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德爱兰花轶事赵兴华朱德爱兰花,大概已是"举世闻名"了。据说早在战争年代朱德就开始收集培养兰花,有株手植兰竟然还陪伴他度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岁月,在井冈山地区,群众至今流传着当年朱老总引种兰花,香飘湘赣边界八百里的美谈。有首歌谣中还唱道:"朱军长挑来湘...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晚清末代皇帝溥仪连同他的王朝已被历史尘封在故纸堆中。而他鲜为人知的私塾轶闻,却让我们见识了少年溥仪的可爱天性。他宛如邻家一位淘气的孩子,顽皮中透着率真,嬉闹中常惹事端。  相似文献   

3.
植树节话旧     
植树节话旧邱维俊绿化美化环境,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最具体的措施是广泛植树。我国历史悠久,植树活动蔚然成风,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习俗。记得半个世纪以前,我上私塾读书,教材还是科举时代使用的启蒙读本。有一次,读到千家诗中韩愈的一首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相似文献   

4.
去年6月,守卫森林26年的苏忠土退休了。告别了长大的树木下山来,他还想一如既往地为人医病、救死扶伤,把多年的行医经验奉献给人类。他说:“要是有人得了肝硬化、胸膜炎,尽管来找我医治。如果有人到了难以治疗时,我可以帮他解除病痛,说不定可以帮他治好。我不要钱!”福建省永春县一都镇黄沙村草洋角落的苏忠土今年74岁了,但头发还没有全白,两眼炯炯有神,身体还很硬朗,大概是因为他长期在林间行走练就的吧。老苏 说,他小时候读过私塾。解放初期,他加入民兵连,多次参加打土匪的战斗,曾和战友把7名解放军伤员从一…  相似文献   

5.
花是美的象征。我国现代有不少名人都非常爱花,而且爱花又各有所好,留下不少趣闻佳话。 毛泽东爱梅花他很赞赏梅花不畏风雪、品格刚强的性格。他的居室、工作室都摆着数盆梅花,还写下脍炙人口的《咏梅》词,以此证明他对梅花之深情。 周恩来爱马蹄莲 1961年 11月,周恩来出使苏联回到北京,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去机场欢迎,送给他的是马蹄莲。周恩来认为,马蹄莲洁白纯正,这正是他为之终生追求的品格。因而他平生喜爱马蹄莲,他的办公室常摆着马蹄莲以随时观赏。 朱德爱兰花他平生酷爱兰花,敬佩兰花的飘逸、高尚,他常说,花中惟有兰…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看报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又是一位知识广博,通晓古今的巨匠。毛泽东这一成就的取得,与他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他不但博览群书,而且酷爱阅读报刊。毛泽东喜欢看报,可以追溯到他青年时代。1911年,他来到长沙进湘乡驻省中学读书。在那里他第一次到报纸上有新闻、有政论及其他各种文章,觉得五花八门,美不胜收。从此。他就特别喜爱看报,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克不久,他离开学校参加响应辛亥革命的湖南新军,当了兵。新军每月给士兵发7块钱饷银。毛泽东得了钱,除付去2元伙食费和买水的钱外,剩下的都用在订阅报纸上。南北…  相似文献   

7.
正马骏烈士墓在日坛公园的西北角,矗立着一座"回族烈士马骏之墓"的墓碑,另塑马骏半身铜像。马骏是什么人?这座墓碑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马骏1895年出生在吉林省宁安县,又名天安,字遹泉,号淮台,回族人。马骏8岁读私塾,17岁在省城一中读书,受到初步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期间,曾参加演出《一片爱国心》等话剧,  相似文献   

8.
以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为切入点,通过追寻一代伟人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学习的足迹,探求毛泽东走向成功的内在驱动力.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读书是他成为世界伟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文中对青年毛泽东为什么选择社会科学作为主攻方向,这与他的成功有什么关系等问题作了有价值的理性思考,给人启迪.阐述了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的两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明确了读书目的,解决了"为什么读书"的问题;第二种境界解决了"读什么书"才能实现目的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黑虎山林场原种苗站站长马富志,因幼时读过几年私塾,参加工作后又长期坚持自学,颇通文墨。说起话来常爱引经据典,大伙儿便戏称他为“马夫子”。  相似文献   

10.
我的父亲     
父亲汤文炳最大的特点是一生没有离开过土地,没有脱离过劳动。直到90叨岁,他还在田间劳动,在山上砍柴。他生于前清光绪28年,只受过4年私塾教育,仅读过《三字经》、《幼学》、《增广贤文》之类的启蒙胧读物。但他聪颖异常,过目不忘。一套木刻布匣子装着的《康熙字典》陪伴他度过了一生,他就靠着这本书自学,成为方圆几十里的文化人,村里的能人。他的算盘打得飞快,只听得算盘子响,却看不清他手指的动作。他写得一手好毛笔字,颇有点王羲之行书味,逢年过节也为村民们写写对联。他吹打弹唱条条板凳都坐得,哪怕没来下锅,他还会拿着…  相似文献   

11.
崇尚读书     
关于读书,前苏联作家贝内特·塞尔夫曾有过这样一番谈论,他说:任何时代为人类所喜爱的故事,我们都可以以极小的代价从书页之中获得,但我们必须先知道如何去接触这些宝藏,如何能从中获取最大的好处。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该是那些不懂得读书之乐的人。  相似文献   

