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明确不同海拔对天水市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夏孢子萌发的影响,于显微镜下观察天水市低、中、高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萌发及融合情况,并对与夏孢子萌发相关的温敏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区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9℃,萌发率分别为64.72%和54.21%,高海拔地区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适宜萌发温度在12~16℃之间,平均萌发率为59.09%;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都存在芽管融合和孢子融合现象,其中高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异核率为6.13%,超过了其无性阶段变异的阈值1%。与夏孢子萌发相关的10个温敏基因在不同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中的表达趋势不同,其中,与能量代谢相关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和低亲和力磷酸转运蛋白基因在高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中的表达量高于低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与毒性变异相关的易化因子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转运蛋白基因在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中的表达模式均呈上升趋势。表明由于海拔...  相似文献   

2.
不同培养载体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人工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合小麦条锈菌寄主体外萌发的载体,并建立基于不同研究目的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人工萌发技术,采用超声波水雾培养法,以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2为供试材料,探讨了不同培养载体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在最适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以4种不同材料为培养载体,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萌发率、芽管生长率和外观显示情况有显著差异.在尼龙纱网上的夏孢子萌发速度和芽管伸长速度最快,12 h内萌发率最高可达93.40%,芽管最长可达446.71 μm;亲水滤膜上夏孢子的萌发率和芽管长仅次于纱网;亲水塑料膜和PVDF膜上夏孢子的萌发率均高于普通亲水载玻片,而芽管长度低于普通亲水载玻片.采用侧光照明时,在亲水滤膜和PVDF膜上极易清晰观测到夏孢子及其芽管内的黄色颗粒物.在亲水塑料膜上,还可观察到夏孢子萌发12 h后,芽管尾部膨大形成类似附着胞的结构.结果显示,超声波水雾可使条锈菌夏孢子处于水分饱和的环境,而纱网纤维组成的小格具有很好的保水结露功能,能使夏孢子萌发快,萌发效率高,芽管生长快;另一方面,使用其他培养载体还可满足观测条锈菌夏孢子内黄色颗粒物向芽管内转移和芽管尾部形成类似附着胞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以向日葵锈菌330生理小种为材料,研究了夏孢子萌发的适宜条件和培养载体。向日葵锈菌夏孢子萌发适宜温度范围10~25℃,最适温度15℃。15℃下在琼脂薄膜上1h即可萌发,12h达到萌发高峰,萌发率最高可达97%。孢子在无菌水中萌发最适浓度为20mg/L,萌发率随浓度增大而降低。光照在前5h均抑制夏孢子萌发,但7h后光照对夏孢子总萌发率基本无影响。新鲜夏孢子萌发率较高,在室温放置270d后基本丧失萌发能力。最适条件下,在供试的6种不同萌发载体上,夏孢子萌发率、芽管长度及萌发形态显著不同,琼脂薄膜载玻片、尼龙纱网、玻璃纸较适宜夏孢子萌发,萌发率超过90%;在PVDF膜和亲水滤膜上可观测到芽管内部黄色物质转移和特殊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条锈菌越夏调查发现,小麦条锈菌耐高温性增强,越夏海拔下限有所降低。本研究通过在高温(21±0.2)℃条件下接种,评价了119个来自四川省的条锈菌菌株耐高温性,并构建了耐高温菌株SC-PX1-4-3萌发夏孢子的cDNA文库。结果发现来自四川的条锈菌群体中耐高温菌株占35.3%,主要分布在成都市、凉山市、简阳市和广元市。夏孢子萌发率统计分析表明,耐高温菌株在高温条件下比温度敏感菌株具有更高的萌发率。采用SMART技术构建了耐高温菌株萌发夏孢子cDNA文库,库容为2.1×106cfu,插入片段平均多大于1.0kb。本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四川省小麦条锈菌群体中耐高温菌株组成和分布区域,不同菌株在夏孢子萌发阶段对高温的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研究条锈菌耐高温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球孢白僵菌混合制剂的加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球孢白僵菌混合粉剂是由51%的孢子粉、20%紫外保护剂、25%载体和4%的灭幼脲Ⅲ号,经正交设计优化配方得到。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此剂对3~4龄马尾松毛虫幼虫LT50为5.7d。林间放菌防效达74.27%。室温下贮藏0.5a,孢子萌发率比高孢粉剂提高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6.
胡杨和灰叶胡杨锈菌夏孢子形态和侵染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直接观察、显微和超微结构观测等手段,对胡杨和灰叶胡杨锈病显症叶片、锈菌夏孢子的形态、孢子萌发和侵染结构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胡杨和灰叶胡杨的锈菌夏孢子堆、夏孢子形态结构相似;夏孢子堆散生于叶片正反两面,近半球形或半椭球形,呈橙黄色或金黄色;夏孢子散落分布于叶片正反两面,圆形或卵圆形,透明、橙黄色,厚壁,单胞,表面密生刺瘤;胡杨和灰叶胡杨锈菌夏孢子的长轴和短轴长度、刺瘤高度及刺瘤间距四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后形成菌丝,通过叶表气孔直接侵染叶片,以菌丝的形式在叶片组织内扩展。  相似文献   

