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杏是原产于我国的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被作为杂果类栽培,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带动,才有了较大发展.但多为成熟期在6月中旬以前的早熟品种,晚熟品种的良种和栽培较少.为此,我们于2001年从山西省果树研究所引进了中晚熟杏品种亚美尼亚杏进行试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亚美尼亚是杏树王国 ,以品质优良、产量高享誉世界。1998年 ,经中国驻亚美尼亚大使与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的安排 ,山西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与亚美尼亚开始了杏树的合作研究 ,2 0 0 0年 7月 ,应亚美尼亚农业部的邀请 ,我们对亚美尼亚的杏进行了考察。现报告如下。1 概况杏是亚美尼亚古老的果树 ,公元前 4 0 0 0年即开始栽培。多年来 ,亚美尼亚杏采用实生繁殖 ,因而品种丰富多彩 ,从 192 7年起 ,亚美尼亚就开始对杏树的选种、栽培、植保以及产后加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步入了现代化行列。目前杏树的栽培面积约950 0 hm2 ,产量约 5万 t(吨 )…  相似文献   

3.
亚美尼亚杏以其优良的品质,很好的抗晚霜、丰产性闻名于世.1998年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在亚美尼亚驻华大使馆的帮助下,从亚美尼亚引进优良杏品种在本所进行试栽研究.2004年2月'亚杏1号'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颁发证书,命名为'金亚';本所金亚杏基地分别于2002年11月、2003年11月被山西省外国专家局、我国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称号.该品种现推广面积达1300余公顷.  相似文献   

4.
金亚(原名Yerevani,亚美尼亚1号杏)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于1998年从亚美尼亚引入的优良杏品种,2004年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2002年我们从该所引进金亚杏进行试栽,经过6年的观察,该品种在山东省邹平县表现综合性状优良,可以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现将该品种的表现及栽培技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国杏栽培历史悠久,但由于开花早,花和幼果常常易遭受晚霜危害。多年来杏育种工作把抗晚霜作为重要育种指标之一。1998年我所从亚美尼亚引进一批杏优良品种.经过试验栽培,调查研究,并在山西省不同气候、土壤条件进行区域试验,从中筛选出果个大、抗晚霜性强、品质优、丰产的杏优良品种‘金亚’。2004年2月该品种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并命名。[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亚美尼亚是世界上杏树栽培最早的国家之一。该国的品种属于伊朗—高加索生态群。在长期栽培与独特的生态条件影响下,该品种群形成了许多特异性状,如品质优良,抗晚霜等。山西果树所于1998年在国家外专局与中国驻亚美尼亚大使的安排下,直接从亚美尼亚引进了一批优良杏品种苗木,并在该所建园试栽研究。现将几年的观察、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植物学特性 亚1树体较开张,树干及多年生枝灰褐色,树干皮孔扁圆、大、较稀、略突起。1年生枝阳面红色,阴面黄绿色。叶近圆形、平展、深绿色,叶片大,长6~8厘米,宽7~10厘米。花大型,花…  相似文献   

7.
锦州地区杏的栽培历史悠久,是'银白杏'的原产地.目前全市杏栽培面积2 546.6hm2,产量0.8万t.为了增加栽培杏的优良品种,2001年春,锦州市果树工作总站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引进'凯特杏'试栽,经过7年的栽培、观察,该品种在锦州地区表现早果、丰产、优质、高效,既适合露地栽培,又适合保护地栽培,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鲜食品种,目前在本地区已发展到200hm2.……  相似文献   

8.
袁志祥  阳淑 《西南园艺》2002,30(3):53-53
杏类在我国北方栽培较多 ,南方有少量栽培 ;南方多为小而酸的地方品种 ,经济效益较差。最近几年 ,我国北方引进、培育了一些表现优良的杏新品种 ,如凯特杏、金太阳杏、红丰杏等 ,使杏的栽培面积扩大 ,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这些杏品种能否适应南方的环境条件 ,在南方其产量、品质到底如何尚难确定。为此 ,我院于2 0 0 0年初从山东引进了凯特杏、金太阳杏、大玉杏、红荷包杏等品种进行试栽。现就金太阳杏的栽培情况作初步总结。1 引进及栽培基本情况2 0 0 0年 1月从山东引进金太阳杏 3年生高接树 ,栽植于我院科技园区内。栽植地属成都平…  相似文献   

