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棉花工厂化育苗无土移栽密度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棉花工厂化育苗无土移栽的适宜密度。[方法]以豫杂35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6个移栽密度:10 500、15 000、19 500、24 000、28 500和31 500株/hm2,3次重复,研究移栽密度对株高、絮铃、成铃、幼铃数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移栽密度与絮铃数呈正相关(R=0.908),与成铃数、幼铃数和株高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5、-0.909和-0.895。密度为10 500~31 500株/hm2时,絮铃占总铃数的比重由14.7%增加到23.4%,而成铃比重在61.2%~68.6%、幼铃比重在15.5%~17.0%。6个密度间株高存在显著、棉花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24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当密度低于15 000株/hm2时,产量会明显降低。株高与产量的相关性较低(R=-0.696)。[结论]为棉花工厂化育苗无土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寻棉花工厂化育苗无土移栽技术在河南省新乡市适宜种植密度,选择当地主导杂交棉品种豫杂35号为试验品种,采用工厂化育苗无土移栽技术,进行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1.35~3.1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籽棉产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新乡地区适宜密度为2.25~3.15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以早熟棉邯686选系HS901为试验材料,在晚春播、不覆盖地膜的种植模式下,对4个种植密度(6.0万、7.5万、9.0万和10.5万株/hm2)下棉花不同时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在获得较多群体总铃数的基础上铃重没有明显降低,棉花产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密度处理,子棉产量达4867.5 kg/hm2。由此提出在黄淮棉区采用早熟棉花品种,在晚春播、不覆盖地膜的种植模式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使棉花吐絮期躲过雨季,减少烂铃,获得较高产量,节省人力和投入,增加棉田纯收益。其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在黄淮海气候生态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棉花不同部位铃重和结铃数的影响,探讨了黄淮海地区棉花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途径。结果表明:在正常气候年份下,低密度1.5万株/hm2与高密度9万株/hm2处理下均不利于群体产量的提高,中等密度6万株/hm2处理下群体产量则能够保持较高水平。试验表明,增加密度能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但密度过高削弱了棉株个体发育,造成单铃重降低,不利于提高棉产量。棉铃在不同密度处理下均集中于3-10果枝,因此提高中部果枝铃重对棉花生产意义很大。农业生产中要注意个体与群体的平衡以获取最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化控对无土育苗移栽棉花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以缩节胺(DPC)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无土育苗移栽棉花不同生育时期进行喷施,研究了化控运筹对棉花产量及生产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初花、盛花及打顶后7d进行化控运筹的抗虫杂交棉"南抗9号"产量最高,达4854.6kg/hm2,比常规营养钵育苗移栽的棉花产量提高了7.16%,差异达显著水平;化控能促进铃数和铃重的共同提高,铃数达38.8个/株,铃重达5.26g。同时合理的化控运筹能显著促进无土育苗移栽棉花的生长发育,从而实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6.
播期和密度对早熟棉新品系邯901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熟棉新品系邯901为试验材料,在晚春播、不覆盖地膜种的植模式下,研究了不同播期(5月5日、5月10日、5月15日)和种植密度(7.5万、9.0万、10.5万株/hm2)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且种植密度较小时,有利于棉花单株果枝数和铃数的增加,其中5月5日播种、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指标值最高;早播种且种植密度较大时,有利于棉花总铃数、霜前花率以及霜前籽棉、籽棉和皮棉产量的增加,其中5月5日播种、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时指标值最高,但是在推迟播期(5月15日)情况下通过增加种植密度(10.5万株/hm2)同样可以获得较高产量;晚播种且种植密度较大时,可以减少棉花烂铃,其中播期推迟至5月15日或种植密度增大到10.5万株/hm2时可以有效减少烂铃;试验播期和密度条件下不同水平对棉花铃重和衣分影响不大。因此建议,在黄淮棉区采用"晚密早"的栽培模式,即实行晚春播(5月15日)、增加种植密度(10.5万株/hm2)种植早熟棉品种,可使棉花吐絮期躲过雨季,减少烂铃,获得较高产量,节省人力和投入,增加棉田纯收益。  相似文献   

7.