7.
梨胶锈菌的重寄生菌研究Ⅳ重寄生菌的越冬、传播及侵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asiaticumMiyabeexYamada)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vinosaSac.)越冬、传播及侵入的研究结果。重寄生菌在自然条件下以分生孢子在其寄生部位越冬;经150天后,其孢子萌发率为29.5%;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孢子萌发形成芽管经性子器口和锈子器口侵入,不能直接侵入;完成侵入所需最短时间为10小时;在14~12℃下,潜育期为12~7天。在梨胶锈菌发生期,重寄生菌可发生多次再侵入  相似文献   

8.
小麦锈菌夏孢子经盐酸处理后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快速区分小麦条锈菌、叶锈菌和秆锈菌,用不同浓度的盐酸处理3种小麦锈菌的新鲜夏孢子和在4 ℃冰箱内保存4个月以上的锈菌夏孢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夏孢子形态以及原生质体变化。结果表明, 24.5%、28.5%、32.5%、36.5%4种浓度的盐酸处理条锈菌夏孢子后其原生质体均浓缩成多个分散的小团。而同样方法处理叶锈菌和秆锈菌新鲜菌种时其原生质体浓缩成一个大团或多个小团,浓缩成一个大团的比例随盐酸浓度的增大而提高;用不同浓度盐酸处理保存4个月以上的2种小麦锈菌时,95%以上的夏孢子原生质体浓缩成多个分散的小团,少数(不超过5%)的夏孢子原生质体浓缩成一个大团。研究还发现叶锈菌和秆锈菌夏孢子活力、盐酸浓度等对夏孢子原生质体浓缩状况有很大影响,且与病菌生理小种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锈菌夏孢子经36.5%浓盐酸处理后的原生质体浓缩状况只能作为小麦锈病田间快速诊断检测的辅助手段,不能作为锈病种类鉴别的唯一标准,必须结合病害症状特征、孢子形态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进行综合判别。  相似文献   

9.
稻曲病菌越冬厚垣孢子萌发力及其染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3年系统测定试验,稻曲病菌越冬厚垣孢子在室内和水泥池的土中可以存活5-6月。在种植油菜、苕子、蚕豆、小麦的露天水泥池中,越冬的厚垣孢子均有萌发力。在油菜、苕子、小麦3种越冬作物大田土中越冬的厚垣孢子的萌发率以油菜田最高,为2.04‰。越冬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数量大,萌发率可达0.4%-2.97%。稻茬中越冬的厚垣孢子和在3cm浅土中的厚垣孢子,其萌发率分别较冬闲田或科作田土中和15cm深土中高。  相似文献   

