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技术交流     
《海洋与渔业》2011,(12):36-36
施用EM菌净化水质可避免虾被“毒死” 江门对虾养殖户黄伟 30亩塘 7年养虾经验 黄师傅告诉记者.他在养虾的时候会投放一些EM菌.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对虾病害肆虐的时候。他首先用浓度为10%的红糖与EM菌液以1:1的比例配比.大概要发酵2天左右的时间.接着按1:300的比例往池塘里边泼洒。  相似文献   

2.
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南美白对虾养殖仅需120天左右即可达到上市规格,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营造良好而稳定的水质是养虾技术的重点和难点。现将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经常出现的几种异常水质及处理方法浅析如下,供养殖者参考。一 、 水 色 急 剧 变 化水色是池水中浮游生物质和量的综合反映,养殖南美白对虾理想的水色应为由绿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黄绿色或茶褐色。养殖前期,由于池水中浮游动物过多而远远超过虾苗所能利用的数量,浮游动物大量摄食池水中浮游的单细胞藻类,因为虾池水体中供虾体呼吸的溶解氧主要由单细胞藻类光合作用产生,进而导致池水造氧…  相似文献   

3.
姚菇  曾锡饮 《水产科技》1997,(5):14-15,11
根据众多养虾工作者的反映,控制好虾池水色,是防止对虾应激发病的关键,而培养保持好水色则是一件难度较大的工作。水色是池塘浮游生物组成的反映,也是池塘水质环境的综合反映。水体呈绿色已证明是养虾的最佳水色,因此在虾池中如何培养以单细胞绿藻为主组成的水体,是预防虾病的重要课题。我们于1996年8月8日至11月10日在阳西县溪头镇远大养虾场进行了该课题的研究试验。  相似文献   

4.
汪美蓉  凌跃进 《内陆水产》2007,32(10):13-14
养虾先养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虾蟹的健康生长甚至养殖成败。因此,明辨水色优劣,加强水质维护和调理在虾蟹养殖生产中(特别是中后期)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多年技术服务的经验,现将虾蟹养殖中  相似文献   

5.
蔡志辉 《齐鲁渔业》2007,24(11):21-22
水质调控是养虾中心环节,养虾就是养水。养水牵涉到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1良好水质理化因子指标1.1水色黄绿色或茶褐色。1.2透明度30~45 cm。1.3水温18~40℃,最适28~35℃。1.4盐度0~40,最适5~25,日变化不得超过5,在淡  相似文献   

6.
王连华 《齐鲁渔业》2004,21(6):15-15
“养虾就是养水”,这是广大虾农多年的养殖心得。的确,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虾养殖的成败。养殖过程中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水色及其变化情况。根据水色可判断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从而采取相应用药和施肥措施来改善水质。近年来,对虾养殖过程中不断出现暴发性疾病,从根本上讲就是养殖用水没有调控好,水质败坏。严重影响了对虾养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巡塘时,在水质检测设备配套不到位或使用不及时的情况下,观察池塘水色就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当地的操作经验并查阅相关资料,简单介绍池塘中常见池塘水色、常见水色变化、透明度等的观察与水质管理的相关内容,供同行们在进行水质分析和池塘理化因子测量时参考。1池塘中水的颜色由于池塘中含有大量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各种悬浮物等,在阳光的折射下,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相似文献   

8.
养虾先养水,这道理大家都懂。不少养殖户也积累了观察水色、根据水色变化调节生产操作的丰富经验。但养殖水环境变化多端,全靠肉眼观察水色往往结果不准确,全凭经验进行养殖生产风险也较大。能不能制造一套设备,可实时自动精准地检测养殖水质,并能根据水质变化自动执行诸如开关增氧机、开停投饵机等操作?  相似文献   

9.
正"养虾先养水,水好虾更好",实践证明,肥水养虾成功率更高。放虾苗之前,首先培藻做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养殖过程中维持藻相,控制水质,提高虾的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是养虾能否成功的关键。进入7月份后,气温逐日升高,虾塘水质管理和疾病防控成为养殖关注重点。一、水质调控虾塘养殖到中后期,水质调控是重中之重,多种原因可引起水质恶化和水色转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异常水色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重新培育优良水色。举例  相似文献   

10.
水质调控是养虾中心环节,水既可养虾,又可灭虾。水质良好大大地提高成功率,水质恶化虾易发病,甚至全军覆灭。因此,要科学养虾必须首先掌握水质调控技术,创造良好生存环境,同时切断病害水平传播。笔根据多年养虾经验.撰供广大虾农参考。  相似文献   

11.
“要想养好一塘虾,必须先养好一塘水”,这是养虾的经验之谈。要想养好一塘水,必须先了解各种水色是怎样形成的,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调好水质。  相似文献   

12.
水色是养殖池水在阳光下呈现出来的颜色,亦即溶存于水中的物质——悬浮物或胶状物所表现的颜色。虾池水色是检验虾池水质环境条件和对虾生长状况的直观指标,有经验的养虾者往往从水色就能判断对虾生长的好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所谓“养虾先养水”就是这个道理。1 水色形成原因 虾池水色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虾池水色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同一虾池在不同时期的水色也不同,养  相似文献   