通过无土育苗棉花与常规育苗棉花移栽后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特点的比较,结果表明,无土育苗棉花移栽后缓苗期推迟,棉苗偏小,蕾铃期营养生长量亦偏小,单株果枝、果节量偏低,棉花铃重相对较低;无土育苗棉花的优质铃成铃率较高,盛铃期后成铃速率高,持续时间长,结铃多,产量高;同时,棉花无土育苗技术具有省工节本效应。2005年试验中,无土育苗棉花前期活棵慢,发苗迟,苗间差异大。9号台风以后,秋桃成铃率降为最低,表明其根系比较浅,抗御干旱和雨涝的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8.
陈梅 《农技服务》2012,29(8):914
为弄清油研817在白泥镇海拔600 m地区种植的最佳群体结构,研究了油研817不同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密度显著影响油菜产量,密度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以移栽9万株/hm2产量最高,产量2 733 kg/hm2;其次是移栽1.05万株/hm2,产量为2 449.5 kg/hm2。白泥镇海拔600 m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9万~1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冀中棉区棉花适宜种植密度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冀中地区适宜的棉花群体结构,在密度1.5万~10.5万株/hm2范围内设置6个水平,调查了不同种植密度处理的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和产量指标。结果表明:在冀中棉区多雨年份和精细整枝条件下,棉花高产优质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9万~8.7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冀南地区不同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鲁棉研28为试材,在冀南地区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棉花株高、单株铃数、单铃重呈下降趋势,伏前桃比例增加而伏桃比例降低,单位面积铃数、皮棉产量先增加后降低;8.7万株/hm2时皮棉产量达到最大值,但在5.1万株/hm2到10.5万株/hm2之间皮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密度对衣分和纤维品质影响不大;多雨年份,不同密度棉花株高、单铃重、衣分和皮棉产量均高于干旱年份,低密度成铃率高而高密度成铃率低。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不同密度试验,研究密度对弱筋小麦扬麦9号优质高产群体质量和株型指标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①弱筋小麦扬麦9号以基本苗240万株/hm2最能建立合理的优质高产群体结构;②扬麦9号产量>7 500 kg/hm2优质高产株型指标和群体质量指标为:上三叶面积顺序为倒二叶>剑叶>倒三叶,株高为80 cm左右,穗下节间/节间总长为35.5%左右,(穗下节间+穗长)/株高为43.6%左右,株高构成指数0.563,每穗43粒左右,单穗重1.55 g左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4 000~4 500 kg/hm2,高峰苗1 100万/hm2左右,成穗数500万/hm2左右;LAI的动态指标是越冬始期约0.9,拔节期约3.0,孕穗期出现最大值7.0,开花期为4.5~5.0.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确定冀中南地区三个主栽品种适宜种植密度。试验设置3个种植密度:45000株/hm2、75000株/hm2与105000株/hm2,研究不同密度对三个棉花品种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茎粗、果枝台数、单株结铃数、蕾铃脱落数、烂铃数降低。单位面积总成铃数对种植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冀棉958的籽棉产量在密度75000株/hm2时最大,石抗126与冀863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与105000株/hm2时产量大于45000株/hm2密度下的产量,两个较高密度下的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冀棉95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石抗126与冀863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105000株/hm2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同密度条件下棉花个体和群体成铃结构、产量因子、冠层结构以及植棉成本和效益分析研究,表明在江苏沿海棉区种植中早熟杂交抗虫棉获得高产的种植密度的变幅较大,在密度1.65万3.45万株/hm2范围内都可以获得4000 kg/hm2以上的产量,获得最佳产量的密度在2.7万株/hm2左右,但是综合考虑种子、农药、化肥、用工等成本,最佳效益的种植密度应该在2.5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冀南地区麦套条件下杂交棉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以中早熟抗虫杂交棉邯杂9号为材料,在冀南地区曲周示范点研究了种植密度(3.75万、4.50万、5.25万、6.00万和6.75万株/hm~2)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对棉花农艺性状有明显影响,在5.25万株/hm~2处理时,籽棉产量达到最高(4 693.4 kg/hm~2),显著高于低密度处理(3.75万株/hm~2)和高密度处理(6.75万株/hm~2),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不显著。在4.50万株/hm~2时,皮棉产量最高(1 942.6 kg/hm~2),显著高于低密度(3.75万株/hm~2)和高密度处理(6.75万株/hm~2),与其他2个处理相当。在3.75万~5.25万株/hm~2处理时,铃重变化不大,但显著高于6.00万、6.75万株/hm~2处理。[结论]在维持较高铃重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群体铃数,从而实现麦套棉高产。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晚稻甬优6号茎蘖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超级杂交水稻甬优6号为试材,研究不同氮肥用量(纯 N 180、225、270、315 kg/hm2)和移栽密度(19.5万、22.5万、25.5万、28.5万、31.5万苗/hm2)对晚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高茎蘖数随施氮量或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成穗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先增后降,随移栽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产量随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先增后降;施氮量与移栽密度交互作用对产量及主要性状有显著影响.在施氮量为270 kg/hm2、移栽密度为25.5万苗/hm2的试验条件下比较有利于甬优6号增产.  相似文献   

16.
