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为探讨深两优5814的品种特性及最大用肥量,给其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该品种的用肥量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以每667m2施纯氮14kg效果最好,每667m2产量达588kg。氮肥施用过多,叶片深绿,易倾斜,遇阴雨大风天气易引起倒伏,同时也增加了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2.
在金华对两系杂交稻深两优5814从5月23日开始每隔7 d 播种1期,共5个播种期的试验结果表明,5个播种期处理的产量差异显著,5月23日播种的有效穗足、每穗粒数多、结实率高而产量最高,随着播种期推迟产量逐渐下降。因此,在金华地区,深两优5814作为单季稻种植5月23日前后播种,6月中旬移栽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超级稻深两优5814进行再生稻种植,研究不同栽插密度对其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密度为18.0万穴/hm2时,实际产量达到5 286.67 kg/hm2,且植株表现健壮,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千粒重高,适宜在开县当地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在金华地区以两系杂交稻深两优5814为材料,设置6个密度处理,研究不同的栽插密度对深两优5814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栽插密度处理,深两优5814产量差异显著,M4处理由于有效穗多、每穗粒数充足、结实率较高而产量最高,达到10569kg·hm-2。因此,在金华地区深两优5814作为单季稻种植,栽插密度以16.5万丛·hm-2,双本插种为宜。  相似文献   

5.
应用311-A拟饱和最优回归设计试验方案,通过田间试验建立烟后稻深两优5814移栽密度、施氮量、施钾量与产量的数学(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单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为施氮量>移栽密度>施钾量;两因素互作对产量的影响为移栽密度+施氮量>移栽密度+施钾量>施钾量+施氮量。经模拟寻优表明,最优组合是移栽密度21.0万丛·hm^-2、施钾量(K2 O )138.1 kg· hm^-2、施氮量(N )143.4 kg·hm^-2,拟获得的深两优5814的最高产量为8908.18 kg·hm^-2。  相似文献   

6.
优质杂交稻“深两优5814”不同插种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深两优5814"的特性,掌握其生产规律,笔者开展了不同插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深两优5814"的插种密度以26.7cm×23.3cm、33.3cm×20cm和30cm×30cm处理产量最高。从田间生长情况看,各处理间长势、株型、叶色等差异不大,各处理间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说明"深两优5814"对插种密度要求不高,插种方便,有助于其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深两优5814"的合理施肥方法,笔者进行了不同氮肥施用方法的试验。结果表明,"深两优5814"的施肥方法以基:追:穗为2.5:2.5:5的产量最高,达588.3kg/667m2,比不施氮肥的对照增产132.0kg/667m2,增幅达29.01%,经方差分析,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此施肥方法在生产上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严和荣 《农业科技通讯》2011,(11):144-144,153
深两优5814在建瓯市小松镇种植表现出熟期适宜、高产稳产、抗性强、米质优良等特点;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前准备、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加强水管、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9.
深两优5814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云开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128-129
简述了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深两优5814的主要特征特性,探讨了其作为麦茬稻栽培百亩示范片高产或超高产栽培技术,为深两优5814的推广及普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光泽县于2009年引进"深两优5814"试种成功,经连续4年种植,表现出高产、稳产、抗性强、适应性广、米质优等优点。该品种适宜的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时播种、提高田间成秧率、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化学除草、科学管理水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氮肥不同施用量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对冬油菜各产量构成因素有明显影响,对冬油菜产量影响较大,以施纯N 180 kg/hm2时产量最高,为2 051.10 kg/hm2。  相似文献   

12.
施肥水平对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种施肥水平对2个杂交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粤优589收割产量与分蘖数、有效穗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系,红泰优996收割产量与有效穗、结实率之间存在正相关系,两品种收割产量均与每穗粒数存在一定的负相关系;3种施肥水平之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粤优589收割产量均有增加的趋势,而红泰优996收割产量开始下降,然后升高。  相似文献   

13.
水稻旱直播氮肥不同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纯N)低于270 kg/hm2时,水稻单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高于360 kg/hm2时,水稻单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水稻旱直播全生育期最佳施氮量以225~255 kg/hm2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超级杂交稻最佳的N肥用量,试验用中浙优一号为材料,设置6个不同处理,比较各处理对中浙优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N肥或单一施用N肥,不施P、K肥,产量均较低,在P、K肥使用量固定的情况下,随N肥用量增加,产量有增加的趋势.施纯N量为180 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并与其他处理有显著差异,当N肥用量过大,使用量超过纯N 240 kg/hm2时,产量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氮肥不同施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玉米产量呈二次函数抛物线关系,最佳经济施氮量为259.5 ~ 327.0 kg/hm2,此时玉米产量为8 358~9 714 kg/hm2.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氮量对沙土地移动棚番茄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纯N 360 kg/hm2时番茄产量最高,为5.87万kg/hm2,较不施氮肥的增产7890.0 kg/hm2,增产15.5%;施纯N 720 kg/hm2处理的番茄产量较低,为5.01万kg/hm2,主要是由于前期氮肥基肥用量随着尿素的增加,幼苗受害率加重,而导致缺苗、僵苗较重,影响了番茄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肥方式对两系杂交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试验旨在探明尿素撒施和表层集中施肥对两系杂超级交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两系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和两优0293为供试材料,以总氮肥施肥量为180kg/hm2,分别设置为不同施用比例和不同的追肥方式,测定分蘖动态、SPAD值、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的变化。结果表明:T3和T4氮肥运筹模式能显著提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合理的氮肥后移有利于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而一次性基肥施肥方法(T2)和一次性追肥方法(T5、T6)均不能协调好源和库之间的关系。尿素追肥撒施和表层集中施肥的方法对产量和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杂交中稻品种——中浙优1号在一定磷钾肥施用水平下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合理施氮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观察测定不同施氯量的中浙优1号生物学性状(株高、有效穗数、成穗率、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稻谷氮含量),同时计算理论产量?[结果]水稻最高茎蘖数有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氮肥用量对生育进程及茎蘖数日均增量、总穗粒数、茎孽成穗率等影响不大,但结实率、稻谷氮含量有随氮肥用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两者呈正相关,而千粒重则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下降,表现负相关。[结论]施P2O8;45kg/hm^2.K2O9kg/hm^2情况下施氮135kg/hm^2产量最高,达7613.25kg/hm^2.在类似肥力类型土壤上以氮磷钾比为1.00:0.33:0.67,其中氮肥的45%作基肥、20%作分蘖肥、35%作穗肥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穗肥施氮量对抛栽杂交中稻抗倒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穗肥施氮量对徽两优2115抗倒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穗肥氮肥用量对徽两优2115的株高、抗倒伏系数、产量因素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氮肥施用量以底肥(纯N)69 kg/hm2、蘖肥(纯N)69 kg/hm2、穗肥(纯N)138 kg/hm2的处理N4产量最高,较不施穗肥的对照N0(ck)增产3 258.1 kg/hm2,增幅达40.7%,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找出番茄最佳有机肥施用量和氮肥施用量,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氮施肥条件下的产量变化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番茄单株产量变化动态不同,选择大量有机肥N2处理番茄总产量最高,在春节前夕期间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