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高寒草甸坡地“黑土滩”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高寒草甸坡地"黑土滩"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除全磷和速效磷外,其他各养分在不同退化梯度下差异极显著.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随着草地土层的加深呈下降趋势,滩地土壤养分高于坡地,滩地土壤各养分含量分别比坡地增加了37.78%、25%、26.12%、19.16%、22.12%和55.78%.  相似文献   

2.
对退化伊犁绢蒿种群生长的植被种娄组成伊犁绢蒿幼苗的数量特征、群落着生的土壤养分条件进行分析阐明退化伊犁绢蒿种群扩散特征及其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伊犁绢蒿的重要值随着退化梯度的增强而减小角果藜、又毛蓬和扁蓄逐渐成为退化草地的优势植物,伊犁绢蒿母株存在“肥岛”效应即其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高于一年生群落伊犁绢蒿幼苗在其周围1m左右密集生长其土壤养分含量普遍高于一年生植物群落表现出与一年生植物群落竞争土壤养分以提高幼苗的存活率有利于伊型绢蒿种群的扩增。  相似文献   

3.
东北黑土区农林复合土壤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黑土区小黑杨—大豆、长白落叶松—大豆和红皮云杉—大豆农林复合系统及大豆纯农地土壤为对象,通过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有机质、N、P、K等指标的测定与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农林复合模式对黑土区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养分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能够显著改善黑土区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增加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和C/N。其中以小黑杨—大豆模式效果最好,土壤含水量可达41.20%,总孔隙度和土壤密度分别为60.60%、1.02g/cm3,CP/NCP高于大豆纯农地,且该模式在提高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及有效磷质量分数方面最为突出;长白落叶松—大豆和红皮云杉—大豆模式的速效钾质量分数较高。  相似文献   

4.
农林复合系统被认为是一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能有效地维持土壤质量.该文从土壤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学3个方面综述了农林复合经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建议今后加强农林复合经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随着林龄增加的变化趋势,强化农林复合经营对深层土壤质量的影响,并揭示农林复合系统中土壤质量的变化对于土壤固碳潜力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黄土残塬沟壑区混农林系统土壤养分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91~1992年淳化县泥河沟流域塬面的道路防护型和农桐间作型混农林系统土壤养分的试验资料,结果表明,虽然混农林系统土壤养分垂直分布规律与一般农田一样,但变化梯度大。而林木的存在对农田土壤养分的水平分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辽东山区3种典型农田防护林养分循环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规律,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养分含量测定,进而对农田防护林养分在各分室积累和分布、养分循环特征进行研究测算,利用土壤养分年耗损率来表征养分循环对土壤养分耗损的影响,探讨由于养分循环引起的土壤退化风险。研究结果可为防治森林土壤退化和农林复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休牧后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和植物群落α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休牧 4年后的草地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和植物群落α多样性。结果表明 :休牧后 ,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呈不同程度的增大趋势 ,随机性因素所占比例增加 ;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有降低趋势 ,即群落物种多样性增加 ,均匀度降低。不同放牧率退化草地休牧过程中 ,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群落高度、群落盖度和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分布均表现一致的正相关关系 ,但只有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群落高度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无机氮、土壤有效磷和有效硫相关性显著 (P <0 0 5 )。围封禁牧只是退化草地的一种利用方式 ,在围封一定时期后还要进行适度放牧或刈割 ,以保持草地植被的一定均匀度 ,防止 2次逆行演替发生。  相似文献   

8.
不同除草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草剂在杀死杂草的同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数量也起到一定作用,由于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而引起土壤养分的变化,本实验通过不同除草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探讨选择,即能起到除草作用对土壤养分影响又小的除草剂类型和剂量。  相似文献   