以转基因抗虫三系杂交棉邯杂429为试验材料,设两因素(种植密度、留叶枝方式)三水平试验设计,其中,种植密度水平为2.25万株/hm2、3.75万株/hm2和5.25万株/hm2,留叶枝方式水平为不留叶枝(常规整枝, CK)、留2个优势叶枝和留全部叶枝,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留叶枝方式对棉花产量构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留叶枝能够提高棉花的霜前花率,促进棉花早熟,但在不同的密度种植时棉产量构成和产量效应不同:低密度栽培时,保留叶枝能够显著提高单株铃数和霜前花率,最终使产量略有提高;中等密度栽培时,保留叶枝会显著降低单铃重,最终导致产量降低,其中留全部叶枝的棉花减产显著;高密度栽培时,保留叶枝会降低棉花单铃重,其中留2个优势叶枝棉花的单铃重降低显著,最终导致产量略有降低。在三系杂交棉简化整枝栽培管理中,采用种植密度3.75万株/hm2、留2个优势叶枝方式栽培棉花产量最高,籽棉产量为5383.6 kg/hm2。  相似文献   

17.
在长江流域采用直播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PAR截获率、农艺性状、产量形成因子、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为6.00万~8.25万株/hm2时,棉花冠层可获得较高的PAR截获量和适宜的群体LAI;低密度处理(1.50万~6.00万株/hm2时,棉花冠层可获得较高的PAR截获量和适宜的群体LAI;低密度处理(1.50万~6.00万株/hm2)的棉株的株高、果枝数均低于高密度处理(8.25万~12.75万株/hm2)的棉株的株高、果枝数均低于高密度处理(8.25万~12.75万株/hm2)的;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棉株全株、地下部、地上营养器官和地上生殖器官的干物质量均与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籽棉产量随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并在密度为8.25万株/hm2)的;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棉株全株、地下部、地上营养器官和地上生殖器官的干物质量均与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籽棉产量随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并在密度为8.25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在密度为6.00万~10.50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在密度为6.00万~10.50万株/hm2时,棉花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较高。总的来看,长江流域直播棉花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8.25万株/hm2时,棉花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较高。总的来看,长江流域直播棉花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8.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不同密度下短季棉成铃时空分布及产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短季棉中棉50号为材料,设2.25万、4.50万、6.75万、9.00万、11.25万、13.50万株/hm2 6个密度处理,在麦后移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对短季棉成铃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均以第6-10果枝(占38.45%以上)和第1果节(占43.22%以上)为成铃的主体.种植密度对...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确定北疆棉花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以新陆早33为供试棉花品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9.0、13.5、18.0、22.5、27.0、31.5万株/hm2)对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棉花生育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延后;种植密度与棉花株高、叶片数、果枝数、蕾数、铃数、铃重、衣分均呈显著负相关;棉花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均呈"S"型曲线,花铃期棉花干物质积累最快;密度为22.5万株/hm2处理棉花的铃重、衣分、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结论]北疆早熟棉花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20.
以湘杂棉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L934正交设计,分析移栽密度、施氮量及肥料运筹等栽培措施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湖南气候条件与栽培技术体系下,影响产量的主导因子是肥料运筹(C),其次是施氮量(B)和种植密度(A);影响纤维品质的主导因子是施氮量(B),其次是肥料运筹(C)和种植密度(A);移栽密度24 000株/hm2、施纯氮337.5 kg/hm2、肥料运筹(基肥∶苗肥∶花铃肥)配比为3∶2∶5处理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移栽密度24 000株/hm2、施纯氮225 kg/hm2、肥料运筹(基肥∶苗肥∶花铃肥)配比为3∶2∶5处理的纤维得分最高,纤维品质最优;湘杂棉3号高产栽培应在合理密植的前提下,以株结铃数、单铃质量、衣分为主攻目标,增加施氮量,重施花铃肥,将能提高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