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对不同育种年代的11个玉米自交系和8个杂交种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区分不同材料的灵敏性高于酯酶同工酶。尽管不同育种年代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在同工酶谱带上差异明显,但未表现出随育种年代变化的趋势。根据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或酯酶同工酶谱带的变化很难预测玉米杂种优势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研究磁化强度对NaCI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的影响。方法:用不同强度的磁化NaCI胁迫溶液浸种并喷洒水稻种子及幼苗,测定种子的发芽指标和幼苗的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经0.05T的磁化强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水稻种子萌发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幼苗中可溶性糖含量有明显提高,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溶液经不同磁化处理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表现为酶带增多,酶带加粗;对酯酶同工酶影响不太明显。结论:研究表明一定强度的磁化处理可以提高盐胁迫下水稻种子的萌发能力和幼苗的抗盐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GA3对川贝母发芽率种子萌发率及酯酶同工酶的影响.方法:用浓度为0、20、40、60、80mg/L的GA3处理川贝母种子,测定发芽率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用60 mg/L的GA3处理川贝母种子,发芽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浓度为40、60 mg/L时,都有新酶带出现.结论:浓度为60 mg/L时,GA3能够有效提高川贝母种子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4.
影响组织培养诱导四倍体小果型西瓜三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二倍体小果型西瓜自交系21,90,141,149,157的授粉后20~25d的未成熟种子中的子叶为材料,进行离体组织培养诱变四倍体,研究了不同的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时间对组织再生,不同的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时间与再生途径对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成熟子叶组织再生有产生单芽、芽丛、愈伤组织3种方式;不经秋水仙素诱导处理,直接进行组织再生时,直接再生不定芽能力强;经秋水仙素诱导处理后,进行组织再生时不定芽产生受到抑制,愈伤组织发生数多于单芽或芽丛数;基因型不同,处理的秋水仙素浓度与时间不同,再生的组织类型与数量不同;还发现经一定时间的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后,有利于产生的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对再生植株鉴定可知,0.03%秋水仙素处理9d或0.05%秋水仙素处理7d可诱导出较高比例的四倍体植株,并且通过愈伤组织途经的加倍率高于通过单芽和芽丛途经。  相似文献   

5.
不同萌发率胡杨种子萌发前后同工酶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萌发率的胡杨种子萌发前后酯酶同工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电泳谱带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对于吸胀的种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没有表达;酯酶同工酶得到表达,且萌发率中等的种子表达最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也得到表达,但萌发率高的种子几乎没有表达;对于干种子,酯酶同工酶没有表达,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得到表达,且萌发率中等的种子表达最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得到充分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对普通小麦-Aegilops crassa核质杂种及其核亲本灌浆期旗叶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测试核亲本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谱带数和带有Aegilops crassa细胞质的3个核质杂种的酶谱数不尽一致,但其中谱带1的酶活性均以弱势表达;核质杂种的酯酶同工酶与相应的核亲本比较酶带数目变化不明显,只是存在活性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不同测试材料间也并未发现规律性的变化,表现了不同的核质杂种灌浆期旗叶过氧化物酶与酯酶同工酶的活性有所不同。说明Aegilops crassa细胞质与普通小麦的细胞核结合产生的特异核质互作,在灌浆期旗叶的有关同工酶上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7.
水杨酸对盐胁迫下三角滨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盐生植物三角叶滨藜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水杨酸(SA)处理对三角滨藜在不同浓度盐胁迫(NaCl)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滨藜种子发芽率逐步降低.当NaCl浓度达200mmol/L时严重抑制滨藜种子的萌发。用SA浸种后,在没有盐胁迫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滨藜种子的萌发率.但在有盐胁迫的情况下,SA不能增加种子的萌发率,甚至加剧了盐胁迫的不利影响。滨藜幼苗在0~200mmol/L的盐浓度下均能正常生长,用SA处理幼苗,能够促进盐胁迫下幼苗的生长。测定SA处理后幼苗体内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SA处理可以提高盐胁迪下幼苗体内的SOD和POD活性。  相似文献   