9.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土壤侵蚀严重,由于大量的土壤养分、有机质、粘粒等伴随着表土的丧失,导致土壤退化。农林复合经营在解决农林争地、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满足人们对各种农林产品的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我国黄土地区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调查,研究总结了黄土区坡耕地复合经营模式,分析七种优良模式的组成种类、结构特点、种植及管理特点,为黄土区坡耕地人工植被复合系统合理结构模式建立、经营管理以及防治坡耕地退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揭示重度火烧迹地过火6a后森林恢复过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平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均高于坡地,其中MBC/MBN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平地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AWCD值、对31种4类碳源(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物)的利用能力和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H'')均极显著低于坡地。西坡土壤微生物AWCD值和H''高于南坡,但AWCD和H''与土壤养分、pH值、EC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坡向可能与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并不密切,反映了两坡向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坡度由于影响了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进而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碳源利用能力。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平地土壤微生物量碳高于坡地,西坡高于南坡;恢复6a后,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差异已不显著,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代谢特性仍具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地形坡度仍然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含量的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侵蚀红壤区不同人工植被恢复下的土壤肥力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重建植被是土壤侵蚀区植被恢复、提高土壤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选择适宜的人工植被对快速恢复侵蚀土壤质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主要研究了侵蚀红壤人工栽植马尾松林、胡枝子林和樟树林近20年后不同土层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综合评价了这3种不同植被类型对侵蚀红壤肥力重建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的侵蚀红壤养分含量都显著增加,胡枝子林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和樟树林土壤;从以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权重计算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来看,胡枝子和马尾松林土壤IFI值都显著高于樟树林地;在土壤剖面构造上,胡枝子林地表层和亚表层厚度显著大于马尾松和樟树林地。综合来看,对侵蚀红壤肥力重建效果最好的为胡枝子,其次为马尾松,再次为樟树。  相似文献   

12.
侵蚀环境撂荒地植被恢复与土壤质量的协同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索黄土丘陵区退耕撂荒地植被恢复与土壤相关要素的关系,为生态恢复重建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实验站墩山退耕不同年限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群落特征调查和土壤质量测试分析等,运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质量的协同效应研究。【结果】在其恢复过程中,植被地上生物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它们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而与土壤大团聚体、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水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微生物量(C、N、P)以及土壤呼吸强度之间呈正相关,与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同时,植被地上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抗蚀性关系密切,它们与表示土壤抗蚀性能的土壤团聚度、结构系数之间呈正相关,与土壤分散系数、结构体破坏率之间呈负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之间亦呈正相关。【结论】黄土丘陵区退耕撂荒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得到不断恢复提高,并能促进植被的生长繁衍,推动植被恢复演替进展,植被恢复健康和演替的同时,亦进一步推动土壤质量的改善提高,二者之间表现为正向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3.
研究分析敖汉旗黄花甸子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区不同土层的主要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区,天然灌木次生林对土壤养分的富集作用较明显;人工林中,混交林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纯林的要好;天然草地最小。同一植被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及微生物生物量碳除40~60 cm土层出现波动外总体呈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趋势,pH值呈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丘陵红壤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低丘红壤地区7种不同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中的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系统对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影响各异,但均比退化到“谷底”的疏草荒地(CK)高且其表层的酶活性更强。而且土壤酶的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而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不明显。因此土壤酶活性的高低可以作为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实验室平板稀释等方法,比较分析了湘中紫色土地区4种植被恢复模式对植物种群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植被恢复模式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紫色土地区的草本物种数目和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其中,以龙须草为先锋物种,配合多种乔灌木立体种植的植被恢复模式,最能有效改善紫色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为以后紫色土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6.
固沙林水分平衡与植被建设可适度探讨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该文分析了固沙林水分平衡和自然植被的特征,提出植被建设应遵守的原则和固沙林适宜的密度.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环境对植被的支持力比较低,固沙林密度偏大就会引起土壤水分亏缺,导致土壤水分贮量减少和地下水位下降;建设人工植被应遵守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根据地区内环境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参照自然植被的空间结构确定人工植被的空间结构;固沙林应为“疏林”,密度宜低不宜高.  相似文献   