13.
王文彬 《内陆水产》2004,29(9):24-24
提高水位,调节水质秋季天气炎热,且变化无常,极易导致水质恶化、鱼类缺氧泛塘,通过加水、换水泼洒生石灰、使用EM菌、光合细菌、机械增氧等措施.可防止鱼类缺氧浮头和泛塘事故的发生。以养鲢、鳙鱼为主的池塘.池水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为20~30cm;以养草、鲤鱼为主的池塘.水色较鲢、鳙鱼池塘水色淡些.每7~10d灌新水1次,提高水位15~20cm。整个夏秋季鱼塘应尽量保持最高水位。  相似文献   

14.
对虾养殖的清塘与肥水,是养虾各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但往往被人忽略,不少养殖认为这很简单,不用哕嗦,当遇到了水质环境变化了,都埋怨天气不好,问题是技术不到位,按老办法养殖,结果天气反常了束手无策,今年为何大部分在早造失败了,就是没有真正掌握好养水这个关键点。养好水必须清塘要彻底,也是对虾健康养殖生产最基本的程序,这里再谈一下为什么要彻底清塘,如果清塘不彻底,就会容易给养虾带来致病的不良环境,直接影响整造虾水体的水质稳定。养虾早期肥水搞不好,虾苗的基础饵料贫乏,成活率低、生长慢、养虾中、后期水色调节不过关,水质易受底质等因素影响造成水质不稳定,难以给对虾造就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当然虾就会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15.
周建勋 《科学养鱼》2002,(10):44-44
EM是英文“有效微生物群”的缩写。EM是自然界已知有益生物,采用特殊工艺培养的新型复合型微生物制剂,无毒无副作用,无耐药性,无污染,并且能降低鱼药引起的污染。它在水产养殖中有以下作用。一、净化水质由于高密度水产养殖的水体中含有大量的鱼、虾、蟹类的粪便和残饵以及鱼药的残留物,它们腐烂后产生氨态氮、硫化氢和一些有害物质,而EM原露能降解氨态氮、硫化氢,提高水体溶解氧,促进浮游生物生长,遏制病菌蔓延。二、培养浮游动物作饵料EM的菌体细胞营养很丰富,为浮游动物的天然优质饵料。实践证明,水体中的EM菌越多,浮游…  相似文献   

16.
自 1 993年对虾暴发病流行以来 ,虾病一直困扰着养虾业 ,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经过各界多年来不断研究 ,很多业者已摸索到一些防治虾病的方法 ,如通过杀灭病原菌 ,补充有益菌或培养有益菌和抑制病原菌这三个阶段处理模式 ,即所谓的“生态处理法” ,配之购买、放养高健康苗种 ,改善池塘环境 ,配置增养设施等系列措施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里推介的利用海力肥肥水养虾的生产技术 ,经过三年时间的实验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其主要特点是 :(1 )能有效改善水质 ,调节培养出良好的水色 ;(2 )肥效持久 ,水质稳定 ;(3 )含氮物质丰富 ,…  相似文献   

17.
养虾先养水是广大虾农和对虾养殖者的共识。而水色和透明度的好坏,是关系到对虾养殖的成败,但有些虾农,特别是初次养殖的虾农,对水色和透明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例如有的虾农认为,养殖对虾透明度越大,底质就越干净,水质就越好;有的虾农缺乏调节水色和透明度的基本知识,花了很大本钱还是没有培养出良好水色和透明度。因为调节好水色和透明其中有许多学问。为此,我们特地谈谈水色和透明度在对虾养殖中的意义和调节方法,供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精养池塘水质调控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国军  齐子鑫 《河南水产》2009,(3):25-26,30
本文分析精养池塘水质的现状,阐述了影响精养池塘水质的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及硫化氢等非生物因子,总结了非生物因子对水产养殖动物的关系、水体中的变动规律及具体的调控技术;同时分析了精养池塘中浮游生物对水色变化的关系,并提出具体的调节措施,旨在为精养池塘的水体调控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配合饲料养虾适用技术讲座”──第五讲配合饲料养虾塘的水质管理一、水质观察指标从适用角度出发来观察虾塘水质有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两种。直接指标系指虾塘的水色与透明度。虾塘适宜的水色是茶绿色、绿褐色、黄绿色等。虾塘适宜的透明度是40—60厘米,高限80厘...  相似文献   

20.
养虾首先要养水,无论是虾苗中间培育(又称暂养或标粗),还是成虾养殖,都切忌清水放苗。而在养殖期内,水质之优劣更是养虾成败的关键。虾塘养水成功有以下好处:①藻类的光合作用可增加水中溶氧;②重金属离子等有毒物,可被藻类、微生物及有机颗粒等吸附沉淀而降毒;③藻类和微生物可促进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