳沟真菌种类和数目最多。[结论]人工植被区土壤真菌的数量随固沙年代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加强沙地的植被建设和人工管理有助于改善沙漠化现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优势种植物的种类、数量以及群落特征,为喀斯特山地草地植被恢复提供支持。[方法]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不同海拔、坡向的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展开研究。[结果]不同海拔高度中禾本科植物重要值和优势度最高,但其重要值和优势度随样点海拔的升高呈现出下降趋势;优势种数目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出增加趋势。[结论]海拔是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宁夏沙产业发展及沙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综述了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现状,结合宁夏荒漠化和沙化治理状况,论述了宁夏沙产业发展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依靠科技和重大工程推进防沙治沙,重点介绍了中卫和盐池在沙产业上取得的成就.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宁夏防沙治沙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在沙区药用、饲料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业原料林培育和加工利用、沙区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领域实现了突破,指出不科学的人为扰动是造成沙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加大生态移民和水利设施的完善是宁夏沙区生态恢复和沙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