10.
竹叶锈病(Pucciniaspp.)是竹类主要病害之一,影响竹林生长。为了利用重寄生菌赭红枝顶孢Acremoniumsalmoneum防治竹叶锈病,本文研究了该重寄生菌的寄生规律及其抑病作用。结果表明,该重寄生菌的分生孢子自然条件下可在锈病病斑上越冬,作为次年重寄生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主要依靠风吹雨溅在林间传播,可发生多次再侵染;林间温度在16.4~25.4℃下,潜育期为10~18d;采用纸环法观察重寄生菌对锈病菌(Puccinialongicornis和尸phyllostachydis)夏孢子的萌发情况可知,重寄生菌对锈病菌夏孢子的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4h后2种锈菌夏孢子的萌发率均很低,分别仅为11.1%和8.7%,同时该重寄生菌可抑制锈病病斑的扩展。竹叶锈病重寄生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在竹林较密、经营管理较差的林分竹叶锈病重寄生率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由文山春孢锈菌Aecidium wenshanense引起的石楠叶锈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规律,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本文以椭圆叶石楠Photinia beckii发病植株叶上的新鲜锈孢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水琼脂平板孢子萌发法对温度、湿度、光照、酸碱度及寄主汁液等条件对该锈孢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锈菌锈孢子在温度5~30℃和pH3~10的范围内都能萌发,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为6~8;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90%时孢子才能萌发,最适湿度为100%+水;连续光照抑制孢子萌发,而连续黑暗条件下孢子萌发率最高。寄主(椭圆叶石楠)老叶的新鲜汁液对锈孢子的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阶段核相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电镜和荧光染色技术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阶段的细胞核相状况进行了系统研究。观察发现夏孢子通常为双核体,夏孢子萌发的芽管可为双核、三核或四核,但仍以双核芽管为主。尽管在胞间菌丝和吸器母细胞中可观察到典型的双核细胞,但胞间菌丝和吸器母细胞中的多核现象极为普遍。经连续切片观察证实,吸器的细胞核可为双核、三核、四核、五核和六核,一般以四核为主。夏孢子堆中的不同类型的细胞均为双核。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的细胞核相状况较为复杂,并且显然不向于其它锈菌。关于小麦条锈菌多核现象的生物学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阶段核相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应用电镜和荧光染色技术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阶段的细胞核相状况进行了系统研究。观察发现夏孢子通常为双核体,夏孢子萌发的芽管可为双核、三核或四核,但仍以双核芽管为主。尽管在胞间菌丝和吸器母细胞中可观察到典型的双核细胞,但胞间菌丝和吸器母细胞中的多核现象极为普遍。经连续切片观察证实,吸器的细胞核可为双核、三核、四核、五核和六核,一般以四核为主。夏孢子堆中的不同类型的细胞均为双核。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的细胞核相状况较为复杂,并且显然不向于其它锈菌。关于小麦条锈菌多核现象的生物学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根据啤酒大麦加工工艺流程中所采用的药剂及浓度为参考,设计不同浓度的漂白粉、石灰、甲醛以及石灰加漂白粉,对TCK冬孢子分别处理4h,置3%琼脂培养基上,然后放入5℃生长箱内培养,观察药剂处理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麦加工工艺中所采用的漂白粉及石灰处理浓度不足以杀灭TCK冬孢子;其污水处理中采用0.05%浓度的甲醛有抑制孢子萌发的作用;而用清水浸泡的孢子在1个半月后仍有50%以上的萌发率。在啤酒大麦加工过程中,TCK冬孢子的流向主要为大麦下脚料,数量达到90%以上,而浸麦水和排放的污水中的孢子量很少。  相似文献   

15.
采用孢子萌发法对引起苜蓿锈病的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 并采用不同的杀菌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研究表明:在100%相对湿度下, 苜蓿锈菌夏孢子在5~30 ℃都能萌发, 但温度在20~25 ℃萌发最快; 光照和1%葡萄糖液有促进孢子萌发的作用; 不同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研究表明, 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效果最好, 其EC50 分别为0.040 1、0.068 1 mg/L。  相似文献   

16.
玉米纹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对玉米纹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初步测定表明,该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为7~40℃,适宜温度26~32℃;菌核在26~32℃和RH95%以上时,10~12h就可萌发产生菌丝;病菌生长适宜的pH值为5.4~7.3;RH在85%以上时菌丝才能侵入寄主,日光对菌核形成有刺激作用,但也抑制菌丝生长,菌核对紫外线有极强的抗性,20W紫外灯连续照射6d,对其萌发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玉米纹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对玉米纹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初步测定表明,该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为7~40℃,适宜温度26~32℃;菌核在26~32℃和RH95%以上时,10~12h就可萌发产生菌丝;病菌生长适宜的pH值为5.4~7.3;RH在85%以上时菌丝才能侵入寄主,日光对菌核形成有刺激作用,但也抑制菌丝生长,菌核对紫外线有极强的抗性,20W紫外灯连续照射6d,对其萌发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康乃馨锈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孢子萌发法对引起甘肃省康乃馨锈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5~28℃、100%相对湿度、1%的葡萄糖液和无菌蒸馏水、黑暗、pH7等有利于康乃馨锈病病原菌夏孢子的萌发,夏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2℃(20 min)或43℃(10 min);对冬孢子采用与夏孢子相同的研究方法,但均未见有萌发.  相似文献   

19.
在灌溉条件下,骆驼刺小叶片的平均面积较对照大0.53cm^2,是后者的2.76倍;小叶片平均干重较对照重0.075g,是对照的2.71倍;刺的平均长度较对照长约0.7cm,差不多是后者的1.5倍;单株叶重占植株地上部分总重的31.63%,略低于对照的37.16%;枝占50.12%,对照是46.3%;刺占18.25%,对照为16.71%;地上部分各器官的重量比,叶:枝:刺为1.0:1.6:0.6,对  相似文献   

20.
在灌溉条件下,骆驼刺小叶片的平均面积较对照大0.53cm^2,是后者的2.76倍;小叶片平均干重较对照重0.075g,是对照的2.71倍;刺的平均长度较对照长约0.7cm,差不多是后者的1.5倍;单株叶重占植株地上部分总重的31.63%,略低于对照的37.16%;枝占50.12%,对照是46.3%;刺占18.25%,对照为16.71%;地上部分各器官的重量比,叶:枝:刺为1.0:1.6:0.6,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