9.
山西北部气候寒冷,一般果树较难栽培,而杏树能正常生长,成为当地主要栽培果树.由于栽培历史悠久,形成了许多地方品种,进而形成了独特品种的栽培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当地杏树总面积大约3 000~4 000hm2;20世纪90年代中期,受仁用杏被林业、水利部门确定为绿化、水土保持的主栽品种之一的影响,仁用杏与鲜用杏竞相发展.目前该地区鲜用杏栽培面积在9 300hm2以上,仁用杏栽培面积为1.67万hm2,总计栽培面积在2.6万hm2左右.由于前些年栽种的杏现已见效益,再加上杏树在绿化、水土保持方面的良好表现,可预见杏树在当地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将健康的发展下去,栽培面积会稳步增加.  相似文献   

10.
亚美尼亚4月初的寒流和大雪摧毁了该国90%~95%的杏,预计经济损失达2500万~3000万美元。据气象学家称,此次积雪达到了20cm,气温下降到-3℃。霜雪抑制开花,对杏、李、桃、樱桃和早熟葡萄品种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1.
据亚美尼亚农业部官员称,受今年早期低温霜冻天气影响,2010年亚美尼亚杏产量预计比上年减产30%~40%,杏销售价格相应会提高。  相似文献   

12.
凯特(Katy)是1997年周口市扶沟县包屯镇从山东果树所引进的早熟、丰产、优质杏品种.目前,栽培面积少,市场前景广阔.为了提高凯特(Katy)杏设施栽培技术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我们于1997~2000年在孙岳村进行了大棚栽培试验,及时总结了一套凯特(Katy)杏设施栽培经验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3.
1998年4月由亚美尼亚引入亚美尼亚杏44株,定植在衡水市桃城区邓庄乡西军卫村。授粉品种为萨捷尼13株。苗木根系完整,无劈裂。南北行向栽植,株距7m、行距8m。栽植坑长、宽、深各为100cm。每坑施优质农家肥50kg,与挖出的表土混合回填坑内,  相似文献   

14.
山西北部气候寒冷干旱,一般果树较难栽培,而杏树能正常生长,成为当地主要栽培果树,目前栽培面积在2.6万hm2左右。杏在长期的栽培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地方品种。现将本地区主要地方杏品种及关键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1主要地方杏品种1.1软条京杏主要分布在阳高王官屯镇的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园艺文摘》2011,27(9):199-199
采用气一质联用(GC-MS)及毛细管电泳(CE)技术对30个南疆栽培杏品种风味物质组分及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与4个华北栽培杏品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在参试的30个南疆杏品种果实中共鉴定出包括酯类、醇类、  相似文献   

16.
高新宇  王乔 《中国果树》2007,(4):61-61,72
北京市房山区位于北京市西南,杏树优良品种多,栽培历史悠久,山前暖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为当地杏生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主要栽培有拳杏、二白杏、巴达杏、苹果白、陀罗、龙王帽等多个名优品种。2000年房山区杏树栽培面积为1333.3hm2,2002—2005年新栽植杏树1136.3hm2,在新栽植杏树品种中,山杏占1005.3hm2、鲜食杏品种占78.8hm2、仁用杏品种占52.3hm2,杏产业化成为房山区支柱产业之一,但杏树发展品种和栽培存在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1存在问题1.1品种结构不合理由于退耕还林地主要是不适宜粮食作物种植的山区、丘陵地,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  相似文献   

17.
杏温室栽培品种选择及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温室内高接的42个品种中筛选出适宜在薄膜温室栽培的杏品种‘9803’和4个授粉品种。研究结果表明:9803杏的低温需求量为490C.U;温室内杏花芽分化的时期在果实采收后10~15d;温室内的适宜树形为纺锤形及延迟开心形;花粉的贮藏最好方法为纸包装加塑料袋密封贮藏,授粉方法为蜜蜂授粉,在授粉品种与主栽品种花期不遇的情况下可利用贮藏花粉进行人工授粉。温室栽培9803杏品种,在4月中旬成熟,比露地提早60d。  相似文献   

18.
五峰山香杏是河南省泌阳县五峰山实生杏优选株系,1985年经河南农业大学有关专家鉴定命名.近几年,随着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泌阳县五峰山香杏栽培面积已达到0.6万hm2.为实现该品种的丰产高效栽培,从1999~2006年对五峰山香杏进行了栽培试验,经过8 a的栽培观察,试验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邹平杏树品种及其主要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平是山东省杏的主产县,杏树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广大果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选育出了许多优良的杏品种,初步形成了以个大早熟、色泽鲜艳、味甜香浓为特征的邹平水杏品种群,现将几个适合北方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我国在杏树育种及栽培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育成了许多杏树优良品种,丰富了育种及栽培理论.我院针对鲜食杏生产中在成熟期、品质、抗逆性和丰产性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选育丰产、优质、极早熟、抗逆性强的鲜食杏品种为目标,利用农家品种作为种质资源,采用自然杂交实生选育法育成了抗逆早熟优质丰产鲜食杏新品种‘早甜‘.该品种于2005年12月29日通过了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