12.
琼斯福·布莱克(1728-1799)也得益于亨斯的著作。他是一位苏格兰酒商的儿子,举家以贩卖波尔多葡萄酒维持生计。1740年他到布尔费斯特的中学读书,大约在1744年考入了格拉斯高大学,而且还渐渐地从学生助手一直做到化学教授。他于1752年转到了爱丁堡大学,并于1754年获得了硕士学位(帕丁顿1962:130-143,爱德1964:35—38,克拉克1970)。他的拉丁语论文是关于一个化学专题,碱性物质对于减轻酸性消化不良的作用。在后来的进一步试验中,他出版了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碱性镁、  相似文献   

13.
我的老爸     
我的老爸是一名森林警察,他在派出所担任政治指导员。老爸其实并不老,才四十岁,瘦高的个子,身材也并不魁梧,但一穿起警服,却显得非常英俊。老爸工作一丝不苟,为警公正廉明,乐于帮助别人。尽管我和妈妈对他时有怨言,但老爸所拥有的渊博学识,以及他对森林公安事业的追求和为人处事的品格却令我十分钦佩。 老爸最大的嗜好是读书。他中专毕业从警后,通过自考又获得了公安刑侦专科和法律本科的毕业文凭。但老爸并不以此为满足,只要有空就读书。老爸经常语重心长地告诫我:“爸爸生长在农村,小时候边读书还要边抽空去生产队为家里挣  相似文献   

14.
马夫子拜寿     
侯家序 《云南林业》2007,28(2):39-39
黑虎山林场原种苗站站长马富志,因幼时读过几年私塾,参加工作后又长期坚持自学,颇通文墨。说起话来常爱引经据典,大伙儿便戏称他为。马夫子”。  相似文献   

15.
今年植树节前,记者想到了我国最早倡导植树节的人———我们尊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总司令。3月2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敲开了朱德总司令儿媳、原天津农行行长赵力平女士的家门。赵老今年已76岁高龄,但一见面总觉得好像只有60出头。她无论是谈吐、表情,还是长相、坐姿,都似乎与年龄很不相称。她总是面带微笑、神采奕奕。当谈到朱总司令与林木的情结时,她则兴致更浓,滔滔不绝,仿佛朱总司令种树的故事就发生在昨天……“栽桑种桐,子孙不穷”总司令从小生长在川北山区,对树木有着特殊的感情,据总司令家乡的人讲,他从小…  相似文献   

16.
举家深居苗山。我是一位女“教书匠”,丈夫是一家国营林场的营林工,兼做几家报社的通讯员。门户称不上“书香门弟”,但全家大小却爱读书看报。出现了书报充盈四壁,深夜人静泛舟书海的情景。书报似一垛“挡风墙”乃致“牌风”、“麻风”难度“玉门关”;书报如同烟酒糖果,致使我一家人“上了腐”。常有夫读、我读、患女也读的“动人镜头”。丈夫除了完成场里生产组安排的任务外,不是读书就是写文。曾有人讥笑问他:“读书当得饭菜么?”他却并不介意的答道:“书比饭菜还抱饥!”夫不言假,你看1他在寒冷的冬夜,窗外北风呼啸,他从书…  相似文献   

17.
父爱     
父亲在虚岁18时,我爷爷就去世了。所以说,父亲比我们缺少父爱。但他却养育了4儿3女,倾注了自己一生的父爱。从我记事不久,我奶奶又去世了。父亲和母亲年复一年的劳动所得,除供我们果腹遮体外,所剩无几。然而,生活的窘迫并未冲淡他对儿女们所施的父爱。父亲所给予我们的是一颗心、一份爱、一种情、一种亲。父亲生活中有两大嗜好。一是爱读书。他虽只念过4年书,但由于勤奋好学,识的字比我多。《四书》、《五经》中许多句子至今还能背出。父亲读书喜欢诵读,有时读到兴奋处还要朗诵;《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他曾通读过两遍;当年…  相似文献   

18.
为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朱德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朱德思想研究会牵头发起,中国红旗飘飘活动组委会主办的中国红旗飘飘系列公益活动日前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9.
为积极推进林业厅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干部职工自身素质,促进各项林业工作较好完成,省林业厅在全系统开展了"读好书、强素质、促工作"读书征文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读书学习积极分子,收到了一批主题鲜明、思想性、可读性较强的优秀作品。为推动读书活动持续开展,在干部职工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将在《陕西林业》上陆续刊登此次读书征文活动中的一些获奖作品,同时欢迎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去,并把读书体会、感悟记录下来,继续投稿,营造出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学习氛围,积极储备知识,为陕西林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岁月匆匆,寒来暑往。朱显石从县公安局治安股长调任林业公安分局副局长,一手就是11年。这期间,他分管过刑侦、治安、预审等工作,抓过办公室和基建工作,始终保持着廉洁奉公,一身正气的崇高品质。“不怕吃亏.众人才相信你”未显石刚调到分局任副局长时,爱人虽在农村,但有2个小孩跟着他在县城读书,家里4口人挤在一间10多平方米房子里。他只好把房子一分为二,里间两个儿子睡,外间是他的卧室兼作厨房。后来,县局领导看到他们实在太拥挤了,准备把一新干警的房子腾出来给他,让新干警到招待所租居。朱显石谢绝了,这一住就是2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