8.
双氧水和K+对老化棉花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新亮  汤菊香 《种子》2003,(4):31-32
使用不同组合的双氧水和K^ 对老化棉花种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双氧水和K^ 混合处理能明显提高棉花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苗长、活力指数、过氧化物酶活性,其中以0.1%KNO3 0.1%H2O2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西瓜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京欣一号西瓜的亲本及杂种一代的几种同工酶系统及可溶性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酯酶和可溶性蛋白随发育阶段或营养状况的改变而改变;而在相同萌发时期,过氧物酶工酶、酯酶同工酶、过氧化氢酶同工酶和淀粉酶同工酶在亲本及杂种间未见差异,杂种的可溶性蛋白图谱表现与母本相同,而与父本有差异。此外,对6个品种的西瓜、非洲西瓜和瓠瓜的分析结果表明,非洲西瓜和瓠瓜的过氧化物酶酶谱、酯酶  相似文献   

10.
银鹊树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宏伟  刘姝  陈发菊  熊丹 《种子》2006,25(5):38-40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对珍稀濒危植物银鹊树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过程中POD同工酶在萌发初期出现新酶谱带,随着萌发的推进,一些原有的谱带加深;EST同工酶在萌发过程中没有新的谱带出现,但原有谱带颜色不断加深,表明酯酶代谢合成的增强。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秋水仙素水溶液对甜高粱‘FH59’种子的诱变效应,创制优质甜高粱种质资源。本实验利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水溶液(0.05%、0.1%、0.15%、0.2%)浸泡甜高粱种子24、31、48 h,统计苗期变异率,并对成活植株进行大田鉴定。研究结果表明,秋水仙素诱变效果受到处理时间、药剂浓度以及二者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在24 h,0.15%诱变条件下诱变效果最佳,幼苗变异效果显著。M2代田间鉴定发现株高、生育期、穗长、籽粒颜色、锤度等主要农艺性状的突变体,变异类型丰富,尤其是发现的大量的矮化、早熟突变体对甜高粱亲本的改良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剪秋罗种子催芽及秋水仙碱诱导多倍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剪秋罗种子发芽率不高的问题,以剪秋罗种子为试验材料,比较种子新旧、播种基质以及不同浓度赤霉素(GA3)对剪秋罗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碱和不同时间处理剪秋罗萌动种子诱导多倍体。通过形态鉴定、气孔鉴定以及细胞学鉴定变异植株。结果表明:存放1年的剪秋罗种子发芽指标均优于当年新种子,当年种子可能具有初生休眠特性。以150 mg/L的GA3预处理存放1年的剪秋罗种子24 h并播种于培养皿中能获得最高的发芽势(76.33%)和最高的发芽率(85.33%)。经过秋水仙碱处理的种子普遍存活率低,但每个处理浓度下都获得了变异植株,秋水仙碱浓度0.1%为筛选出的最适诱导浓度。变异植株表现出了与对照植株在形态上、气孔分析上和细胞学检测上的差异。经鉴定,初选出1株多倍体。研究为培育剪秋罗多倍体新品种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13.
磁场处理对紫苏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采用20.9mT和42.5mT两个剂量的磁场对紫苏种子进行处理,处理时间分别为0h、1h、2h、3h、4h、5h。结果表明:20.9mT磁场强度处理紫苏种子,处理3h时发芽率最高,可达89%;在42.5mT磁场强度处理下,不同处理时间内种子发芽率均达到90%以上,远远高于对照,说明42.5 mT磁场强度处理紫苏种子有利于种子萌发;在42.5mT的磁场强度下,3h的磁场处理对株高、根长和须根数的增加都有明显促进作用;POD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在3h时相对增幅最大,说明42.5mT的磁场强度处理紫苏种子时,3h为最佳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14.
白魔芋多倍体诱导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种子浸泡法和根状茎顶芽滴液法进行白魔芋多倍体诱导,比较了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对出苗率和变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液法对材料的毒害性更小,经同一浓度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出苗率和植株形态变异率均高于种子浸泡法,但诱变加倍的效果不如浸泡法。实验中获得一株纯合四倍体植株,由0.20%秋水仙素溶液处理种子48h诱变得到。  相似文献   