17.
元谋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5种植被恢复模式,研究了不同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土壤肥力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后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相比光板地都有明显提高,顺序依次为酸角>小桐子>印楝;同种植被的土壤酶活性表现出根际大于非根际的特性;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和种植方式对酶活性都有较大的影响,等高垄沟模式具有较好的保土保肥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微生物环境,增强了土壤酶活性;植被恢复模式下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密切,特别是有机质、全氮与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相关性较好。因此,用土壤酶活性来评价植被恢复的效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研究了2019年上海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湿地土壤酶全年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特征。依据海三棱藨草植被空间分布的差异,重点研究了海三棱藨草植被区、互花米草植被区、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植被混合区以及对照区域光滩4个不同区域土壤酶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湿地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不同:脲酶活性最大值有海三棱藨草区>光滩区>互花米草区>混合区;土壤蔗糖酶活性最大值有海三棱藨草区>互花米草区>混合区>光滩区;碱性磷酸酶活性最大值有光滩区>海三棱藨草区>混合区>互花米草区;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大有混合区>海三棱藨草区>互花米草区>光滩区;(2)混合植被区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低于单一植被区,互花米草入侵降低了脲酶蔗糖酶酶活性,降低了海三棱藨草湿地的土壤肥力;(3)不同植被类型区域土壤酶活性受环境因子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决定了土壤肥力进而影响了酶活力。  相似文献   

19.
Fractal method is a new method to estimate soil structure. It has been shown to be a useful tool in studies related to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 as well as erosion and other hydrological processes. Fractal dimension was used to study the soil structure in soil at different stages of vegetative succession on the Ziwuling Mountains. The land use and vegetation types included cultivated land, abandoned land, grassland, two types of shrub land, and three types of forests. The grassland, shrub land, and forested areas represented a continuum in vegetative succession that had occurred naturally, as the land was abandoned in 1862. Disturbed and undisturbe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en vegetation types from depths of 0-10, 10-20, and 20-30 cm on the Ziwuling Mountains, at a site with an elevation of about 1 500 m.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was determined by the pipette method and 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 was determined by wet sieving. The result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particle and aggregate fractal dimen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rticle and aggregate fractal dimensions varied between vegetation types.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article fractal dimension and the weight of particles with diameter 〈 0.001 mm, but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le fractal dimension and the other particle size classes. Particle fractal dimension was lower in vegetated soils compared to cropland and there was no consist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ctal dimension and vegetation type. Aggregate fractal dimens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weight of 〉 0.25 mm aggregates. Aggregate fractal dimension was lower in vegetated soils compared with cropland. In contrast to particle fractal dimension, aggregate fractal dimension described changes in soil structure associated with vegetative succes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aggregate fractal dimension is more effective in describing soi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compared with particle fractal dimension.  相似文献   

20.
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格局坡面产流产沙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不同植被格局对坡面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为黄土高原水资源匮乏地区坡面水土保持植被格局的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测定5种植被格局(2种块状镶嵌格局、横条带状格局、顺坡带状格局和裸地格局)的产流产沙特征及土壤入渗特征,探讨坡面不同植被格局和破碎度对产流、产沙、入渗的影响。   结果   (1)植被具有良好的蓄水减沙效益,植被的减沙效益为47.44% ~ 91.67%,蓄水效益为25.67% ~ 62.94%,植被的减沙能力强于蓄水能力。(2)植被格局对坡面的产流产沙量均有显著性影响(P < 0.05),试验所设置的几种格局的蓄水减沙效益依次为:块状镶嵌格局 > 横条带状格局 > 顺坡带状格局。块状镶嵌格局水土保持效果最佳。(3)不同植被格局的产流过程均呈现“快速上升—相对稳定”的趋势,植被格局有助于延迟坡面径流峰值的出现时间。(4)植被斑块的破碎化指数与侵蚀产沙呈反比,植被斑块破碎化程度越高,侵蚀产沙量越低,蓄水减沙效益越好。(5)不同植被格局的入渗系数为:块状镶嵌格局 > 横条带状格局 > 顺坡带状格局 > 裸地,Horton模型对不同植被格局土壤入渗的拟合效果较好。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块状镶嵌格局的蓄水减沙效益明显优于裸地和顺坡带状格局,因此在水资源有限的黄土区,可以采取植被与裸地交替分布的方式种植植被,以达到蓄水、减沙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