15.
Regenerating calluses of Allium fistulosum × A. cepa interspecific F1 hybrids were treated in vitro with colchicine. A factorial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test the effects of colchicine concentration and time on the recovery of tetraploid plants from in vitro-colchicine-treated calluses. Shoot production of regenerating calluses following in vitro colchicine treatmen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lchicine concentration and treatment time. Cytological analyses of root tip cells from regenerated plantlets showed that chromosomes of control plantlets (not treated with colchicine) were not doubled. Chromosome number of some plantlets regenerated from in vitro-colchicine-treated calluses were doubled, resulting in tetraploids. Calluses treated with 0.1 or 0.2% colchicine in BDS liquid medium for 48 or 72 hours yielded the highest numbers of tetraploid plantlets. Chromosome bridges at anaphase or early telophase were observed in diploid and tetraploid plants; their potential use is discussed.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n vitro-colchicine treatment of regenerating calluses of interspecific F1 hybrids is effective in recovering tetraploid plant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6.
水浸与赤霉素处理对荆条种子萌发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义强  宋桂龙  郭宇 《种子》2012,31(3):10-13
研究了水浸时间(1、2、3d)及水浸处理后再进行0.8‰赤霉素(2、4、6h)综合处理的方法对提高荆条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处理方式对荆条种子萌发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水浸3d处理显著提高荆条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达到70.00%、65.33%和22.01,水浸1d效果不明显;水浸后再进行赤霉素处理对提高荆条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作用明显,尤以发芽率变化最显著,表达发芽活力的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与单纯水浸处理相比变化不明显.综合处理中以水浸2d后赤霉素处理4h的荆条种子发芽效果最理想,发芽率达到最高值,为87.33%,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及单用赤霉素处理,发芽势达到64.67%,发芽指数达到20.00.  相似文献   

17.
穿龙薯蓣新陈种子萌发条件优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波  韩梅  林春新  杨利民 《种子》2012,31(3):46-49
目的:研究赤霉素( GA3)、萘乙酸(NAA)和层积后温度对穿龙薯蓣新陈种子萌发条件.方法:培养皿培养法遮光培养,得出3种处理最优条件后对陈种子进行相同处理.结果:穿龙薯蓣新种子4℃低温砂层积后,25℃条件下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分别为80%和53.33%,陈种子为45%和25%;而采用100 mg/L GA3直接浸泡未层积新种子24h,发芽率和发芽势可达66.65%和48.35%,陈种子为40%和25%;1 mg/L NAA浸泡12 h新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为58.35%和43.35%,陈种子为30%和23.35%;低温砂层积新种子发芽进程最快,其第6天开始发芽,第12天发芽完毕,快于GA3的10d和22 d,NAA的11d和24d.结论:生产上若有层积条件,建议采用4℃低温砂层积60d后在25℃下进行新种子催芽;若没有层积条件,建议直接采用100 mg/L GA3进行新种子催芽处理.  相似文献   

18.
药百合种子萌发及染色体倍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浙江省广布种药百合为材料,采用不同激素浓度的培养基进行种子诱导及萌发实验,以不添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为对照,对药百合种子萌发率、诱导率、诱导芽数及生长势等进行研究,同时,对药百合种子诱导所形成试管苗进行染色体制片常规技术分析。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激素浓度培养基能显著促进药百合种子萌发,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 mg.L-1+NAA0.1 mg.L-1,萌发率为83.3%,诱导率为88.9%,平均诱导不定芽数达2.5个;未经剥皮处理的种子在30 d时仍无任何萌动;将诱导后的种子转至MS基本培养基中,仍表现出与转接前一致的生长状态;93%以上种子属于子叶出土型,仅接种在高浓度6-BA(1.0 mg.L-1)及低浓度NAA(0.1~0.2 mg.L-1)培养基上的种子有少量表现为种子留土型,占4%;种子萌发试管苗染色体倍性为2n=2x=24,未发生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9.
摘 要:以尾巨桉无性系DH3229组培苗的腋芽为处理材料,研究摇床、渗透剂,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该腋芽多倍体诱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摇床和渗透剂的使用,秋水仙素的浓度及处理时间均能够明显的影响该无性系腋芽多倍体的诱导率。在使用摇床和添加渗透剂的情形下,0.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24h可达最大诱导率56%。在秋水仙素处理液浓度小于0.05%时,无论如何改变其它条件均不能获得变异植株;当秋水仙素处理液浓度大于2%且处理时间长于48h时,处理过的腋芽的死亡率会快速上升,这直接阻碍了诱导率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吴旭红 《种子》2005,24(1):26-29
用不同强度的匀强电场作用于甜瓜种子,在不同的处理时间水平上研究其萌发状况.实验结果表明:电场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有一定影响.与对照相比,电场作用后,甜瓜种子发芽率最大提高量为17.9%,电解质外渗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适宜剂量的处理,膜脂过氧化的产物丙二醛和氢过氧化物含量显著降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明显提高,起到了提前打破种子休眠、提高种子活力、促进种子代谢水平的作用.各项指标显示:以F、I效果最为显著,可视为高压静电场处理促进甜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